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少女前线剧情:青藤门下一走狗的《历史的陷阱》为什么是错的

2022-08-21 11:32 作者:soaps  | 我要投稿

前言:幻想即是真实

一篇文章在创作之时,作者总是会幻想一个实在的读者出来,不然这篇文章就是在对空言说,而这篇批判两年前的青藤门下一走狗的文章在我看来也是一篇对空言说的文章。因为在我看来,我并非只是在批判两年前的青藤,而是试图在大善人的普遍性下重新开拓出另一条诠释的道路出来。

我再次强调“幻想”与“现实”这个二元对立结构,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乃至文学批评中,都认为——只要在读者面前揭穿幻想,那么他们看到真实后,自然就会产生行动。然而这个想法在当代是过于天真的想法,是日本的左翼文艺工作者自愿选择的失败道路。因为现实中,我们见到了太多现实基于幻想的现实了,比如美国的QANON和罗斯的RT,他们不断地制造各种荒谬的消息,但这些一眼顶针的消息仍然在公共空间中传播,这种流言得以传播的模式,并不是那种“幻想-现实”中受幻想蒙蔽的结构,恰恰相反,是拜物式的否认模式:“虽然我不知道这些流言是不是真的,但我还是会像它们是真的一样传播它们”。

那么这些事情与两年前青藤写的文章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就在于那个批判与读者的关系上。两年前青藤充其量就是个大善人复读机,真的用马政经的方式,完全可以薄纱。但问题是,我一年前写过一篇以马政经为主要方法的批评文章,但读者不卖账。这并非是马政经方法的失败,这恰恰说明一年前的我尚未迈入辩证唯物主义的门槛,甚至说还不如两年前的青藤门下一走狗“唯物”——两年前青藤门下一走狗写《历史的陷阱》的动机,并非是单纯写一个文学批评出来,而是在其他手游都在卷理论解读的大环境下,试图为少前玩家提供一种可以在公共空间装逼的理论工具,于是像是缝合怪一样找了许多的大善人素材,缝合成了《历史的陷阱》。这个动机侧面道出了一个当今意识形态的真理——“幻想即是真实,不存在一个意识形态生效前的真实,自然也就不存在一个对现实的误认,真实便是,人们是自己选择幻想的”。

于此,对《历史的陷阱》批判的失效,并不在于马政经方法的正确上,而是在面对小布尔乔亚时,过于直接地展现政治经济学,无疑是对他们失效的做法,此处恰恰需要将一种大善人的形而上学坚持到底,看看两年前将“历史循环”和“人性论”缝合在一起的大善人的剩余,到底是什么?

 

 

二、“循环”中的不可能

 

两年前的青藤门下一走狗缝合了“历史循环”和“人性论”,缝合后的思路是——在历史循环中体现了一种普遍性,这个普遍性就是造成历史循环,或者说历史终结的原因是——人类自大傲慢的权力欲必将导致自毁的结果,尽管精英可以用虚伪的政治权谋掌握权力延迟毁灭,但却无法改变人性这个普遍性。

那么就从“历史循环”开始,看看这个形而上学的剩余位于何处。

回到《历史的陷阱》的论证思路,两年前的青藤在阅读了故事,将罗克萨特历险,东德技术小组“90Wunsch”、罗联派的阴谋过程、三战还有将来的南极战争,都在其中发现了某种“既视感”;即他所谓的“历史对人类理想的嘲笑”。五个事件中,从罗克萨特本人开始,到罗联派以及信标派,他们都是怀揣着伟大的理想(民族主义、世界主义或者和平主义之类),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总是阴差阳错地搞成危害人类利益的悲剧(罗联派促成三战或者暴乱之类),然后他就说,这是机密文件表达了类似“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虚无主义观点。

当然,我这里吐槽一下,当时的确缝合怪,如果是现在的我,肯定不会用虚无主义这么low的东西,会说这是启蒙辩证法。

回看这个论证过程,中间有一个关键的点,就是所谓的“即视感”,认为后面的三个事件与首次的事件具有某种相似性,从而四个事件都是同质化的事件,从这些事件中归纳出历史的虚无主义这种东西。

但这里的问题是,这些令人产生“既视感”的相似性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被结构内生出来。

即一个简单的事实——任何的读者,哪怕是两年前的青藤门下一走狗,读机密文件第一章罗克萨特的历险,他都不会有“既视感”这个东西,即使他敏锐地察觉了事件的同质化,那么也要从第二章开始,才会有因同质化而产生的“既视感”。

这样,我们就打破了两年前青藤所谓的“历史循环”,因为无论后面的事件与一开始的罗克萨特历险多么相似,都比它多了一个东西,就是那个看起来构成了“历史循环”的“既视感”——相似的感觉,事件之间相似的既视感本身就是新的事物。

于此,少前世界观根本就不是一种莫比乌斯环的的环状结构,而是停滞的结构,当然,我的能力不够,想不出为什么停滞的是冷战二级对抗架构。它是往前了一步,然后原地踏步的结构,只是在解读的过程中,因为读者看到了原地踏步的持续作用,而取消了原先那踏出的一步的存在。

这种做法,就是“回溯性建构”。

当然两年前的青藤水平不行,不知道“回溯性建构”这个东西,也没有看过《奇异博士》,所以他对剧情的解读只能是一个悲观的解读。但回溯性建构,就是奇异博士打boss的做法——奇异博士无限次轮回只为找到打败boss的方法,但最终打倒boss的必然是第一次。

这里其实就是悲剧的不可重复性,每一次悲剧的尝试,是对以前一切“悲剧”都不是悲剧的证明。如果我们创造不了成功的一次,就意味着前面从来没有发生过,意味着我们自始自终都只是无尽地循环。

悲剧性,也在试图取消他自己。举一个例子,从1890年开始,俄国革命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到1905年,都是不断的失败的悲剧,直到1917年成功了;于是1905年的革命确立了悲剧的地位,但悲剧却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即为1917年的成功提供了经验,于此1905年确立了悲剧的名义,但取消了悲剧的实质。这就是回溯性建构试图告诉我们的真理:过去是被未来决定的。

 

三、人性原罪——卖赎罪卷

《历史的陷阱》中除了“历史循环”这个概念外,还整了一个大善人非常喜欢的人性论。我这里可以直接用猫猫的《颜岸文艺讲话》来驳斥掉整个人性论,但《历史的陷阱》里的人性论,我觉得可以拿出来讲一下什么是赎罪卷结构。

赎罪卷,是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提出的一个概念,大概的论证的思路是:因为在基督教的原始神话文本中,亚当和夏娃作为人类的祖先,偷恰了华子不允许偷恰的金果,所以被华子KTV了,而且华子还放下了狠话,偷恰金果意味着人类背负了无法偿还的债务,哪怕学三声狗叫都还不清,要一直背负到末日审判的时刻。

于是天主教会就拿这个概念来敛财,宣传说如果你买了教会高额定价的赎罪卷,你就把罪都赎清了,你就能上天堂了。

但问题在于,赎罪卷是整个基督教神学与教会内在不一致的概念,因为按照新约,克里斯特上十字架的一刻,就已经帮人类把所有罪都赎清,从此之后人类只用对自己负责,不用对华子负责。教会把已经赎清的债弄回来,无非是为了统治而不相信克里斯特同志而已。

看到这里,赎罪卷结构,就是先宣称人类有一个普遍性的特质,然后指出这个特质是先验或者形而上式的不可更改的,于此同时给出另一条可以“救赎”的道路,以此宣扬自己的主张,这里完全是一种统治话术。

两年前的青藤玩的也是这种话术,他先是宣称有一个普遍性的人性存在于各个机密文件的事件,而是这个抽象的“人性”导致了这些事件重复了同样的启蒙辩证法,然后他借此抛出了“赎罪卷”——虚伪的政治,他的所谓的虚伪的政治,说到底就是精英主义,由一小撮人主持的国际关系,寄希望于精英能阻止毁灭的发生。

这个话术现在来看,可以用传统的马政经,或者教科书体系的话语来驳斥,但问题就在于,当今用这些意识形态回答精英主义,观众不信。因为你不能用一套精英的话语来回答另一套精英的话语。

能称的上回答的话语,或者说两年前的青藤的纰漏在于,就在于他其实没有真的将精英主义坚持到底,也就是他其实还不够精英。他对机密文件的解读,还停留在一个无法超脱所谓的“人性”的精英统治模式,一个无法脱离“人性”的精英,一点都不精英。在这点上,坚持精英主义,就是要扬弃那种还保留本阶级赋予的人性的精英,而选择那种能够背叛阶级赋予的人性的精英。

所以,整个少前世界观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

不要布朗基,要晚期Lenin的Vanguard。

 

最后说一个感想,两年前的青藤占了一个位置,一个文化布尔乔亚的大善人位置,这个位置有力量,因为手游玩家还是以中惨阶级和中惨预备军(主要是学生)为主,大善人这个符号还是对他们有征召力的。然而哪怕他从这个位置退了下来,整个社区就没人能补上这个位置,更多的是老保,摸不到大善人的边。

这点上从大部分人的文化资本得以窥见他们做不成大善人的原因,当两年前的青藤玩的是豆瓣,看的是《现代启示录》和茨威格;而现在的做解读的大部人,玩的是NGA和b站,看的是《合金装备》和小岛秀夫,唯物主义只会复读教科书,这些人的文字动员能力就别指望了。


少女前线剧情:青藤门下一走狗的《历史的陷阱》为什么是错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