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奥本海默》前,你可以先了解这些历史背景

《奥本海默》是根据2006年Kai Bird和Martin J. Sherwin所著作的《美国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传记小说改编。这本书获得普利策奖,由作者花费25年时间,收集奥本海默的相关史料,以及汇集访谈素材而成的著作。

奥本海默出身纽约的犹太家庭,是上个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之一,他在物理学、天文学、光谱学、量子力学等方面都有非常杰出的研究,后来更在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主导研究核子武器的“曼哈顿计划”中位居要角,最后成功制造出了首批核子武器,被誉为“原子弹之父”。当原子弹试爆成功后,他想到了《薄伽梵谭》中的一句:“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他透过毁灭性的力量,结束了战争所带来的浩劫。
为什么美国要极力研发原子弹呢?因为当时美国与纳粹正在进行军事竞争,如果纳粹抢先一步发明原子弹,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奥本海默提议召集所有美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和人才,设立一座秘密实验室,并打造一个城镇让家属一起陪同,倾全力要完成人类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但也像预告中台词提到的“你赋予人类自我毁灭的力量,这个世界却毫无准备。”投下原子弹的结果,造成数十万人死亡,整座城市被瞬间毁灭,人类也因为惧怕这样的力量再次被使用,至今未曾再有大规模战争。
《奥本海默》剧情3大重点
电影主要聚焦在奥本海默生平的3大重点,包括:个人私生活、曼哈顿计划的“三位一体”核试验、以及在二战后奥本海默遭到政府调查的听证会。其中,电影也会特别提及奥本海默与妻子凯萨琳奥本海默(Katherine Oppenheimer),以及情人琼塔特洛克(Jean Tatlock)之间的三角关系。

J・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在二战期间加入美国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并成功研发出首批包括“三位一体”核试验、美国二战末期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有关“曼哈顿计划”的历史,可以回溯至1939年8月。以爱因斯坦(Einstein Albert)为首的多位科学家,共同起草一封给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信件,该信件中强烈建议美国政府应该要着手研究核能相关研究,以免德国纳粹抢先研发出大规模、具毁灭性的核子武器。美国自1942年开始,由美国陆军工兵部队少将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Leslie Groves Jr.)主持,召集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开始研发原子弹。截至计划终止的1946年,总共有13万人投入其中,花费22亿美金,并在美国、英国、加拿大3国等30多个不同地点进行研究。奥本海默所在的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在1945年7月16日成功试爆人类第一颗原子弹,是为“三位一体”核试验。
奥本海默的左派思想与共产党标签
奥本海默早在1930年代便接触共产主义和左派思想,公开支持许多社会改革运动,甚至还为西班牙内战的反法西斯或共和派募款。虽然奥本海默本人并没有公开加入过共产党,却普遍被外界贴上共产主义分子的标签。因为奥本海默在1930年代参与政治立场偏左的活动,常与激进的左派人士来往。加上他的妻子凯瑟琳、弟弟、弟妹、房东,以及他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任教期间的几个研究生,都曾经是活跃的共产党员,因此奥本海默开始被政府怀疑为苏联间谍、对美国不忠、共产党员。奥本海默被政治清算的历史,可以回溯到1941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始对奥本海默展开调查。当时正处于二战的敏感时期,也因为他参与的“曼哈顿计划”十分重要,因此被计划主持人格罗夫斯将军力挺,让他得以在二战期间免受政治迫害。
二战后在美国弥漫的麦卡锡主义
1950年,美国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Joseph McCarthy)在一场演讲中,提及他手上握有“潜藏在美国的共产党员和间谍”的名单,引发全国哗然。纵使麦卡锡没有实质证据,但随后便引发美国国内开始对不同领域人士进行调查,而麦卡锡本人也因为这样的举动,让他在美国政坛成为焦点。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在麦卡锡危言耸听的言论后,从1950年代初期开始对美国国内疑似共产党的人士展开忠诚调查。很多人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在公听会上被公审,纵使事后没有证据指出他们参加过共产党,但因名誉受损、职业生涯被列为黑名单,有人甚至承受不了压力轻生,影响美国社会相当深远,是为“麦卡锡主义”。“麦卡锡主义”也在后来被当作是“政治迫害”的代名词。
原能会主席史特劳斯
由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John Downey Jr)饰演的路易斯・史特劳斯(Lewis Strauss),是当时美国在二战后“曼哈顿计划”转型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主席,同时也是1950年代美国在南太平洋进行一系列核试验的重要推手。由于奥本海默极力反对核武发展的立场,又因为过去参与共产党活动的关系,很快就被美国政府和原能会质疑,是否有刻意阻挠美国核子科技发展。路易斯・史特劳斯便是和奥本海默争锋相对的人物。

《奥本海默》中除了上述的历史人物外,也触及不少当代知名的科学家,包括: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Einstein Albert):相对论创立者,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 欧内斯特・劳伦斯(Ernest Lawrence):发明粒子加速器,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伊西多・拉比(Isidor Rabi):美国犹太裔物理学家,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爱德华・泰勒(Edward Teller):匈牙利的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被誉为“氢弹之父”。
• 理查・费曼(Richard Feynman):因研究量子电动力,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汉斯・贝特(Hans Bethe):天体物理学家,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爱德华・康登(Edward Condon):研究量子力学的先驱,在二战中参与研发雷达和核武。
• 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被誉为“原子能之父”,制造核子反应炉的美国意大利裔物理学家。
• 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创立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尼尔斯・波耳(Niels Bohr):研究原子模型奠定量子物理基础的丹麦物理学家。
• 克劳斯・富赫斯(Klaus Fuchs):苏联特工,直接或间接参与美苏英三国核武器研发的德国理论物理学家 。
实体特效拍摄的电影
《奥本海默》大量采用实景拍摄。剧组实际前往奥本海默的老家、其任职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奥本海默任教的学校,也是他创建伯克利理论物理学中心的重要地点)等地取景。甚至还在新墨西哥州搭景重现,曼哈顿计划期间参与研发原子弹工作人员驻扎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美国多功能实验室)实景拍摄。至于电影中如实还原“三位一体”核试爆场景,诺兰至今仍不愿透露自己是如何拍摄原子弹爆炸。非线性叙事也是“时间管理大师”诺兰的标志性手法之一,《奥本海默》至少分出了三条主线,一条是1953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对奥本海默展开安全许可听证会,一旦否决,奥本海默将不能再接触美国核能政策的机密资料。一条则是1959年史特劳斯(小罗伯特·唐尼饰)进入内阁担任商业部长的任命审查。
另外还有回忆穿插奥本海默从1925年到英国留学开始,一路历经曼哈顿计划、遭到调查,最后才在1963年拿到费米奖时得到平反。片中也透过彩色与黑白两种画面呈现,代表奥本海默自我的主观视角,与外界看待他的客观视角。
诺兰大导除了至今仍坚持用“拍了,电影院也不一定有设备能播”的IMAX 70厘米底片来摄影,每次也都有惊为天人的突破,像是在《星际穿越》中呈现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五维空间,《敦克尔克》真的搞来了二战时期的军舰和飞机,上一部电影《信条》更是拍出了“时间逆行”还炸掉了一架波音747,简直叹为观止。如今拍摄《奥本海默》他更表示“不会用电脑特效制作原子弹试爆场面”不禁让人期待他这次究竟会“炸”什么呢?
本片将由“诺兰御用演员”基里安·墨菲饰演奥本海默,一窥原子弹之父的内心世界和原子弹发明历程,还有他和身为生物学家和植物学家的妻子凯瑟琳夫妻间的互动,以及与曼哈顿计划的负责人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少将和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路易斯史特劳斯的精彩对手戏。
以上,希望能够提供想看《奥本海默》的朋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