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为一等奖!高中语文-浙江省师范生技能大赛-《登岳阳楼》

0、背景
为了培训自己的教师教学技能,在未来发展中更好地精进教学能力,因此趁着休班机会再来学习一下新的教学思路,从师范生身上学习优秀的授课思路。
第一部分 即兴演讲环节(时间:约两分半)
一、题目
《不做学生发展的看守者,只做学生发展的守门人》
二、演讲结构
导入:所实习学校,有答疑制度,演讲者在学生间做了小调查,有个学生表示不喜欢这个制度。
思考:从学生反馈作为案例,结合实例切入观点,开始组织答案。
观点1:学生是独特的人,要遵循学生发展独特性,给学生个性成长空间。
观点2: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守门人,在道德上引导,在学习上帮助,而不是将学生个性扼杀在摇篮中。
引用与总结:泰戈尔对教育的评价,探讨学校应该怎样做。
三、即兴演讲环节综评
采用总分总式组织演讲内容,过程流畅。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现象来探讨教学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发展学生个性在思路上符合新课标的标准。
但对于如何更好的成为学生发展的“守门人”,或许可以再发散一点讲讲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去做,可以扩展答题思路。
第二部分 模拟上课环节(时长:约八分钟)
一、作品原文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疑导入,带领学生回想登高诗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晏殊),引出杜甫。
批注:设疑的同时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诗歌,温故而知新。
(二)感知
1.跟着老师朗读,找出体现杜甫境况的诗句。
2.教师范读(范读情感到位,断句准确,关注诗句重音)。
3.引导学生找出杜甫境况的一联。(“亲朋无一字”一联)。
4.思考:杜甫当时的境遇是?
明确:年老多病,孤家寡人。
(三)理解
1.结合诗句内容讲解杜甫创作《登岳阳楼》的背景(长途跋涉),引导学生在诗句中找出描写景象的句子。
明确: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问答:吴楚东南坼的“坼”字意思?
明确:分裂。
问:这个字好在哪里?
明确:词性、在诗句中的作用,包含力量感。
问:另一个用得好的词。
明确:浮,显示洞庭湖的变化。
(四)升华
思考: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研究例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延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带入情感讲解:老师结合诗句,带领学生思考杜甫在创作时的所思所想。
评价:可能是碍于时间关系或者是为了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手并没有设计比较开放式的讨论法,而是采用了带入个人感情与理解的讲授法。选用讲授法可以用语言带着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但也比较忽视学生学习主题的地位,缺少生生之间的互动,未能完全将课堂还给学生。
(五)小结
1.归纳情感
杜甫从诗句中包含的感情:“关心国家,胸怀天下”
2.齐读,并感受杜甫胸怀天下的气概。(带入情感,趁热打铁,再次加深学生对诗句的新感悟)
第三部分 答辩环节(时长:约两分半)
Q1.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有哪些?请你说出几个。
个人思路:“凭轩涕泗流”的原因可以从杜甫自身漂泊且孤苦无依的的经历、“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以及杜甫心怀天下的情怀入手探讨。
考生作答:1.感怀自己年老多病。2.想到国家遭到战争侵蚀,对百姓的忧虑。
Q2.谈谈杜甫诗歌的特点极其在本诗中的表现。
个人思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主要以今昔对比、暗示情感的关键动词“坼”、“浮”,结合颈联的描述呈现出沉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考生作答:1.沉郁顿挫。2.形式上的美感、平仄与韵律、诗句间的顺应关系。3.内容上的“诗史”。
总结:作为一等奖的获奖选手,该生无论是从台风上还是临场能力来看,都已经有了教师身上的气场,并且无论是答题思路还是教学思路都非常地清晰。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杜甫《登岳阳楼》延伸到杜甫其他作品进行解读,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是不大丰富,学生发挥的空间略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以朗读为诗歌教学的设计思路,这种设计思路的应用场景还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