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晚八点音乐会 | 周深 《卧龙吟》

自己的一些些想法~听完深深的《卧龙吟》的观后感,主要是现在初三生正好在学《出师表》,感触更深,就写了一大段文字,希望大家看完,文笔拙劣,不知所云,还望谅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卧龙凤雏,君若得一,可安天下。”
水镜先生一句话,让那个二十七岁、风华正茂的少年身披鹤氅、羽扇纶巾的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出世,便帮助刚刚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的刘备去东吴联合,与周瑜一起击溃了声势浩大的曹军,从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直到晋帝司马炎天下一统,这种因一场赤壁大火而形成的局面,只在鹅毛大扇一挥之间。
而这个少年,他自己离开茅庐时说帮助先主后自会归隐,可没想到,他后来再也没有回到山林。从二十七岁出山到五十四岁卒于五丈原,他伟大的后半生,全部献给了一个“蜀”字,和一个名叫“刘备”的人。
最近一直用休闲时间在看B站一位up主用正史角度剖析“三国”。熟知的《三国演义》杜撰成分偏多,所以这个iup主参考了《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古书。最近正好看到了诸葛亮的部分,也正好赶上深深唱这首《卧龙吟》。
正史上孔明先生为什么那么被尊奉?不是因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三国演义》有过多的神话成分,甚至将孙权/周瑜所做的“草船借箭”都用到了孔明先生身上。孔明先生不是军事家,他是治国理政的奇才,是真正能让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看到“天下为公”希望的一位丞相。他兴修水利,积极参与农事,调节税务,对于征兵征税务必上心……一切的后勤工作都是为了先主四处征战,能够创造一个“后汉”“蜀汉”,完成他的宏图大志。但是,一个“义”字比天还大,一场大火让蜀国失去了刚刚看到的一丝曙光,摆在丞相面前的是混乱不堪,是蠢蠢欲动的南方叛乱。但是丞相用一己之力,让整个蜀国凭借着天府沃壤充分发挥经济,打着蜀绣的招牌举世闻名,这都是丞相所做的事。
只看到五丈原吗?只看到六出祁山吗?没有辎重粮草,哪有一场场战争?
丞相之伟大,是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六出祁山,是“以守待攻”。丞相为了蜀国拼尽全力,而真正奠定下来的治国理政方案也让蜀国在丞相离开后依然维持了三十余年。
“君可自取。”
那时四十余岁的丞相,面对着病榻上的先主说出这句话,顿时惊慌失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句话,定了后面的十年。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的。魏国占了天时,吴国占了地利,留给蜀国的只有人和。蜀国是真正基本做到了“大道”的国家,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而一切,都归功于这位伟大的诸葛丞相。
他固然因小说桥段中的“借东风”“舌战群儒”出名,他固然因“五丈原”让人潸然泪下,但丞相最伟大的,是他为了这个国家,忘记了自己。
一篇隆中对,一篇出师表。为蜀国征战了大半生的丞相,最终将羽扇放在了“克复中原”的旌旗下。
最悲哀的不是秋风里的五丈原,而是钟会面前的定军山。汉中的要塞、重要粮道,丞相永远面对着北方,看着那一片关中平原,他梦寐以求的地方。
征程滚滚,人影固然会被湮没,可那历史,永远、永远不会忘的。
此生征战红尘间,来生还做陇亩民。
诸葛草庐结人境,何处再觅三顾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