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难走的路
向来是好走的路走的人多,但重要的路大多不好走,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走好难走的路呢?
首先是要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既然选择要走,就一直走下去。这个想法既不会受到别人影响,也不需要得到任何人的认可或支持,只是单纯有这个想法而已。很多时候你会像小孩子一样渴望得到认可,认为好的想法=被认可的次数多,但其实很多时候,即便想法好到不能再好,也不能得到多少认可,难道这样就表示自己的做的事情不够好吗?当然不是这样的道理。
自古至今,人类都是趋向于怠惰的。能够少做,能够不做的事情尽可能不做。而另一方面,一定程度的懒惰实际上加深了科技的进步。例如人懒得走路其实导致了很多交通工具的诞生。而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样的懒惰是聪明的选择,而什么样的懒惰是不好的呢?
我们首先应该注意到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感官刺激”的问题。我一再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人的感官刺激决不能被过度充盈了。因为人的感官刺激实际上有一个上限,如果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在感官上让自己“爽”的话,这实际上是原始的、本能的,亦或者说低级的选择。人类和其他大部分动物的一大区别就在于理性大脑做出的判断。这种判断是逆向的,是走阻力更大的路而不是阻力更小的路。某种程度上,走阻力更大的路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走的路阻力更小,但不管怎么说,一条好走的和一条不好走的路之于人的体验是有本质区别的,人的选择的价值高低也就在于此。
那么我们来回答上面那个问题。什么样的懒惰是好的,而什么样的是不好的。我认为,你的想法、你的初衷,你想要做的事情或者说事业,应该首先是智慧的。你做的事情得要有价值,首先得对自己有价值,你说你一天看好几个小时剧,这样的价值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学生或者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样的价值是不是不高?更好的是,你做的事情不只是为了自己的价值,而是有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是立足社会的,或者从某一个侧面,既对自己有好处,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社会做了一件好事,那这当然是更好的。无论怎么说,初衷首先是智慧的。
接下来,当你面临选择,这里又是体现你智慧的时刻。假如你要学习一项技能,而你在入门阶段爽了一把,很快到达愚者山峰,认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于是选择了放水,那这就是不好的选择。如果你选择了去读很难的书,读了一会儿发现学不下去了,这时间如果你把基础给补上再学,像最近我的好哥们儿zyc或者析空做的那样,那么你就是聪明的。相反,如果你固步自封,认为自己就是个笨蛋,就不该学这个学科,那只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了。即便每个人的体验、经历、见地有极其大的区别,但是在学问面前还是人人平等的,明明可以选择更用心一点,非要“保护自己”,在最关键的时候自我放弃,这显然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假设你做出了合适的选择,并且一直“坚持”。所谓坚持就是把一件没有人想做的事情做到了最后,而且很有可能体验了没有人像要体验的痛苦的感受。那么当你走到一定程度以后,你发现你面前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厉害了,自己也慢慢走到一个领域的前沿,这个时间你获得的喜悦,实际上远比你通过“感官刺激”所获得的爽快的感觉多多了。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很简单。一种是本能,一种是理性。自己通过理性,通过智慧,让自己成长,谁又会讨厌这样的感觉呢?
归根到底,走难走的路,是一种推迟享乐的极致的体现。对于一些人,这种推迟享乐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快乐。因为你知道,你在做的事情,一般人做不了。你的情绪上自诩很了不起,比别人都伟大的自我沉浸自我陶醉的感觉本质上也没什么坏的,相反他是一种推动自己前进的“不道德”的动力。说到这里人又会很快联想到价值判断了,因为会去想我让自己变成“人上人”,是不是不道德呢?你看,一个人就是有这么多想法,经常自相矛盾,这其实也是一件好事。那么又会想到社会了。因为在一个社会中,你的立足点如果只在自己,就像风中颤抖的叶子,你是不稳的,因为你的立足点太小,格局太小。相反,你只有立足在更大的环境中,至少在你的领域中去找到一个圈子;有相当大的可能性你找不到一个适合你的圈子,那么这时候你应该相信和你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只是大家都是沉默的大多数罢了,那么你便去开创一个圈子,这是你的伟大的地方,但本质上是和你一类人的共同的伟大。那么你找到了一个好的环境,或者你开创了一个好的环境以后,你的立足点就稳了,就可以互相依靠了。正如一个著名的隐喻,冬天时,刺猬之间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可以互相取暖,而太近了则会互相伤害。人类的社交,在理想的工作或者说是个人追求,再或者说是利益交换上,需要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这种距离和走难走的路是不一样的。我们说走难走的路,你可以尽可能吃苦,你越苦说不定到时候越厉害。但社交的距离是要去自我衡量的。是一种人和人的共情。
说回到难走的路这件事情上。很多人会抱怨很多。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就是不怎么样呢,就是不去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人很矛盾很讽刺的一个地方在于,每个人都会很乐意指出别人的问题,但是当自己出现了问题以后,就同情自己、包容自己,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是一个宝宝,但是呢,别人就是施害者,是坏蛋。这种扎根于很多人心中的想法从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就一个未来主义的视角来说,人的抱怨是弊大于利的。因为向来是解决问题远大于抱怨问题。纵然,没有对于问题的直觉上的感知,必然不能解决问题,但这也不会掩盖解决问题之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很多时候,人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也并没有开始解决,更甚者连想要开始解决的决心都没有。我一直鼓励我身边的人说,你有再大的志向都要敢于说,敢于相信。不可否认的是,人的出身决定了太多的东西。教育可以改变太多东西;当然,这也是我决定做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人的出身是必要因素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你只要敢去做,并且聪明的去尝试,而且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团体(或者去开创一个好的团体,正如我前面说的),那么人本身的智力上的距离其实很快就可以被良好的团队沟通和勤奋的工作所填补,而这种填补的速度甚至可以令人惊讶得快。不过我也不是鼓吹一个速度,毕竟任何事情都要耐得住等待和寂寞。
人敢于说,敢于做,接下来去做。要去请教别人,请教前辈。有的人太自大了,这样的人可能短期内做得比别人好,但是长期下来听不进建议,一定不能走得远。你得去找比你厉害的人,你得让自己处在一个比自己水平更高的环境(当然得要欢迎你的存在;有的环境是不欢迎比自己水平低的人进去的,这样的环境就是非常差的环境)。所以你要请教别人,然后自己着手做起来。
心理层面,任何的反常的努力和刻苦必定会有很大概率反常地痛苦。所以心理调节也是选择走难走的路的一大重要因素。只要是合理的健康的东西,人都可以以此作为心灵的慰藉,借以不断前进。可以是人,可以是东西,可以是一个想法,也可以是一个概念。假如一个人的刻苦努力一定要以大规模大范围反噬作为必要下场,那还不如不努力呢。很多人努力两天就不再努力了,并没有这样的道理。实际上就算你再努力,你也还有上升的空间,你能够理解这个想法吗?就是人的努力是没有上界的。而且就算没有上界,人也可以更加地努力去突破自己的极限,在保证自己的工作-生活平衡性以及身体-心理健康的条件下。
说了这么多,也只是一家之言。一个人的琐碎的想法的叠加。但凡对一部分人有一部分的帮助都算是一件大好事。我愿意相信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共性,所以我的经验或许能够或多或少帮到一些人。这篇文章说的是走难走的路的必要性和方法。每次写文章都争取写到像这篇文章的水平,那就是合乎我想象的水平了。
——Maki
Toronto, 2021 wi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