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艺术和原理的哲学意蕴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学一姐”颜宁回国的消息刷屏了网络,颜宁的高“颜值”在网民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的头衔和科学成就可以写满一长串的几页纸。来了就不走了,颜宁这次回国不是观光旅游和走亲访友,而是正式接受深圳市的邀约,在深圳创办医学科学院并担任院长一职。颜宁的导师施一公回国较早,最近几年在杭州创办了两湖大学,“西大”的生命科学院类似于深圳的医学科学院,施校长和颜院长在“科学中国人”的大舞台有了师徒合作的机会。施一公和颜宁先后辞去了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有网友把他们的归国行为与老一辈的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进行了比较。时代不同了,振兴中国科学的宗旨都一样,科技创新的伟业有海内外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和推动。
有时说点“牛人牛语”的语句,自我激励一下,毕竟自我的“精神鼓励”有益于激发个体生命的内在潜能。事实已经清楚了,浙江和上海有特色和创新力的科学哲学不在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而在本人所在的职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集团。假如晚年的爱因斯坦招收“哲学弟子”研究员,那么在浙江和上海地区被录用的可能是本人,而不是施一公和郑强,尽管施和郑是十分优秀的科学人物。很多科学家在中晚年期实际上不是在研究科学问题,而是在研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爰因斯坦的中晚年主要研究科学、历史和社会中的哲学问题。
科学哲学统一了科学和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诸如世界的统一性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爱因斯坦晚年研究的物理学“大统一理论”为世界的统一性奠定了基础。新科学哲学以事物的等效关系为基石构建世界的统一性,不是从事物的规律性出发,建立世界的统一性。哲学不只是赏析事物的前景,而是透视事物的背景,哲学是分析事物存在和变换的底层逻辑,哲学有理论哲学和应用哲学之分,任何一门具体的科学都有理论和应用的两种形态。
有一位文艺范的网友写下了一段文字,“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蕴含着人文思想。”无生命的建筑通过“心灵感应”变成了有生命的建筑,无灵性的建筑通过建筑师的规划和设计变为了弥漫人文气息的建筑。建筑作品是一门实体艺术,但建筑作品不是真有生命,而是仿佛有了生命的流动,不是真有灵气,而是好似有了灵气的舞动。建筑和生命的跨界沟通遵循艺术哲学融合论的等效原理或等效论的融合原理。科学哲学揭示了科学事物的底层逻辑,艺术哲学展示了艺术事物的底层结构,普通哲学则是一门探究普通事物的内在结构和底层逻辑关系的理论性学科。

测不准原理或不确定性原理是本体论哲学的表达方式,认不准原理或思不准原理是认识论哲学的表述方式,客观的不确定性原理和主观的认不准原理同样遵守哲学的相对性原理。测不准原理和认不准原理是指事物的测准性和认准性遵从哲学的递减原理,反之,测准原理和认准原理是指事物的测不准性和认不准性遵从哲学的递增原理。从旧事物的测准性和认准性到新事物的测不准性和认不准性,人们的科学认识不会停留在现有的能力和水平上,总在不断地从下一级台阶迈上上一级台阶,人类认识和实践“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遵从哲学范式论的递进原理或“阶梯原理”。
网友在知乎上提出了数不清的问题,其中有两个“脑洞大开”的科学问题,一是有关宇宙的尺度:既然宇宙的直径大约为930亿光年,那么人们在930亿光年以外的地方能看到什么?在功能强大的望远镜——哈勃和韦伯太空望远镜的帮助下,天文学家几乎看到了宇宙的尽头,但看不到宇宙“尽头”以外的地方,天文学家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没有最远,只有更远。二是有关事物的关系:既然宇宙大爆炸产生了“元引力波”,那么宇宙引力波是否推动了宇宙的膨胀?
以科学家目前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尚不能回答大爆炸或暴涨与宇宙引力波的关系问题,他们既没有证实“大爆炸引力波”或“暴涨引力波”的发生,也没有找到宇宙引力波推动宇宙膨胀的证据。找到宇宙大爆炸证据的科学家还将受之无愧地赢得诺贝尔奖,写下大爆炸引力波和宇宙大膨胀数学关系表达式的科学家有资格荣获诺贝尔奖。最早期的引力波极有可能推动了宇宙大膨胀,在宇宙暴涨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发现是一个“登台阶”、“上楼梯”的漫长过程,现在发现和检测不到的物质和物质属性,将来不一定不能发现和检测到。
一级原理之下有二级原理,比如:不可分割原理是互补原理或融合原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无差异原理和差异原理在互补和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等效原理,这一原理遵从不可分割原理。等效原理“有机构成”的不可分割性不是绝对、无条件的,而是相对、有条件的,一旦合成的等效原理在某种条件下分割为两个单一的原理——无差异原理和差异原理,那么等效原理或是转化为单一的无差异原理,或是转化为单一的差异原理。比如,经济学的“无差异曲线”有无差异原理的哲学基础,“差异化竞争”有差异原理的哲学根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反映了国家经济体制的无差异性,不同制度、不同特色和文化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反映了这些国家经济体制的差异性。
事物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理论的相对性原理和绝对性原理、事物的互补性和互斥性、理论的不可分割原理和分割原理在互补和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事物的悖论性和理论的悖论原理,比如,原子或原子核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织单元或物质整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分割或分解为更小的物质单元,但单一的原子核和单一的电子失去了原子的属性,原子在整体上呈电中性,而原子核呈正电性,电子呈负电性。原子核在一定条件下分割或分解为更小的物质单元,但单一的质子和单一的中子失去了原子核的属性,原子核包含了质子和中子的结合能或原子能,单一的质子和单一的中子不受结合能或原子能的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