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虚构的生存论(3-3-4)——被囚禁在小说里的灵魂,陀思妥耶夫...

2023-02-01 10:20 作者:自言自语的小谱  | 我要投稿

3-3-4 虚构的生存论 Fictional Existentialism被囚禁在小说里的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

代表人物:陀思妥耶夫斯基

●进入前提:肉身已死,符号学未死,介于两种死亡之间,这样的人就会进入虚构的生存论。

○年轻的时候很野(尼采式),参加了一个暴乱组织,背叛死刑,但最后一瞬间来了沙皇的赦免令。后来他的生命就等于是【符号学秩序】自己在说话,所以他们的生命真实地展开,就是【时代精神(时代符号学机制)】和【信仰(民族精神)】在透过他们的生存在发生。

⊙他在现实中是一个非常没意思的人(行尸走肉,但在幻想世界中获得了多重身份),是一个 Russian Oryjodox 俄罗斯东正教代言人,他始终觉得人类的最佳秩序是一堆虔信的人自爱、互爱、爱神,要追求至高的美、圣洁。

⊙他可以在文学中虚构生存论姿态,进行哲学冲击,而在心灵当中,他已经被符号系统、意识形态填满了。

⊙他第二次婚姻的时候,老婆对他特别无私地爱,21岁嫁给他,让他戒掉赌博,不再相信333中的认识3,认识论瓦解,诞生了信仰、奇迹,能够直接感受本体论的开放性,并且在小说中道出。

○《罪与罚》,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了两个无辜的女性,感到罪恶,因为他相信两个秩序:1、合理性的自私主义,人为了社会利益,可以极端理性化(对于人的神圣理性的扭曲)、戕害弱者;2、尼采主义:认为社会中有一种超人,可以无视律法、无视道德。

就算是用这两种理由安慰自己,他还是会感到无比罪恶、痛苦。索尼娅(失足少女、无私女性(老婆)),把他带入了信仰之中,然后自首,最后被判流放,索尼娅与他一起流放。

场域论 3

虚构场域 Fiction① 调和 合理化② VS 暴力的混乱③

●①死了一半的人,临终(判死刑)时,精神已经逃入了虚构中,被赦免后,一次又一次虚构自己的死亡和世界的样子。——主体就是这种虚构的力量。

●②被必然性的秩序所约束的、完美的、僵死的领域(代表世俗、功利世界)。\n他认为这必是一种人类为了躲避创伤痛苦的无力的虚构、无意义的一种幻想。

●③世界的残酷、贫穷(代表超越性、绝对者),这也是一种虚构,虚构代表了创造力、美(本体论意义上,自己能够设立自己的秩序)、强力。

本体论3

永生①(完成了的叙事(每个人的生命史,由绝对者(他人话的装配、综合机制)书写)文本②) 调和 可朽者 VS 绝对者

●①陀氏认为人是可以永生的,但最后结论:绝对者不会创造不能完全实现其意义的东西(Belike 赦免他的最高权力),一个人的灵魂一定可以成为最好的精神观念,达到永生。(康德裂隙:人永远无法抵达绝对,在这里不存在)

○劫后余生的斯德哥尔摩、被爱妄想。其实是一个极右翼叛乱份子,认为农民是最好的人,老实巴交的,不喜欢贵族精神,但他自己就以贵族的姿态来可怜农民。

⊙他想用一种伦理的利他主义,实现一个完美的共同体(元男权法西斯精神)。

○两点证明:1、存在的综合机制是精神性的,是一种有目的性、形式性的力量(客体把自己自组织起来成为现象向主体展现),这种力量是永存的。2、这种力量是人格化的,其实是他者化的(因为他的自我已经死了,万事万物装配为实体的机制是精神性的,那么按照先验观念论,会说这是由主体的意识结构中介产生的。而在他们(虚构生存论者)这里,他们清楚知道这个虚构的世界不由他们做主,而是由另一个作者:【他人(一个虚构的符号学机制)】来做主),因为他们的生存经历过于激烈,让他们感受到其中一定有一个【人格化①的目的性】。

⊙①这个【人格化】是一个误认,其实是他们自己的【主体性】在中介,他把永恒的精神性的【综合机制】存在的【现象】和【本体结构化的机制】识别为【人格化的】,这情有可原,因为【主体性】做中介,万事万物向人显现,使得所有东西都有【属我性】,感觉是人的意向性在向它投射。但他们的【主体性】已经被之前过于强大的【生存论姿态】抛弃了。但这个机制还会起作用,指向某个中心化、人称化的【显现极】,这就导致会产生一个【超验人格】(绝对者)。所以这样的人是虔诚的,现实中是无趣的,他们的生机活力、创造力、真正的主体自由、突破的可能性都在小说之中。

○②总会把文本写完,而文本可以成为永恒的著作,作者就能和文本一起永存。这样中介性的样态就成了【共时性的中介性】,抛弃了永恒轮回。

○永生的方式是在符号系统中的,成为一个高洁的隐士。无限地爱他人,这都是一种理想的男权共同体意识形态的发生学机制。

⊙其实是一种女性化,这里面所有人都是女的,因为认识4放开,朝向一个绝对者,面对这个绝对者,所有人都是祂的配偶。

认识论 4

复调的虚构 Polyphinic Fiction

小说中看不清作者借谁说话,没有一个代表人物,多主角的,传达的意思是多形态的。由小说和文学做中介,在其中可以体验多种激烈的生存论。

让自己的精神活在虚构中,一切都有可能,自己没有一个稳固的自我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今天要来讲主义主义的3-3-4,代表人物是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

那么这种生存论是虚构的生存论或者叫小说性的生存论(Fictional Existentialism)

你可以说这种生存论意味着……进入这种生存论是有个前提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得有“身体、肉身已死,符号学的身份未死”

也就是他们要经历介于两种死亡之间,会进入虚构的生存论

陀思妥耶夫斯基年轻的时候很野的,参加了俄罗斯的一个组织,然后被抓起来本来要好像是要枪毙还是要绞死

但是最后一瞬间来了一个赦免令,他活了

所以说在这个意义上讲,他本来已经心灰意冷了,但是他的符号学身份最后竟然被救回了

你说他介于两种死亡之间其实可能有点怪

就是他符号学的身份死了一次,又活回来了

等于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命后面,是符号学秩序/符号系统自己在说话,所以他们的生命要真实的展开只能进入到……也就是说这些人的生存其实是一个符号系统、某种信仰、或者某种民族精神,或者某种时代的一个符号学机制在透过这些诗人或者作家在说话、透过他们的生存在发声

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具体人生中是一个非常没意思的人,就是一个俄罗斯东正教(Russian Orthodox)的代言人

他始终觉得人类的最佳秩序就是一堆非常虔信的人互爱、自爱,然后还爱神

他自己本人是很无聊的,然后要追求至高的美、至高的圣洁

他本人肉体性的生命在现实世界中是行尸走肉一般的人,但是在他的小说世界、幻想世界获得了多重身份

 

在认识论上这个4等于polyphonic fiction为什么叫polyphonic?因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面,你看不清作者是谁或者作者借谁说话

有没有一个人物代表作者?没有

这种小说是多主角性的或者传达的意思是多形态性

这个词应该翻译成多重奏的、包括很多声音的、复调的、多音的,是个音乐学术语,那就叫复调小说、复调的虚构

他在这种复调的虚构当中可以体验非常激烈的生存论,只不过有了中介

生存论幸存的最后一个方式就由文学来做中介,特别是小说来做中介

但是你要成为这么一个人不是那么简单

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本人他是怎么成为这种人的?是第二次婚姻的时候,他老婆就特别无私,好像是21岁嫁给他,对他特别无私的爱

然后爱强到什么程度?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本来可以算是一个尼采主义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年轻的时候参加非常乱的那些机构、那些组织的时候,他可以看成是一个激进的尼采主义者、同一哲学者

这是我昨天讲的那种人

他本来接受的是军事化的工程训练,但他更喜欢人文的,可能阅读了很多尼采、西方的一些非理性主义的东西,就是生存论的一些作品

但是这么一个第二次婚姻,他老婆无私的爱竟然使得他连赌博都戒掉了

昨天我讲了对于金融布尔乔亚而言,赌博是他的命根子,但是他竟然把它戒掉

但是我觉得戒掉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老婆的爱,而实际上是因为他那次被判死刑最后没死

他就已经注定要走上一条不再是333的道路了

认识论最后崩掉了,这个崩掉让他信仰奇迹了

认识论上就是崩开了、就是敞开了

他甚至在认识论上可以直接感受本体论的开放性,并且把它在复调小说中道出来

这一个小说里面好多人物,每个人物都有一套哲学

所以《卡拉马佐夫兄弟》就是哲学小说的代表,每一个人物都代表一个小的哲学体系

我主义主义没有搞哲学小说

前面我有视频讲过他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但是我今天就讲他的哲学

在这个意义上讲,《罪与罚》里面结构是一样的,男主人公叫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了两个无辜的好像是很贫穷的虚弱女性,然后他一直感到罪恶

就那个家伙为什么会杀了这两个人?因为他相信两个秩序,他找两个秩序给自己辩护

一个是理性主义,更确切讲是合理性主义,就是那种合理性的自私主义

人可以极端理性rational,这个理性是rationalism,不是Reason

Reason在Dostoevsky这里实际上是属于超验的、神圣的、善良的,所以rationalism这个东西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是对于人类的神圣的理性的一种扭曲、一个异化

那么在这种合理性的框架之下,《罪与罚》的主人公就认为为了实现社会的利益可以戕害弱者

我表态:it's wrong!还有另外一方面用尼采主义给自己辩护,认为社会当中有一种人是超人,这种超人可以无视律法、无视道德

所以他可以伤害杀掉那两个人

这都是错的

《罪与罚》里那老哥就这样安慰自己、这样给自己找理由

他每天起来还是感到无比的罪恶、无比的内疚、无比的痛苦

无比痛苦之后,有一个失足妇女

因为家里穷,要养活家人的一个女孩

这个女孩就慢慢把这个老哥带到信仰里面去了,最后老哥被判流放

她是个无私的女性和他老婆一样的一个形象,然后他就是去坦诚交代了、坦白了、自首了

然后他被判流放,然后这个女的跟他一块流放,最后他把头枕在她的膝盖上面,对她表达爱意

那么最后一句台词是“我能不能拥有像你一样的信仰?我的belief可不可以像你一样圣洁、纯洁,可以饶恕一切?”这种生存类的冒险在小说里面复盘过程当中被……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实已经死了,他的精神是不能够在现实世界当中里面活的,他的精神只能在他小说里面才能活

所以他的生存论冒险还有很多乱七八糟,还有《地下室手记》(Notes from Underground)

一个老哥为了显示自己很自由,叛逆一切东西

他叛逆功利主义,就是共同体的最大利益

为了叛逆功利主义他就是“什么事都是他最屌”,特别叛逆

然后他为了叛逆理性主义,你知道这个家伙怎么样?他甚至不承认2+2=4,他认为2+2一定=5

然后他到大街上面到处去撞人,这家伙就这种生存论的姿态

你看作者蛮不幸的,他得忍受这种,他得把这些东西写出来他们可以在文学当中进行哲学冲击而不需要在他自己当中

他自己的心灵已经被符号系统给占满了填满了、被俄国Orthodox给占满了,他自己的心灵里面没位置了,他自己是被意识形态俘获的

 

我们再看这种状况下的场域论,下面肯定是由fiction幻想调和,是虚构的场域来调和的

场域论左边是合理化的,完全被必然性的秩序所约束

必然的一个领域、完全是一个僵死的、完美的领域

右边则是暴力的,就是尼采主义的那种突破性的

世界的那残酷、贫穷、痛苦那一面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实际上右边的代表超越性,代表朝向、虔信的那个东西——绝对者

左边代表世俗功利的世界

反而绝对者超越性代表无序的、爆裂的、混乱的

然后调和是由虚构调和,这个虚构你可以理解得很简单

为什么他会陷入到虚构?他的主体早就逃到他虚构里面去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死了一半的人,他临终的时候他的精神已经逃到了虚构世界里面了

他已经被判死刑了,快要执行的最后刹那,他被通知“你被赦免了”

他在牢里面一次又一次的虚构自己的死亡、一次又一次虚构自己死后的世界的样子

那一瞬间,他的精神、他真正的主体性已经逃到虚构的世界里面了

所以虚构的场域是中介这两个维度的,中介暴力冲突性的维度,中介了合理化

就是合理化的必然性的维度在他看来必是一种无力的虚构,人类为了躲避创伤痛苦的一个无力的虚构

而暴力突破性的残酷的也是一种虚构

只不过这种虚构、这种创伤、这种断裂就是这种自由……虚构本身一方面代表无意义或者代表一厢情愿——合理性、必然性、完美作为幻想

而暴力突破性作为什么?作为美、作为强力、作为创造力

美的话是本体论意义上那种美,能够由自己来设立秩序,然后把自己捧得很高,一种至上的力量

主体在这里本身其实就是这种虚构活动,小说或者说fiction也可以就是虚拟小说、虚构小说

 

然后在本体论上3一样的,右边是站在绝对者,左边是可朽者——创伤痛苦、肮脏、卑劣可朽者

那么协调的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幻想,中介两者的是永生(immortality)

这永生其实只能在虚构里面永生,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是永生的

因为他证明永生写了好多,笔记里面有好多“为什么人是永生的”“为什么人是不死的”

他最后给出的答案是“绝对者不会创造不能完全实现其意义的东西”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结构很像最后饶他一命的俄国最高权力,给他赦免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为“永生”最后一个辩护方式就是说绝对者不会创造残缺的毫无意义的东西

如果一个东西不能完全实现它自己的话、不能完全成为最完满的、最好的,然后因此在那个理念世界中和至善共存……一个东西它就成为它的精神观念最好的那种

所以他就是认为人的生命,一个人的灵魂一定会永生,然后成为最好的

康德主义的裂隙在他这里不存在,康德主义裂隙是“他永远不能够抵达最好的”

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可以,而且抵达最好了之后,它反而可以永远存在理念世界和绝对者在一起了

所以可以看到这个最后一刻被饶恕的人有一种斯德哥尔摩或者被爱妄想,他觉得自己总会有个位置

本来就是一个极右翼的叛乱分子,他就是为农民(peasants)的利益

他觉得农民是世界上最好的人、老实巴交的那种人

,他不喜欢贵族精神,但是他喜欢以贵族的姿态来去可怜农民

他认为达到至善的那种……也就是说他是追求要通过伦理道德的利他主义,不是经济的利他主义,来实现一个完美的共同体

这是最挫的,就是protofacism,然后里面的女性都是无私的女性

对于元男权fascism,在这个里面这个男人会形成……他当时都会夸了说 L同志和那些农民是最善良的人,会形成一个伦理共同体,然后互亲互爱(未宝评价:我笑尿了)

这个家伙对于现实没有理解的,就是说他的灵魂不活在现实里

因为这种人生的际遇使得他灵魂不活在现实里面,他灵魂活在他的fictional的世界里面、活在他的幻想的小说的世界里面

那些人物才是他本人他自己不会是……所以认识论上4是敞开的,他自己没有稳固的自我认识

4是敞开的,一切都有可能

那个时候出现好多这种作家,博尔赫斯可能也算一个,我在想要不要给他排个位置了?我再想一想

它是由永生来中介的,永生就是说完全不会……我们不会消失的,因为我们有个……他的永生证明有两点:1)是存在的综合机制是精神性的

什么叫存在的综合机制是精神性的?一个东西向我显现,它得井井有条、有秩序

那么这种精神性的综合机制,什么叫综合机制?就是把乱七八糟的东西给它裹起来,自己给它自组织起来变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现象

这个杯子把自己组织起来,他没有考虑物质生产或者演化过程

不管,他们说这里面有一种精神性的、目的性的、超越性的、形式性的一种力量/机制,它是永存的

2)另一方面,他认为这种永存的精神性的目的性的形式的力量是什么?人格化的,更确切一点是他者化的,他是他人化的,不能是他自己,因为他自己已经死了

体验过这种瞬间的人,他自己是不敢说这个世界的精神性的井井有条秩序是他自己,因为他的自我已经在濒死状态下逃到自己所虚构的世界里面去了

他的世界变成了叙事宇宙,然后在那个世界里面继续存在了

这是比喻,我是唯物论者

到底死后怎么样,意识结构是消散掉?还是说再以某种方式重组,或者说它重组再次具身化?是在同一个世界,还是在另外一个叙事学世界,或者说在另外一个宇宙论世界,还是在另外一个目的论世界?这都不确定,需要哲学去探索

由于他的主体性被驱逐到一个虚构的位面了,所以他不能……因为如果他说这种力量是人格化的,他首先是怎么样?这种精神性的存在的就是万事万物的综合机制,就是它的装配机制;装备成一个实体,进一步还装配成一个现象让你体验到

装配机制是精神性的,那么精神性的机制按照先验观念论,会被说这是主体在中介,由主体的意识结构来装配

但是在虚构存在主义者/生存论者这里,他明确知道虚构的世界不由他说了算,由另外一个作者主宰

作者非我或者我不是作者,他明确意识到这一点

因为他把他的主体性驱逐到虚构世界的一个极端的体验

所以他第二步会说那么肯定有个作者,肯定有个虚构的符号学机制,但是一定是他人it's others

因为他自己的命运的这种转折如此的剧烈,所以他感受到里面肯定有一个目的性,这种目的性一定是人格化的

这种人的话实际上其实是他的主体性在中介

这个人格化实际上是个误认,他把这种永存的精神性的综合机制、存在现象和本体结构化的一个机制/综合起来装备起来机制识别为是人格化的,这情有可原

因为主体性做中介,你会发现什么都离不了主体性、自我这样一个先验主体性的核,一切事物的装配都是向我显现的,一切现象都具有一个属我性

我在把握的时候都是我的意向性在向它投射,但是由他的误认不是因为人格化,而是因为他的主体性已经被他前面的过于强大的生存论姿态……比如说他做俄国那些可能是自由主义者,好像是虔信运动的激进分子,反现代化的

所以他的主体性已经被他遗忘、抛弃掉了

所以但是这个机制还会起作用,它还会指向某个中心化、人称化的一个核

那么中心化、人称化的显现极就会指向一个最具有虚构性的东西

因为这些存在的装配机制、综合机制、精神性机制要通过显现极才能把握到,显现极一般在先验观念论那边就是主体性,就是“我”

但是他不会变成唯我论者,他会变成超验人格论,有一个超验的他者是人格化的

那么一般他就领会为“神”

所以神学的发生学机制是不一样的,神学发生这个机制是非常歪打正着

然后由于发生学机制,所以他在现实生活中他的行为都是虔诚的、有点古板的、有点死板的

现实生活中这个人肯定是一个蛮讨人厌的、蛮没啥生机活力的一种人,但是在小说里面他充分具有创造力的

因为他真正的独立性、主体的可能性自由、突破秩序的那种力量都在他的小说里面

所以在本体论里面的永生其实就是完成了的文本,总会把文本写完

而这个写完了的文本就会成为他永恒的著作

简单来说就是在本体论上,他认为除了可朽者、我们这些普通的凡人,还有绝对者之外

还有一个东西就是叙事的文本

这个叙事不是一般而言的叙事,这个叙事就是指每个人的生命史,每个人生命史他认为有一个叙事文本在那边

叙事文本是由绝对者来写的,就是他人化的、一个人格化的存在的装备或者精神性的综合机制

写出每个人的生命史叙事文本,叙事文本写完了之后就会置于一个至善的状态,然后这个作品就和作者共生,作者和作品一块永存在绝对者的位面

就把中介性的样态变成了一个共时性的中介性

就跟前面的中介性不一样,前面是永恒轮回的,这里不要永恒轮回了

这里就完篇,然后那么这个文本就永远属于作者,那么作者是永恒的,那么这个文本也就是永恒,那么“我”就是不死的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本体论上他也使得生存……永生就是生存,只不过他的生存实现方式是在一个符号系统里面永生,但是永生也是一个剧烈的斗争、剧烈的各种信仰的冲突争斗,是充满本体论张力和本体论矛盾的一个维度

在这个矛盾里面,一个生存论者的一生就不停的在斗争、不停的在变化、不停在趋向美好、趋向善良、趋向绝对者

从可朽者如何抵达绝对者?通过这个机制

我明天会讲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或者说他的目的论主要是透过它的社会哲学,通过他具体的一些人物的姿态

肯定是1字头的,不要想了这家伙!他本人他哲学最后都是傻白甜的,可以无脑信仰的、无脑沉浸在这是最善良的,就是最美好的、高洁的隐士那种人格,或者不是高洁的隐士也是可以无限的爱他人的

这都是男权意识形态的发生学机制,就是理想的男权宇宙论的意识形态的发生学机制

其实是把自己女性化,所以在这个里面所有的人其实都是女的

因为认识论上是4,算是放开了,是朝向一个绝对者

面对这个绝对者,我们其他所有人都是他配偶

所以他放弃了,不赌博就开始搞这个东西

也算是赌博,在文本当中赌博,在文本当中不同的角色、他的命运的发展来赌博

用文本里面的人物的人生,但实际上就是他自己的人生

因为他的主体性被挤到文本世界、虚构的世界里面去了

那么这个系列里面我们可能会讲到那些什么加缪,卡夫卡这些人,好像位置都定了

我再考虑考虑到底谁给什么位置,大体就4个位置

可能现代文学里面要具有哲学性、要具有比较创伤的、比较深刻的哲学性,而且要比较有张力

好的,那就讲到这里了


【主义主义】虚构的生存论(3-3-4)——被囚禁在小说里的灵魂,陀思妥耶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