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忽必烈

忽必烈

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孛儿只斤氏,名忽必烈,蒙古人,拖雷的嫡次子,母唆鲁禾帖尼。忽必烈年少有大志,并热心于学习汉文化。元宪宗元年六月十一日(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长兄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是为元宪宗。因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最长且贤,蒙哥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并提出行汉法的主张。
元宪宗九年七月二十一日(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四川合州钓鱼山病逝。同年十二月,忽必烈与南宋达成和谈,撤兵北返。次年他在部分宗王和大臣拥立下于开平自立为大蒙古国皇帝。同时,弟弟阿里不哥亦在部分大臣的拥立下称帝。两人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斗争,最终以忽必烈的胜利而告终。
至元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取“大哉乾元”之义,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大元的国号正式出现。至元十一年六月十五日(1274年7月20日),忽必烈向行中书省及蒙古、汉军万户千户军士发布问罪于宋的诏书《兴师征南诏》,并且发布《下江南檄》,派伯颜统率大军讨伐南宋。他告诫伯颜要学习曹彬不杀平江南,于是伯颜后来取临安,的确做到了忽必烈的要求。
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临安被攻陷,元军俘虏5岁的宋恭帝和谢太皇太后,灭亡南宋。二月十一日,忽必烈发布《归附安民诏》,稳定江南社会秩序,安定江南士人和百姓之心。至元十六年二月六日(1279年3月19日),在崖山海战中,元军将领张弘范击败南宋海军,南宋丞相陆秀夫挟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至此,大元统一天下,并定都大都。
灭亡南宋后,忽必烈开凿运河,并发动对邻国的征服战争,但针对日本的两次入侵以失败而告终。至元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一日(1291年6月18日),忽必烈下诏颁布元朝第一部全国性的法律典籍《至元新格》。晚年的忽必烈饱受肥胖与痛风病痛之苦,过度饮酒也损害了他的健康。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于大都皇宫紫檀殿去世,享年八十岁,在位三十五年。谥号为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蒙古语称号薛禅皇帝。
统帅 B+
(世祖俯定大理,驾临长江,过化存神,有征无战。迨於践阼之后,平川蜀,下荆襄,继命大将帅师渡江,尽取南宋之地,天下遂定于一,岂非盛哉!)
武力 C
(世祖少习骑射,好狩猎。)
军谋 B
(世祖役用众智,独断于衷,故能混一区宇,扩前古所未有。惟平宋之后,东兴日本之役,弃师十万犹图再举,不免为之叹息矣。)
智略 A+
(世祖睿谋果断,度量弘广。虽生长漠北,中年分藩用兵,多在汉地,知非汉法不足治汉民。及即位后,引用儒臣,参决大政,诸所设施,一变祖父诸兄武断之风,渐开文明之治。故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惜乎乘开国之运,而言利之弊。干戈土木,岁月不休。国用既匮,乃亟于理财,中间颇为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之徒所蔽,虽知其罪而正之,闾阎受患已深矣。)
内政 S-
(世祖应期开运,延揽姚枢、窦默、刘秉忠、许衡之徒,以汉法治中夏,革弊政以维新,扩同仁而一视,纪纲法度灿然明备,致治之隆,庶几贞观。加以享国长久,垂统创业,轶辽、金而媲汉、唐,赫矣哉!且其天性宽宏,慈俭爱人,甚得夷夏之心。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其仁可谓至矣。)
魅力 S
(世祖度量恢廓,知人善任使,以仁德著称。喜衣冠,崇礼乐,乐贤下士,甚得中土之心,久为诸王推戴。稽诸气数,观其德度,汉高帝、唐太宗、魏孝文之流也。及立法治国,一本于宽。其用之也,于宗戚则有岁赐,于凶荒则有赈恤,大率以亲亲爱民为重。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