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卷——非原创——网络搜集整理

1.按尺寸分类:常见的有"120","135","6X4.5"等。 我们经常用的是"135"胶卷,这种胶
卷宽35毫米,长160~170 厘米,片边两旁具有规则的片孔,一般可拍摄3.6厘米X2.4厘
米的底片36张,也有可拍摄20、24、72 张的"135"胶卷。
120胶卷根据不同的120照相机可拍摄出大小不同的画面,其中有拍摄16张底片的(画幅为4.5×6厘米);拍摄12张底片的(6×6厘米);还有拍摄10张底片的(6×7厘米)与8张底片的(6×9厘米)。120胶卷的长度一般为81-82.5厘米,宽度为6.1-6.5厘米。120胶卷拍摄几张底片,取决于相机的型号而各不相同。
2.按感光速度分类:按感光速度有iso100、 iso200、 iso400 等等。这里数值变1倍则我
们曝光时所需的曝光量也变1倍,数值越大则速度越快。当然,以前也用过很多其他速度表
示方法,常见的有美国ASA制和德国的DIN制("定"制)。我国采用GB(即国家标准)制,与DIN制相当。根据GB制,可分为快片(GB24°以上),中速片(GB21°),慢片(GB18°)以下。每增加GB3°,其感光度就增加一倍。如GB24°胶卷就比GB21°胶卷的感光度快一倍。各种感光度标准,可以互相换算。ASA100相当于GB21°或21DIN。
底片以感光速度(ISO)来分别,由最低速之ISO25度至高速之ISO3200,一般来说感光度越低,画质越细腻。以片幅大小来分别有常用的120型(大底片)、135型(最常用,底片宽35mm)、110型(小型匣式)等,还有另外为拍摄广告或大型海报而设的诸如4"*5"或8"*10"大幅底片。以感光类型来分的则有黑白底片、彩色底片、红外线底片等。而彩色底片因应不同的光源而调整相片的色调,又分为日光片与灯光片,若用灯光片拍摄日光下的景物,则相片色调会偏蓝。
常用的底片规格是135,在数位摄影不断的普及下,还沿用底片摄影的已经不多,而底片仍有其无可取代的优点,例如135底片面积就比多数数码相机感光板(数码介质)大,如果要制作大幅照片,仍然是用底片较佳,另外底片影像层次感较强、色彩自然(类比产生的色彩)、图质细腻(像素高)、宽容度大(容易保留亮部或暗部细节)等,其成象质素较数码相机为佳。尤其在光线暗的情况下,会需要长时间曝光拍摄,或在冲洗底片时作增感显影(提高显影液浓度或拉长显影时间),例如KodakTri-X400增感显影至iso1600,甚至KodakT-maxp3200增感显影至iso6400也有不错的画质,然而长时间曝光在数位摄影上会产生大量噪声,因此有部分摄影师仍坚持使用底片拍摄。
虽然用胶卷拍摄能制作素质高的相片,然而这需要熟习暗房技巧,一般来说快冲印店难以充分发挥底片的优点,所以用底片摄影者最好亲自冲印相片,例如可以在印放相片的时候实行分区曝光,自行调整相片反差及裁剪,另外也因为黑白冲印所用的药水毒性远较彩色冲印低,并且冲印过程较简单,所以很多人在黑白暗房作手工冲印,彩色底片多数用自动冲印机器来避免接触彩色冲印的药水,不过手工冲印的素质比自动冲印机器佳。
3.按色彩还原分:有黑白片,彩色片,X射线片等等。其中黑白片按其感色范围分可
分为全色片、分色片、色盲片等,全色片是对所有颜色都感光(现在我们用的黑白片都是这.
种类型)。
分色片指可感受蓝紫色光和黄、绿色光,但对红色光不可感受。
色盲片指对蓝紫
色光敏感,而对绿、红色光很不敏感,一般用于文件与黑白底片拷 贝等。
红外线片,专门感受比红光波长的光线,一般为航空、军事摄影所用。
一般情况下,在室外拍摄,光线条件较好、景色亮度大、反差也大时选用21DIN中速胶卷为宜。如果景物反差平淡,可选用反差略大的低速胶卷。
在室内拍摄,若被摄物体有动感,无论是用自然光或灯光,则应选择感光度高的胶卷,可避免因曝光不足而影响影像的层次,或因曝光时间太长而使有动感的物体形成影像模糊不清。利用闪光灯拍摄时,一般选用21DIN或感光更高的胶卷,这样不仅感光指数可以大些,而且由于感光度高其宽容度也大,不致使底片反差过大。
体育拍摄,一般不宜使用闪光灯,体育拍摄动感强烈,要选用高速感光度(如24DIN、27DIN)的胶卷。
舞台摄影,一般也不宜使用闪光灯,它须选用感光度更高的胶卷。
拍摄人像、静物、风光照片,要求具有丰富的层次,银粒细腻、质感强、悦目和谐的影调,应尽量选用低速和中速胶卷。
⑴彩色负片,它经过冲洗后,负片(底片)上的颜色是原物体颜色的补色负像。彩色负片主要用于制作彩色照片;并能直接印、放黑白照片,但照片的层次、反差受到一定影响。彩色负片拍摄的感光宽容度比黑白胶片要小得多。在拍摄时受色温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造成底片偏色,但可以在照片制作中用不同滤色片子以校正。彩色负片是用途最为广泛的一种彩色胶卷。
⑵彩色反转片,它经过反转冲洗工艺后,就能获得和被摄物一样的彩色正像。彩色反转片的彩色图像、色彩还原和影像的清晰度都优于彩色照片,用彩色反转片制版印刷要比彩色照片好。彩色反转片,其色彩真实、鲜艳、饱满。拍摄时要求严格,感光宽容度甚小,要求曝光准确,如果曝光相差1/2倍,各种色彩与密度、层次都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所谓正片是指反转片,反转片容易保存、复制,适合专业摄影。反转片又分为日光型和灯光型,“日光型”反转片适合日光、电子闪光灯、蓝色闪光灯泡。“灯光型”反转片适合一般钨丝灯、白色闪光灯泡、白色摄影灯泡,其中A型适合3400K色温,B型适用于3200K色温。 负片是指胶卷经过冲洗后的影像,正好与原来景物色彩相反(例如黑头发在底片上影像是白的)。负片洗印照片比较便宜、快速,适合拍摄一般纪念照。黑白胶卷分有正片和负片,可利用暗房技巧、随心所欲制作不同效果照片,深受行家青睐。
胶卷中各个成分:
1.保护膜,它的用处是,保护。因为胶卷的感光乳剂很软,容易划伤,所以在它上面涂
--层保护膜以使它不致受伤。保护膜是透明且很硬的。
2.最重要的是感光乳剂其主要成份为卤化银和照相明胶。卤化银便是胶卷的感光材料,
照相明胶是卤化银的载体,卤化银受光的照射后形成潜影,(这时是看不到影像的,所以叫
潜影)既卤化银中出现了银原子的颗粒。后期经显影,就成为我们一-般看到的胶片了(就是
将形成银颗粒的点放大)。其实将胶片长时间曝光也有这样的效果,胶卷头的颜色就是长时
间曝光形成的(没有经过显影过程)。.
3.片基,它的用处就是一个架子,所以对它的要求是透明度好,平整韧性好和机械强度
高,要能撑起感光乳剂。
4.防光晕层,拍摄的一个路灯会大的像太阳一样,这就是光晕,强光使胶卷上一个很大.
的面积感光。
胶卷的感光性能:
这包括:感光度、反差、灰雾、宽容度、最高密度、解象力、颗粒度、感色性等。
感光度:是胶卷的感光能力的标准,也是胶片所具有感光能力和标志。胶片在光线很弱的情况下就能感光,称高速感光度(快速)胶片;相反感光度低的胶片,则须在光线较强的场合下拍摄,如果在同一光线的条件下,使用不同感光度的胶卷拍摄,其照相机的光圈或快门速度就应该有所变化,也就是说,高光感光度的胶卷,光圈要小些快门速度要快些;低感光度的胶卷则相反,光圈要大些或快门速度要慢些。胶卷感光度以ASA或ISO表示(ASA和ISO指的是不同的标准)。它显示了一种胶卷对光线的敏感度,胶卷感光度从ISO25到ISO6400都有。胶卷感光度愈高,对光线愈加敏感,可在微弱光源下拍照;但是感光度愈高、颗粒愈粗,放大后的照片将显得愈粗糙。高感光度胶卷(ISO400以上)常用于橱窗、室内、夜景或舞台摄影。感光度愈低的胶卷颗粒愈细、质感愈佳,但所需光线愈多,拍摄时必须光线良好或使用三脚架。低感光度胶卷(ISO100以下)适合人像或风景摄影。
2.反差:是指拍摄后的影像的明暗程度与原景物的明暗程度的比值。如果我们用胶卷把被摄物的明暗度正确的反映再底片上,我们则称其反差为1,如底片大于被摄物,则大于1我们看图会明白一些。照片从左到右反差逐渐加大。一般来说反差大可以给人震撼力,但会使其不真实。反差是可以除和胶卷本身有关外,还和冲洗有关。
3.灰雾:灰雾就是胶卷不经过曝光,显影后产生的灰密度,反映在照片。上就是使照片过亮,灰雾是越小越好的,产生灰雾有胶卷本身的原因,也有曝光时不准,冲洗不当等原因。
4.宽容度:宽容度是指胶卷表达被摄物全部亮度间距的能力。一般说来, 胶卷的宽容度.是有限的,是小于真实景物的。所以,在拍摄时经常会遇到景物反差过大的情况,这时,就要选择一个范围,一个要用胶卷表达的范围。设景物从最暗到最亮有200级,而的胶卷只可以表达100级,则如果选择了1~100,那么在100~200的那些景物在胶卷上就只会是一边白,也就是所说的丢失了层次。此为其一,还有一点,对于彩色胶卷,虽然有很大的宽容度,但可以最正确表达层次,颜色的范围很小,这就是什么要准确曝光的愿因,差了半档,效果就会不一样。
5.最高密度:就是胶卷可以黑的最高程度。
6.解像力:指胶卷对被摄物细部清晰辨别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在单位面积内可以表示
出的可分别的线的数量。
7.颗粒度:指胶卷经曝光、显影后现成影像的银粒的大小。注意此与解像力是不同的。.
虽然颗粒度小对解象力有好处,但就像两条线,虽然线是很细,但如果距离近且线间的颜色
和线相差不多,我们也是不可以将它们分开的。.
8.感色性:胶卷对不同色光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这也是评价彩色胶卷的一.项标准。我
们说爱克发胶卷偏红,就是指他经过整个曝光,显影后对红色过于敏感。使色彩失真。
以上均为百度百科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