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名妇女节的思考
妇女节需要正名,是近期一种的网络现象。
假如我们需要正名“妇女节”,那我们就要正名“妇女“,“妇女”现在一定存在污名化。
用简单的话说,形容人是妇女,是攻击人吗?
妇,会意字,从女持帚,本义是已婚女子。在我的成长语境中,妇女只会用来形容长辈。学生时期常用来代称老师、母亲等其他亲人,假设存在污名化现象,那么那些长辈一定会觉得冒犯。顺着这个思路来说,学生使用这个词的语境比较特殊,一般会忽略对象是否婚配,导致年轻的未婚长辈会觉得不合时宜,把她“叫老了”。另外,学生之间还会用“妇女”一词互相攻击,比如“你胖得像个已婚妇女。”可见,妇女一词在当时的语境中至少不是正面色彩。
从另一方面来说,大众自身对妇女一词的印象也不好,在部分人眼中,提到“妇女”脑子里浮现的就是卖菜的、环卫工、农民等底层社会劳动者。这些劳动者的形象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繁荣而污名化,导致大众对她们的态度愈发恶劣。因为这样的“妇女”角色,对他们来说意味着脏乱差和低收入,也意味着不体面和竞争的失败,从而耻于被称为“妇女”,于是“女神和女王”随之登场。
“女神和女王”这样的词不对吗?
出于对“国际劳动妇女节”的肯定,我们固然应该旗帜鲜明的反对商家将“女神和女王”直接和营销手段绑定,是消费者应该自发抵制的行为。而站在长辈的角度,好像也有周旋的余地,我在网络上看到一种说法,长辈们好不容易“年轻一回”,这下又要“老了回去”。而“女神”一词,现在也常用于单相思过程中,男方对女方的代称,放在更早的年代会被成为“神仙姐姐、仙女”之类,尽管这些词现在全部娱乐化、失去了其真心和本意,但不可否认这些词的初衷带着几丝美好。
我们期待着称呼他人为“妇女”不带任何贬义色彩的一天。
可正名“妇女节“,好像并不是这么简单,背后至少是蕴含妇女权益和社会对待劳动者态度的问题,这样冠冕堂皇的口号人人都会喊,却长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导致现在的舆论环境愈演愈烈,我们不妨尝试提出些解决办法。丁玲在《三八节有感》中提出,女性应该”不要让自己生病、使自己愉快、用脑子、下吃苦的决心“等四个方面,总结来说,就是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残酷的社会环境对抗到底,丁玲本人后来用一种猎奇的方式做到了,而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在被”衡水模式“包围的学生时代以及”内卷至上“的成年人生活中,该如何保证健康的身体呢?
这些问题,只能之后再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