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造语言】曼都语 1.2.3 名词的格(3)

2021-05-01 00:27 作者:浮光跃金Tenda  | 我要投稿

Makle opatte helorma, mi mites pliman Cinaven et zides neven.

 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

——《圣经·创世记》

观前提示:

为了更好地保证阅读体验,希望读者能够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知识。(实在没有也不用过于担心,会有一定的讲解的)

笔者由于自身知识限制,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果有读者发现错误,可以直接私信笔者,笔者将不胜感激。

笔者因为学习工作原因,更新时间和回复私信时间均不固定,还请谅解。

下面开始进入正文。

本部分篇幅较长,内容较多,请耐心阅读。

第二类格

第二类格与第一类格的区别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变格方法上,完全依靠词缀直接黏着,而不依赖变格法;二是结构上可以与第一类格和其他第二类格复合。

第二类格共分为两个:bia和sava。

1)bia表示“像……一样”。加在主格单数后时,可以作为衍生名词,表示“像……的东西”。以terve(树)为例:

tervebiatte 朝着树一样的东西

tervettebia 像是朝着树一样

2)sava表示“相比于……”。如:

Sinsiasava Auka loimo vanten. Auka比Sinsia更喜欢风。

Auka loimo vanten Sinsiansava. 相比于Sinsia,Auka更喜欢风。

专有名词的变格问题

    曼都语中有大量的专有名词。由于这些名词往往在结构、词源上比较复杂,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外来语,这使得对外来语的变格不能简单粗暴地一概经“本土化”而归入第四类名词。尤其是对于新出现的,没有约定俗成的形式的人名、地名,更难处理。因此,曼都语言文字委员会在语纪3015年规定了专有名词的变格规则。现引用规则如下:

(1) 对本土专有名词的变格,符合第一、二、三、四类名词要求的,应分别归入第一、二、三、四类名词的变格。

(2) 对本土专有名词(非人名)的变格,不符合上述四类名词要求的,应交由委员会审批。委员会有义务对词尾进行修改,使之符合第四类变格要求。在修改之后的30日内委员会应将修改后的单词收入词汇库并将有关消息公布。

(3) 对历史上已有固定变格法或现代生活中有常用变格法的外来专有名词,应以固定或常用的变格法为准。如Lope -> Lopeo(第一变格法),Luye -> Loya

(4) 对不符合四类名词要求的本土人名、所有没有固定本土化形式的外来人名以及没有固定本土化形式的外来地名的变格,原则上只能以添加元音e的方式将其修改为第四类名词再进行变格,不得以破坏源单词的原形为代价将其修改为符合本语名词变格的形式,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其纳入第一、二、三类变格。具体修改方式为“源单词+ë”。如:乔斯达:Joestarë。此处的ë在发音上与e并无不同,只是为了标注其外来语性质。以单数主格形式使用专有名词时,应完全保有源单词的原貌,不得加ë。

(5) 对多个专有名词构成整体的专有名词词组,只对最后一个名词进行修改和变格。如:空条承太郎:Kujo Jotaroë。

补充:基本语序

曼都语的主要语序为SVO(主语--谓语--宾语)。如:

De tives lagon. 我吃了个苹果。

我(单数主格)-吃(过去式)-苹果(单数宾格)

在句子较为简单时也可以进行对语序进行多种变化。常见的有SOV。如上述句子也可写作:

De lagon tives.(SOV,常见于诗歌和简单句)

Tives lagon de.(VOS,强调动作发生)

Tives de lagon.(VSO,不常用)

Lagon de tives.(OSV,用于强调宾语,此时宾语往往有主题性质)

Lagon tives de.(OVS,不常用)

——To be continued


【人造语言】曼都语 1.2.3 名词的格(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