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乒乓那些事儿 —— 第二部分总结

这一章作为今晚双更的最后一更,内容的格式上参考了卧烟社的《走向战争的日本》系列,这一章里面确实有一些不太上得台面的东西,大多都是我的个人思考与认识,希望大家轻喷多讨论,不要直接开喷。
—————————————————————————————————————————
燕京万宁钟声响,诉说世事本无常。
天地双坛花失色,乾清坤宁草沾霜。
东府旧基空余声,南衙遗梦落残窗。
豪强霸业如风逝,好似人间尘土扬。
——《新历七十年游燕京有感》
八十年代是世界乒乓球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这是一句接近废话的废话,但我还是要说。
在过去的第二部分里,我们讲述了国乒至今都有些不愿启齿的八十年代的故事,并通过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走向相结合进行分析,得到尽可能客观的答案。
在此引用并结合大佬全言和我爷爷的朋友当年投稿却未被接纳的一段文字,来对八十年代的乒乓球技术做一个总结。
(1)欧式横板双反两面弧圈打法的发球和台内球控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通过横板直握这一发球方式,以瓦尔德内尔为首的欧洲横拍选手们的发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以瓦尔德内尔和佩尔森两位为代表,欧洲选手的台内球控制水平稳步提高,不再完全依赖退台进行中远台弧圈对拉。
而瓦尔德内尔的发球和台内球控制甚至超越了同时期的所有直拍选手,而这也是他驰骋乒坛多年的最重要法宝。
(2)乒乓球从单一技术要素时代跨向双重技术要素时代。
举个例子,比如阿佩依伦,瑞典男乒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其打法在今天看来相当怪异:左手横板两面中远台高吊弧圈,打着打着就退台半吊半冲(可以参考一下水谷隼),看起来很笨重,但却老能赢球。但是这种球风与中国人对抗,速度还是太慢,旋转也不够,威胁有限。不过这种打法也让阿佩伊伦捧起了三届欧锦赛男单冠军。
而89年以后,伴随着欧洲人在近台的技术更加的成熟,正手抢拉的点更前了,反手相持中的弹击和快拨不再完全依赖生胶(代表人物:佩尔森,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反手),整个球速和旋转都增加了上来。
以往中国选手利用前三板和速度上的优势可以避开欧洲人在相持中的弧圈优势,即使进入弧圈环节,中国队的高手们也可以通过推挡进行后发制人。但是当欧洲的高手们都进入了双重技术要素时代,无论单纯依靠前三板和推挡都无法和欧洲人抗衡。
(3)颗粒胶快攻打法在达到巅峰之后迅速衰弱。
1989年对颗粒胶快攻打法来说是一个大风水岭。
甚至可以说颗粒胶快攻打法(不分直板横板,不分现代传统,不管正胶生胶)之后无论如何奋斗都是垂死挣扎。
邓亚萍解说时曾经说过顶尖高手的打法都是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无明显漏洞,而颗粒胶打法的弧圈球方面不管怎样都无法对拉赢反胶,这算什么“无明显漏洞”?
而那几年的比赛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只要欧洲和韩国的选手扛过国乒前三板的狂轰滥炸,就可以在相持阶段发动反攻。
而多特蒙德世乒赛国乒的惨败标志着正胶快攻打法的没落,所谓直板正胶三大巨头,江嘉良远走南洋,陈龙灿退出主力,于沈潼公开赛之王。
两大横板也全部消停,惠均东下日本,滕义退休经商。
(4)直拍打法开始没落。
相较于正胶快攻打法的弧圈球问题,直板的问题在于反手。
其实现在说这个问题有点早,毕竟直板真正的没落还是在2013年之后,九十年代欧洲的四大反手里除了罗斯科夫都还尚未登场,现在还是正手打天下的年代,反手不过是正手的附庸罢了,即使是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反手的佩尔森,其反手的攻击力比起正手也不是一个档次。
但是由于多特蒙德和汉城输的太惨,国乒分析得也就有点太深,充分意识到了一面打两面的落后。
当然,主要也是因为当年直板正胶的高手们反手贴胶皮的确实不多。
这里举个例子,直板横打这项技术最早不叫直板横打而是叫直板反打(大家可以问一问一些上岁数的乒乓球爱好者),其核心在于之后的反打,而如果要反打,反手必须贴胶皮。
当然,指望这么一个有些不太主流的技术还是有些不靠谱的,但这毕竟是一条路。
而更多的人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撕掉了自己正手的正胶,贴上了反胶。
至于这两条路到底如何,我会在奥运乒乓三十年的第四部分做出评价。
OK,以上是单纯从技术方面的评价,还是那句话,可是是因为老一辈人经历的风风雨雨太多,不太愿意从技术以外的方面进行分析。
既然如此,我们再次将视线拉回八十年代开始,聚焦于这十年之中运动员,教练组,体育总局甚至于地方和舆论之间的多重博弈;曹燕华在哥德堡的行为到底暴露了国乒内部的何种问题;新德里事件又为国乒在下一个十年甚至二十年间埋下了一个怎样的FLAG。
而在文章最后,我也会对这整个十年间国乒所暴露的种种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一个乒乓球和历史爱好者的身份,谈一谈那时的国乒决策层应负有的历史责任。
(1)运动员的出路增多,传统的教练组和决策层掌握一切的格局被打破。
六七十年代,国乒内部之所以能一直把让球的把戏玩下去,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那个年代的前辈们从小的经历和接受的教育确实能更多的为集体,为国家荣誉考虑;另外一个则是那个年代的运动员们退役之后的安排也确实是组织上说了算。
竞技体育吃的是青春饭,那年头的国乒运动员能在一线打个六七年就算是高龄了,梁戈亮和郭跃华算是两个意外,一位是特殊时期国家队没人可用,一位是正常时期国家队没人可用。
大家以前退役之后肯定都要找工作,毕竟那年头没有嫁入豪门这一说法,国家队要是介绍对象也就是文艺圈的和体育圈的,如果想找个好工作,混个好编制,那么退役前就只能老老实实的接受组织安排,让你让球也就让,不听话就滚蛋。
但随着改革开放,出国潮的兴起,运动员们的出路不再单一。
熬过二十五,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而曹燕华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一旦运动员本身并不缺乏荣誉,且在早已准备好退路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无视国乒要求掀桌子,砸锅的。
(2)国乒内部矛盾加剧,场下斗争延续到场上。
纵观整个国乒八十年代历史,说是一部折腾史我想不会有人反对。
诺维萨德国乒秤分金银;东京蔡振华被耍;欧洲行孙梅英借刀杀人;哥德堡周曹砸锅;新德里何智丽兵变;汉城名额之争;戴丽丽临阵被换;焦志敏被迫让球……
这还是我提到的,写到的事件,中间女队的几位教练的人事争夺,李富荣和徐寅生的人事调整我还没细写,至于许绍发遗信江嘉良,江嘉良两让世界杯冠军之后的种种,河北上海之争我都没怎么提。
说句不中听的话,我估计当时的教练组里,他们谈论的应该不仅仅是技术更新,比赛部署和运动员发展,暗室密谋之类的把戏估计也没少玩。
政治上曾经有句名言,要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表面问题是国乒的内部斗争,实际上是国乒的利益分配不均。
说白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乒的内部斗争其实凸显一个大家忽略许久的矛盾。
一直以来,对于高层决定的影响权和进入体委中枢的权力都把持在教练组的手里,以往的运动员即使功劳泼天,问题是好虎架不住一群狼,根本没资格影响高层意志和直接进入体委中枢,即便有后来也都被整的够呛,所以大多数运动员只能一步步的熬资历,背黑锅,接受安排。
可是八十年代以来,东有朝韩,西有瑞匈,由于全世界的乒乓球水平同步提升,国乒无法保证打到最后都是国乒,更无法通过让球在保证冠军的同时,还达成自己的目的,也就出现了一大帮常年位列四强乃至决赛的知名运动员。
童玲,曹燕华、蔡振华、郭跃华、梁戈亮、江嘉良、戴丽丽、何智丽、焦志敏、陈静……大量的运动员或是地方支持,或是高层联动,他们的存在,打破了教练组对于高层话语的解释垄断。
这些人数量虽然比不得教练组,他们本身之间也有矛盾,可是他们胜在成绩好,地方支持,人脉丰厚。
曹燕华和何智丽事件看似偶然,实际上是原有的体制机制无法让整个国乒满意,中层和主力位置就那么些,大家都想争,这样一来竞争程度很快超越了合理的队内竞争,甚至从场上向场下延续,而国乒的高层又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只能得过且过,甚至宁可冒着丢冠军的风险,也要维护体制的权威。
任何一个强权的覆灭都是从要面子不要里子开始。
——龙伟飞德
而国乒一直淡化曹燕华和何智丽事件无疑是国乒高层再为这两个事件做如下定性:
这是部分别有用心的民间舆论和国乒内部的不稳定分子无视国家荣誉和内部稳定引发的动乱。这样的责任定性将责任转嫁给民间舆论和运动员,其意图无疑是要隐瞒国乒内部的派系斗争和事件的反抗本质。
而回顾新德里事件起因,发展和结局。当时的国乒高层既无乾坤之断,更无庙堂之谋,自始至终国乒的决策层始终在强调一件事,通过所有的渠道向外界传递两个消息:
这是对于集体,对于体制的背叛;坚决不承认国乒决策有任何问题。
事实上时代背景导致的政策宣传倾向性才是国乒高层在博弈中胜出的重要因素,但国乒高层也不会想到这一时的胜利,竟埋下了更大的动乱。
(3)大量高水平选手因为种种原因远走海外,为国乒下一个十年的几次重要失利埋下伏笔。
前文提过,由于出国潮的流行,国乒改堵为疏,制定了过25岁便可出国打球的政策。
既能让大家伙儿挣些外快,也能促进国家队更新换代,于公于私都有好处,岂不美哉。
不过说句不好听的话,一般出国也是在国内混不下去了,如果国内大伙儿混得好的还不早就留队内吃体制的金饭碗了!若不是国乒兵败多特蒙德,国家队又怎会自打耳光将当年摆了人家一道且已经成为半个洋人的蔡振华召回,又大胆提拔了吴敬平这种省队“淘汰生”做国乒教练呢!
不过挣钱挣得少也是一个客观原因。
举个例子,当时韦晴光身为奥运男双冠军一共批了五万元的奖金(陈静拿得最多,大概批了十八万左右,不过基本没怎么用,后面会提),但是杂七杂八的扣完,到手的也就是两万五千左右。(数据来自于关俨大夫回忆录96年的奖金分配和渔樵的人物小传,百度那个我没信)。
韦晴光进国家队本身就晚,又退的早,工资什么的自然不可能太高,人家自然就想东渡日本打球,挣些外快。
甚至有种夸张的说法,当时国内国外运动员收入差距能达到400倍之多。
当然400倍有些夸张,不过根据我查到的数据70年代的法国乒乓球运动员塞克雷坦(前文提过,世乒赛,欧锦赛混双冠军,欧锦赛男单冠军)都敢给自己的教练开出三万美元的年薪(按照七十年代汇率五万到七万人民币左右),再考虑到八十年代初运动员顶级年薪一千五百元人民币左右(中国奥运第一金——许海峰当时拿了15000元的奖金,工资从每月51.5元涨到了98元,还有其他的补贴),所以中外乒乓球同水平运动员收入有个一两百倍的差距我估计还是有的。
当然,正常情况下25岁出国以后,在国外的乒乓球训练环境下重返巅峰,维持一流状态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这是正常情况下的推论(代表:耿丽娟91,95两届世乒赛女单八强),偏偏在下一个十年里,甚至下一个二十年里,每次大赛海外兵团的表现都有不正常情况。
不过大量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奔赴国外,客观上促进了全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减少了其他国家的顶尖运动员与国乒的实力差距。
在讲述下一个十年的故事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未经证实,但我最终还是决定把它放上来的故事,以及对它的分析,至于故事的可信度有多高,大家见仁见智。
1988年8月,北京,国家体委训练总局
“真的,不再考虑考虑,戴丽丽毕竟和此事无关啊!更何况她已经被自己人骗了两次了,要是这么做恐怕……”坐着的徐寅生劝道。
“老张递上来的报告,你看了么?”李富荣的声音很平静,平静的令人恐惧。
“你的意思是……”
“换人,团体四个人和何智丽之后战绩最好的是谁?”李富荣问道。
“女队的教练组的报告里是李惠芬。”徐寅生翻了翻报告,回答道。
“人生能有几回搏啊!”李富荣站了起来,走到了窗边,看向窗外那颗依旧枝繁叶茂的榕树,下定了决心。
以上就是故事的全过程,说句真的,早年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这个故事有多令人瞩目,更多的则是感慨不容易罢了。
只是后来读了太多的历史之后才明白,这场会议所代表的到底是什么。
哥德堡事件之后,看似以徐寅生和李富荣的高层主动退出了人员安排决策,对教练组提出的所有建议都是直接通过,但是国乒所有的人事方案,比赛布局,都是反应了以二人为代表的高层意志,自然无需修改,高层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人事变动,每一个文件都足以影响国乒安排。
所谓的多方考虑和教练员会议更像是一部洗白机器,通过这一程序将高层的想法与计划转变为最终决策。每一位教练都可以声称他们服从了上级命令,同时高层也可以将一切推脱给教练组,说自己只是听从了教练组的意见,而最后谁都不用为决策买单。
而这场事关第一届奥运名单的重要会议上,李富荣又一次念出了那句国乒的经典名句:
人生能有几回搏。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句名言出自1961年北京世乒赛容国团之口,男团决赛总比分3:4落后,当时容国团的搭档邱钟惠问情况如何,容国团说出了这句话,尽显破釜沉舟之决心和背水一战之勇气,最终完成逆转,带领国乒第一次捧起了斯韦思林杯,拉开了国乒六十年代的恢弘霸业。
而此时的李富荣又意欲何为?
时隔三十一年,我们不可能拿着一个半真半假的故事去采访当事人,这样既不可能了解真相,也不可能缓解矛盾。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自身的权力和主张受到质疑和冲击时,李富荣和徐寅生果断的将自己曾经的信念和体育道德抛弃,而是将赌注彻底投向了曾让自己受到伤害的集体权威。
历史事件就这样在必然规律下被不断推动,并在各种突然事件下最终发生。
必须指出,在经历了八十年代的各种斗争之后无论是高层,教练组,运动员或者是他们之中的各种派系都没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赢者通吃,与此同时,各方深感自身无力,又陷于斗争之中无法自拔,于是在一片明哲保身的气氛之中,他们开始对乒乓球的发展和竞争抱有愈发强烈的旁观倾向。
至此,高层意志彻底压制了基层和教练组,教练组和基层的意见被无视,最终使得少数人的利益被无限放大,就在新德里事件一年之后,国乒兵败汉城,八十年代的国乒王朝开始分崩离析;而这群政治家们既深陷权谋之内,又沉迷人事之中,最终在多特蒙德为国乒八十年代的王朝盖上了最后的棺材板。
这个曾经让所有人都为之艳羡的王朝,就将这样迎来了它最后的结局。
而经历了“热闹非凡”的八十年代,在即将迎来的九十年代,又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对阵内罗毕,马文革如何拉开中式横板双反序幕?
远走美国,陈静到底是心怀不满,还是为情所骗,抑或是避祸东行?
千叶一战,男团为何止步八强?
奇迹之夜,俞顺福如何一战名垂青史?
巴塞罗那,女单决赛邓亚萍到底做了什么为何至今为人诟病?
重回哥德堡,南玄北李如何为一个时代画上句号?
津门鏖兵,蔡振华如何布阵夺回斯韦思林杯?
亚特兰大,陈静是真打告负还是故意让球?
曼彻斯特,老瓦如何成就不败传奇?
埃因霍温,王楠和张怡宁如何拉开一个新时代?
诸神黄昏,如何评价中瑞乒乓球三十年激斗?
时代终结,孔令辉和瓦尔德内尔到底上演了一场怎样的经典之战?
这里是那年乒乓那些事儿,我是龙伟飞德。
——————————————————————————————
这一章里确实夹带了不少私货,但我是希望大家批判性的看待这一章,也希望大家能客观看待。
接下来的时间我会休息一下,一来我要准备开学,二来我要重新审核一下稿件,第一部分总共两万字左右,第二部分大约九万七千字,第三部分只写了三年不到就已经五万三千字了,其中还包含了三个一万字的大章,UP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改。
再就是作者一直连续更新了二十四天了,也需要休息一下,这里给大家承诺一下,如果总阅读量超过了六千,或者我粉丝超过了150,我都会提前更新,下一次更新的时间初步定在下个星期一。
希望大家能一直支持我,你们的支持是我更新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