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不对!”,我们该如何具体表达我们对审美的感觉?

审美感觉
参与:冷芸时尚8群群友
时间:2022年1月2日
庄主:五斋-北京-电商(3群)
▼ 以下的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我找乙方商拍设计的时候总是感觉“你做出的这种感觉不是我要的感觉”。“感觉”到底是什么?因此我自己上手了,像素级的照搬只是产品换成了“我”却总是“味儿不对”。其中差距被大家称之为“审美”,想从自己经历过的发型作为切入点。聊聊审美的那些点看看有没有一些共性的“审美准则”可以发现借鉴运用。
|一|
同样的发型,为什么我理就变味了
1.剪短点要多短?10毫米可以吗?
庄主:
我想问,大家某一次理好发后,第2次能去复刻曾经的发型吗?
芸友婷仔:
我会找到一个非常适合我的发型之后一直保持,比如我曾经保持了三年的短发。
芸友Darren:
我觉得基本没法复刻,除非同一个理发师。我确实有剪过满意的发型,但是我下次去即使还是那个理发师也不一定能剪出之前的样子,区别比较大。
庄主:
大家对自己的脸型适合什么样的发型,有没有一个概念呢?如果要适配有哪些可以操作的点?通过和理发师的沟通,会不会有沉淀呢?比如换了一家店,但是把同样的要求给另外一个理发师能不能实现?
芸友婷仔:
理发师都有自己的审美偏好如果以他的专业理解认为这个发型不适合你,他就会提醒你。
芸友Darren:
我以前看过三庭五眼的概念,但是自己不知道属于哪种,模棱两可。
芸友婷仔:
三庭五眼,脸型轮廓,肉感/骨感,五官圆润/锋利,都对合适的发型有影响。
庄主:
所以大部分的设计还是有一点黑箱的感觉,具体效果怎样,没法很直观的感受出来。那我就先说第1个问题,就是剪短10毫米行不行?这里我的回答是不行,必须得是12毫米。

12厘米的依据是按照我上半边脸倾斜的角度定的。因为我上半边脑袋是往内凹的,而不是像白种人那样比较平。拿着手机对着我的上半边脸做一个直角,正好要12厘米的头发才能把这个轮廓给填补上。

理论依据《艺用人体结构》。因为我是圆脸,所以我会尽可能偏向男性元素,比如直线,棱角,核心思想是强化“男性”概念。所以曲线,头肩比小的都要避免。

另外一个依据是平均脸概念,也就是脸宽和脸长的比。

我们也可以套用三庭五眼原理。因为我们的脸长是恒定的,不可能打玻尿酸拉长下巴,所以能操作的点一个是外轮廓曲直。一个是内轮廓、发际线、刘海。实际目标就是类似白人头骨的标准脸。
冷芸博士:
日常中会用那么专业的方式与发型师沟通吗?
庄主:

我会拿我的手机贴着我画红线的部分,让他知道我的长度是多少。另外我会把手机倾斜到切角的位置,比如像蓝色线,我就会告诉他这样的角度就不行。

这种侧面的渐变在很多油头馆会当做招牌卖点。而渐变本身是建立在侧面头型平整的基础之上。但是人的头总是会有凹凸不平,所以如果为了侧面的渐变,一定会影响到正面的平整。所以我的一切发型会以正面轮廓为准。

还有一点,因为他们理发师的推子有刻度。所以他想剪短我的头发,只能13毫米12毫米10毫米的推。当他的卡尺是13毫米的时候,无论他怎么推也只能我的头发都会有13毫米。这是最大的容错点,而传统的女发是没有这个东西的,没有卡尺,没法精准控制。
芸友婷仔:
我感觉这方面是个市场盲区。大家对自己越来越了解审美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确了理发店也应该做的更细。
2.从洗头判断理发师的水平
庄主:
如果你想换一下其他的发型,但是又判断不了理发师到底办不办得到,那么你有什么办法去判断理发师靠谱不靠谱吗?
芸友婷仔:
我会看他的大众点评作品。
庄主:
我认为理发师一定是先设计再理发,假设还是我,但是我的下巴变尖了或者变圆了,你会怎么去理?这两种会有什么区别?如果他不能说出明确的步骤,我都会认为他不可靠。
芸友婷仔:
我个人感觉审美好的理发师非常少。
芸友Darren:
是的,不看美团点评的情况下,我一般会先看理发师的衣着。
庄主:
我感受到的第1步就是所有让人洗头的理发师都没有审美。因为审美其实是设计,我说不清楚原理的就是天赋,说的清楚的就是设计。而设计一定是要对目标客户一定是有目标的,洗头其实破坏了发质和发型。比如头发的软硬在洗了之后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开始就洗头的理发师相当于放弃了设计的可能性,那他一定是一个套模板的理发师。
芸友Darren:
那店铺为什么还这么喜欢把我们先推倒,去洗头呢?
庄主:
因为洗了头你就不会走了,这是一种理发店留客的经营手段。所以这又延伸到了第2个点,聊发型的时候盖不盖上那个斗篷?

芸友婷仔:
这里真的很细节,但是我认可。我觉得最好带妆去剪头,个人风格越明显越好设计。有时候聪明的理发师一看就懂了你是哪种风格的人?
庄主:

在男发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我认为是两边鬓角。整体棱角比较直的男性,比如方脸或者长方脸,两边是可以铲青的。而圆脸的男性是需要留出来头发来作为一个外轮廓,外轮廓是直线,具体的长度是用上半部分头凹线来做夹角。为了达到可控,理发师的推子必须得有刻度。所以传统女发沙龙容错太低。
于是就到了第2步,也就是头顶堆高。男发其实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头发单纯的剪短,因为短了之后硬度会变硬往天上冲。另外一种就是让它变曲,侧着曲或者往后曲。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外轮廓的高度,达到调整比例的目的。


内轮廓也就是我蓝色箭头划分出来的区域,男生因为短发居多,所以内轮廓的方法基本上用不到。

|二|
游戏里的捏脸为什么这么丑
1.眼睛要多大算大?鼻子要多挺算挺?
庄主:
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别扭的网红脸,如果你想体会审美,那么相对于整容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游戏里去捏脸。按道理说,当我们可以随心所欲调节的时候,眼睛想多大多大鼻子想多高多高的时候,应该是可以达到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美。但往往会捏出一个很奇怪的人哪里不对?
芸友婷仔:
捏脸可以捏出极限长相,但人类一般不按这么长,普遍都是颜值居中的,五官形状、大小都是趋于居中的,就像庄主刚才提到的平均脸。捏脸为什么这么丑,因为人脸的构造包括皮相和骨相,对应软组织和硬组织。设计师在建模时不一定是按这个生长逻辑做的,只用做最外面的一层就够了,很多细节看起来就“失真”。
庄主:

有一些我们看到的经典整容,可能是为了强化一些他们觉得好的特性,忽略了比例和关系,只是局部的那一个点。比如各种玻尿酸的老寿星额头,还有各种尖下巴,过高的鼻梁,过窄的鼻翼。
除了捏脸,低成本的就是PS和化妆了。由于考虑到真实世界在我们动不了骨头,化妆反而最靠谱。因此毛戈平会提出骨像化妆和皮像化妆的说法。
芸友婷仔:
毛戈平的骨相化妆是以丰满皮相(光影),打造视觉上的骨相立体。
庄主:
我有摄影师的背景,所以我对光影会更敏感一些,有个法则叫平方反比法则。

如上图所示,如果圆球是一道光往外面散射的话,每一层都会等比例衰减。距离分别是1、2、3、4,切面亮度分别为1、1/4、1/9、1/16。这个意味着可以反向利用这个来影响人对物体的认知。如果我们套入到绘画之中,实际一个物体最高的时候,因为接近光源,所以亮度一定是最大的。化妆高光和阴影的作用只是平常的人化妆打高光阴影会有一个套路,鼻尖打高光,鼻翼打阴影,但是这个拿捏没有标准。

如上图所示,骨骼比较高的地方,因为它突出并且更接近正面的光,所以会比较亮。如果想用化妆来改变的话,脑子里有一个骨骼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观察校正的,最高的部分一定是最亮的部。
芸友婷仔:
磨皮就会把这些高低关系给磨掉。
庄主:
其实这是美术联考人像的思路,他们会很强调关系结构。所以我们会觉得他们画的人像很丑。但是我们不用美术联考的思路来绘画,而是用这个来理解人面部的高低的时候会觉得联考画风很好理解。因为只是化妆的话会搞不清楚整体怎么处理最亮与最暗和中间过度关系。而带上了头骨就会让思维有一根线把这些串起来。三庭五眼只在嘴巴上说是没有意义的,整体看就一定要把哪边最亮哪边最暗和过度关系要想好。只有这样才是从整体来处理,而不是从局部来看。所以眼睛要多大算大,鼻子要多挺算挺,可以从三庭五眼的比例去妥协整体来调整。之后会用ps通过高光和阴影的方法去验证。
2.我的穿着为什么如此页游风?


庄主:
普通人可以通过穿搭发型能影响到的一些点,而这一部分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身体和比例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变的?
第1个就是之前说的外轮廓曲与直,包括通过垫高头顶来拉长比例。第2个是头与肩的比,这是偏向于男性的审美,女性是腰臀比。第3个腰线也影响整体高的感觉。但是具体以哪个为基准来强化?仍然是以男女的差异来作为判断。


男性相比于女性的区别是肩会很宽,但是胯会比女性窄,胸骨比女性更大。但是因为腹直肌肌肉的纤维是直的,所以胸骨大的男性想要一个细腰就不可能。因此如果我们想从比例上做就只能从肩部入手,并应用到穿搭上面。通过使用垫肩和健身强化三角肌,这就是增加肩宽的手段。当肩部垫肩已经强化的无法强化的时候,只能用腰线来提高。收是收不下去多少。

我用蓝色箭头画出的区间是腰线能挪动的点,这就是能力的边际。对我来说这一点的应用在什么呢?在于可以指导我选衣服。

通过版师的书籍可以知道最优解有哪几种。所有的男装里能合情合理使用,通过腰带调整腰线高度的只有猎装,战壕风衣。实际上西装它里面内衬会有强化垫肩,收腰部分其实是收在肋骨下沿,也就是最瘦的这一个部分。同时胸部有胸垫会显得人比较壮实,可以看作另一个形式的塑形衣。
根据以上的内容,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穿搭有用吗?

芸友Darren:
我认为因人而异,有的穿搭会有反作用。
芸友婷仔:
我认为这会给一些灵感,可以联想到自己的衣橱看看有没有可以直接搭配的衣服?
庄主:
这些穿搭是我个人的理解,书中没有讲到不同人的差异。比如头的大小、腰线的高低、肩宽腰围胯宽的比。正面就是看大腿直不直?是不是O型腿?侧面看小腿有没有往后反曲?这些都不一样的时候,岂不是就跟发型一样是套模板的吗?所以我认为这些是没有意义的,除非作为读者的我们和主人公是类似的身材。
芸友婷仔:
我一般就是看的时候直接给自己脑海里安了个自己的身材模型了,时间长了有的衣服可以直接列为雷区。
3.配色感觉不对劲又说不出为什么?难道真的有天赋?
庄主:
实际色环还是比较简单的,所以很多软件都会做一个自动配色方案出来。但我实际时候用的时候就会觉得不对劲,但是说不出来原因。

而这样的配色真的能借鉴到什么吗?

我们借鉴油画配色的时候,默认了画家对于颜色的选取是正确的。所以我们默认画家更专业,所以我们抄款就不会错。但是有一个节点可能会被我们忽视,也就是颜料价格对画家的影响。
芸友婷仔:
但是怎么抄也是个问题。哪些颜料价格更高呢?
庄主:



在合成颜料被发明之前,天然颜料的价格等级。基本上群青还有深绿,这种是最贵的档次,绘画的领域最贵的是很正的克莱因蓝。

最早人们绘画使用红色和黑比较多,到了12世纪左右,蓝色才开始大量出现。这造成的影响就在于一些文物、一些建筑、服装用色传统引申而来的文化产品,这些从古存续到今的东西,他们的颜色会受科技和价格的影响。

所以为什么紫色很挑人?为什么克莱因兰很挑人?因为颜料太贵了,很少见。少见也就不够“自然”。为什么中国的建筑很多会很怪,而我们会觉得欧洲的建筑好看?背后的逻辑就是到新中国的时候,他们的颜色是直接通过化学合成的,不是从自然中直接选取出来的,没有了那种历史沉淀的风味。
比如巴黎的建筑,他不是现在才有的。比如圣母院他们可能就是十几世纪的时候,从周边的大理石选取食材来做出来的,所以整体会偏向一种矿物黄。而因为他们肯定是会从周边来选取,所以就跟周边的大地的颜色是协调的。因为自然为他们配色,他的所有元素本身就选取的自然。但是中国常见城中村的蓝色铁皮壳子,包括红色砖,红色粘土是深埋于地下的,我们看不到。蓝色在自然界中很少有,割裂感很强,所以中国的房子会怪。但是农村的房子那种泥巴砖里面插黄稻草的,因为泥巴也是周围的泥巴,而稻草也是周围的稻草,所以给人的感觉会比较和谐。因为你能取色的材料都是来源于周边,从美国选取天然的木材矿物运到中国,矿物环境,植物环境都不同,这样也是不自然的。
这对我们的指导意义在于什么?比如前段时间我家里装修,窗帘布有360多个颜色。光白色就有20多种。我应该怎么选?实际按这套自然的颜料的体系来选,所有的织物我都按麻毛棉偏向天然的颜色去选。比如白色得是稍微有点偏米色才可以,所有的黄色它们的颜色必须得是接近岩石或者木材,而且必须得是我叫得出来的,比如黑胡桃木色。相当于用自然帮我做的一种选取,但是这个东西只是我看书推出来的,没有经过实践,只是我运用的时候会有一个思维指导我有一个方向。我自己为了控制变量,衣橱里所有的衣服只分两个颜色,一种是黄色,一种是蓝色,还有中性色灰色。

我整体的家居配色会在自然的基础上往黄色、蓝色上配。为什么是黄蓝?因为我的皮肤是黄色的,而靛蓝色则是规模最大的染料颜色,它有在传统衣服中,比如牛仔裤,军服,各种制服。而使用规模大是因为它的成本低,靛蓝是最经济的染料。但是整体的和谐怎么让他们放在一起,我没有思路。我也不知道有什么方法论,只是有一个方向。

庄主总结
一、同样的发型,为啥换我就变味了
要有目标,整体头部长宽比,依据平均脸而定,男女差异在于轮廓曲直。侧边鬓角长度依据正面外轮廓直线决定。而湿发与干发的性质不同,湿发时设计的发型无法对应干发。盖上斗篷后的发型设计无法对应客户身材、穿搭风格。设计前洗头的理发师只是技工,先谈设计再洗头,盖斗篷再操作。
二、游戏里捏脸怎么这么丑
我们要记住头颅是立体骨架,而不是平面纸面上的三庭五眼。看重的是整体关系,而不是局部大小。可以借鉴美术联考的思路,算好最高部分与最低部分用来指导高光、阴影、化妆品的使用。关于穿搭风格我们要了解自己,配合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的版师书籍,通过“服装原型”来思考所有穿搭的可能性选出最优解。从整体入手,而不是单品。配色感觉依托于现实、传统、文化元素,而不仅仅是色环取色。通过颜色史了解到配色背后的文化、逻辑。
文字整理:张怀楷
文字编辑:陈畅
美术编辑: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