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佛系”

不久前看到了一篇文章《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开头第一句就是——手里的保温杯水温未凉,办公室的90后已经找到人生新方向:他们宣布成佛了。
何其雷人。
“佛系追星”、“佛系恋爱”这些词广为流传,大有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胡佛汽车”、“胡佛垃圾桶”的意味。
“佛系”这个前缀之义的大概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佛系追星”——追星可以,不追也罢。
“佛系恋爱”——可以谈,也可以不谈。
“佛系生娃”——可以生,也可以不生。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如佛祖般无欲无求的人生。
稍微极端的情况下,脸越来越油腻,发际线升高,身材越来越走样,然后每天听听佛经,念几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然后无欲无求。
往身边一看,真的如此。
“吃什么?”——“不知道,随便吧。”
“不交女朋友吗?”——“不存在的,还是吃**。”
“不上课吗?”——“再睡一会没关系。”
“师傅,你在哪?”“哦,你车别开进来了,我走过去好了。”
看,“佛系”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在上帝视角看来,这就是丧。
但在当事人自己看来,诶,不是大家都是这样吗?
揪其原因,无非两个。
一个是和平时代的温床培育着新生代的霉菌。
时代进步,经济腾飞,物质条件好了,充实的觅食生活结束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开始了,人的惰性自然被诱导出来。要是放在抗战时期,大家时刻准备着端枪上战场和敌人血拼,保护自己的家人的头不被对方砍下来,你说还有“佛系”这鬼东西吗?就算是做汉奸每天也在绞尽脑汁地出谋划策、或是担惊受怕地准备后路。中国在进入小康,给百姓带来了和平发展的环境,人心松弛,“佛系”生。
一言以蔽之,“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另一个是复杂的社会生活给人带来的压力所致。
中高考、就业竞争、买房、朋友家人.......一大堆东西都在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压力什么时候都有,在这个时期膨胀明显,17年中国的抑郁症患者有一亿多人,其中100万人选择自杀,大部分是年轻人,近年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占比巨大。
你说这是为什么?抗战已经快100年过去了,国家发展的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抑郁呢?为什么还要自杀呢?身体很健康啊没问题啊,那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精神压力过大。
西方古代哲人在和平年代数星星,有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可以随心所欲的思考,可以改变世界。现在我们有空思考了,想的比古代的人还多,但是既有的条条框框束缚了我们,能够改变世界的很少。
只能随波逐流,按着他们制定的规则来行动,按他们制定的标准来判断优劣,这是一种痛苦的自由。
所以,可能是痛苦不堪,可能是麻木无感,可能是一蹶不振,可能是自我排解,听听佛经,宽慰自己的内心,“佛系”也不过如此罢了。
谁都不能批评谁,你可以乐观向上、努力拼搏,但不能批评他们的选择。
我自身是看不起弱者的。
但是,不会去说,反而提示自己要去理解,这大概也是一种“佛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