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妄斋闲篇---郭璞与白鹿城
温州别称白鹿城,那这个别称是怎么来的呢?这可与温州建城有关,至于具体是一个什么情况,且听我慢慢道来。
那我们先从温州的历史讲起,战国时属越国,但是于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被灭,越王无疆的子孙逃到浙南地区,臣服于楚国。之后秦始皇灭六国华夏一统,温州归于闽中郡管辖,毕竟越人不同于中原,断发纹身,所以这个闽中郡还是羁縻性质不归于中央直接管辖。
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越王后裔驺摇跟随鄱阳令吴芮反秦。汉朝建立后,与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冯驺摇为东海王,都城就在东瓯,也就是今天的温州市区一带,所以驺摇也被人称为东瓯王。后好七国之乱爆发,东海国受到南边闽越国的威胁,所以内迁到长沙郡。于始元二年(公元前85)划入会稽郡回浦县。
转眼就到了东汉,在永和三年(138),在原来章安县(就是原来的回浦县)的东瓯乡的基础上建立永宁县,县城的治所就在贤宰乡(今永嘉县瓯北镇),这就是温州置县之始。后三国时期的孙吴和西晋不断开拓,瓯越大地上出现了永宁县、安固县、横阳县和松阳县。
不久华夏文明遭到巨大打击,五胡乱华,汉人衣冠南渡,建立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这个时候,以前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瓯越得到了大力发展的机会。东晋太宁元年(323)正式设立永嘉郡,下辖永宁(今温州市区)、安固(今瑞安市)、橫阳(今平阳县)、松阳(丽水松阳县)四县。

郭璞像
正当大家为如何筑城而苦恼的时候,郭璞郭先生登场了。郭璞,字景纯,于公元276年出生在今天的山西省闻喜县,是我国东晋时代的著名学者。他注释过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尔雅》、《山海经》,还留下了风水学上的经典巨作《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由止,故谓之风水。”是最早的风水定义,这个定义就来自于《葬书》,所以后人追崇他为风水学的开山鼻祖。
《永嘉郡志》记载“始议建城,郭璞登山相地,错立如北斗,城之外曰松台,曰海坛,曰郭公,曰积谷,谓之斗门,而华盖直其口。瑞安门外三山,曰黄土、巽吉、仁王,则近类斗柄。”郭先生爬到西郭山顶,发现温州地区的周围有七座山头,形成了北斗七星的形状。于是说:“若城于山外,当骤致富盛,然不免兵戈火水之虞。若城绕其巅,寇不入斗,则安逸可以长保。”也就是建城有两套方案,一种叫“城包山”的设计,就是城墙把山囊括进来。这个方案固然能够使老百姓快速的致富,但是难免会有兵戈水火之灾;还有一种设计叫“山包城”,就城墙依山而建,这样可以抵抗外敌入侵,就能常保平安了。

从这样的堪舆理论出发,大家选择了第二套方案,温州古城就沿山而建。同时郭先生还在城中仿照二十八星宿开凿了二十八口井,有“取象于天”、天长地久、水源不断的寓意。现在保存较好的仅剩下十一口。郭璞还考虑到如果发生战争,城池被包围,断了饮水,更在城内开五个水潭,各潭与河通,最后注入瓯江,“城内五水配于五行,遇潦不溢”。
相传在筑城之时,有白鹿衔花而过,如此祥瑞之兆,故而温州又称鹿城或者白鹿城。后人为了纪念郭先生就把郭璞所登之山命名为郭公山,郭公山下就建有郭公祠,明代迁到了海坛山。清代,温州府同知郭钟岳就在《瓯江竹枝词》中写道:“父老向人谈往事,郭公山下郭公祠。”


据《弘治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当年海坛山顶有郭仙庵,明末永嘉人杨世瑞曾登庵远望,写诗曰“何处云烟浮海曲,几家砧杵送秋寒”,山麓还有白鹿庵。而现如今白鹿庵的后身---白鹿禅寺,就位于望江路后面水门底10号,门口天王殿柱子上挂着金字楹联:“七门循地利,白鹿衔花;九斗应天机,郭公驻马”。“七门”指温州以前有七座城门,“九斗”指九山对应着温州的郭公山、海坛山、华盖山、松台山、积谷山、巽吉山、黄土山、灵官山、仁王山这九座山。

白鹿禅寺
其实九山湖的由来也就是这温州建城时温州被称为九斗山城,而松台山脚下的河就被成为九山河,在温州话中河湖发音相似,故而也称为九山湖。
说实话,要是不写这篇我其实对于温州曾有的二十八星宿井当真一无所知。翻阅前人笔记文字,真是当有裨益,下次待我好好探查硕果尚存的水井后,再来和大家好好聊聊。
参考书目《温州市志》
《永嘉郡志》
《弘治温州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