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边塞征戍诗文学常识汇总
一.概念
边塞征戍是指以边塞战争、征戍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在唐代,以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等位代表的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造就了独特的边寨战争诗。诗中大多描写边疆战地人们环境,生活,情感等方面。
二、时代特征
生活在盛唐和晚唐的人相比,他们面对战争的情感是一样的吗?
为什么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岳飞却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解析:生活在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朝代之间,诗人对战争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根据朝代、国力和统治者的不同,各时期的战士出塞征战的心情和结果也不一样。
(1)初、盛唐:(唱着歌去打仗)
这一时期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以李世民这样有胡人血统的帝王为代表,统治阶级尚武轻文、乐于开疆拓士、以武立国。导致这时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从军边塞、建功立业来实现自我价值。(例:杨炯)由于当时国力强盛,所以战争捷报频传,全国上下斗志高昂,诗风昂扬宏大。
典型情感:表现边塞奇异风光,赞美热爱。
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代表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等,而尤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举例说明:(重点分析态度)
①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②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③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2)中晚唐:(哭哭啼啼应战)
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国力日渐衰微,中唐风气怨战厌战、晚唐休战反战。内忧外患,藩镇割据、连年内战,百姓困苦不堪。打不起,输不起。跟盛唐对比,伤不起。
代表诗人:李益、高骈诗风:中唐哀婉幽怨,晚唐凄厉沉痛典型情感:艰苦环境的凄苦,战争的残酷。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对连年战事的厌恶,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
举例说明:
①新血溅红黏蔓草,旧骸堆白映寒晖。-李山甫《兵后寻边三首》
②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③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花雪月》
④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二首》其一
(3)宋:(倔强的文科生国度)
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有宋-朝以文立国,从赵匡胤开始的统治者一贯重文轻武,北宋末年积贫积弱,被迫南渡。
代表诗人:岳飞、陆游,辛弃疾。这个年代不缺武将,缺的是统治者的谋略和决断。在各个阶段主要情感也是大不相同。对峙阶段主要情感:
①对国土大量沦陷的痛心和对敌人的痛恨。
②爱国,对于祖国的忠诚。
②对苟且偷安求和行径的不齿和对朝廷的失望。
④想要为祖国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相似历史阶段:汉Vs匈奴:唐Vs吐蕃,情感可以类推)
灭亡阶段主要情感:
①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②对故国的忠诚。
③想要为故国建功立业。
(相似历史阶段:明Vs清,情感可以类推)举例说明: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三、边塞征戍诗的识别标志:
(1)边塞地点相关
常见地点:碛(qì)西(哈密敦煌中间的哈顺沙漠)、轮台(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龟兹(新疆腹地,距现今国界线直线距离不过230公里)、夜郎(西南第一国)、天山、阴山、玉门关、关山(甘肃)、阳关、凉州(甘肃) 楼兰(位置在今吐鲁番市内)、青海、龙城、燕山、蓟北、疏勒(喀什地区)、长城、金河、安西、北庭、陇西。
例:
①楼兰(吐鲁番地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①天山(南疆北疆分界线)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②阴山(内蒙古中部山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③凉州(甘肃深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
④玉门关(敦煌)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⑥阳关(敦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边塞民族相关
边塞征戍涉及到与当地民族的交往,游牧民族往往是我方作战的对手。
常见的少数民族:胡、羌、狄、羯。
常见对方将领的名字:单于、呼邪、北狄、吐谷浑、都护、将军、胡姬、征人、胡儿以及我方将领飞将等。
例:
①胡(汉代专指匈奴,后泛指一切北方游牧民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羌(西部游牧部落泛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③狄(北方民族,犬指犬戎,带着狗的强壮民族)
狄犬吠清洛,天津成塞垣。--《赠武十七谔》李白
②羯(匈奴贵族的奴隶军队,后消灭匈奴成为大族)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3)边塞乐器相关
除了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会借乐器表达情感之外,中原人士也会用具有当地特色的乐器奏出思乡之情。
常见的乐器:胡琴琵琶羌笛胡笳
例:
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②驿骑持汉节,边风惨惨听胡笳。-梅尧臣《送习景纯学十使北》
补充知识:现代乐器中,一切带“胡”字的乐器都是外来的
如,二胡高胡板胡Vs中原乐器:古琴
(4)边塞景物相关
到了边地,景色与中原会有很大差别,“小桥流水人家”在这边是很少出现的,目之所及更常见到的是诸如大漠、黄沙、雪山、长云、北风(朔风)、朔云(寒云)、雨雪、瀚海、胡雁、边雁、边关、孤城、辕门、戍楼、狼烟、烽火这类荒凉、单调、旷远开阔的景象。景象对应的意境:
①雄浑寥廓类:雄奇壮丽、寂寥落寞、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辽阔、壮阔
②残破荒凉类:沧桑悲怆,肃杀凄凉、苍凉例: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③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④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李白《塞下曲》
(5)征战相关
中国在各个朝代和边境少数民族都有和平的贸易往来,但有时候为了换得和平,需要先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也就是写作边塞的诗歌中战乱频仍的原因。
诸如烽火,狼烟,鼓角、旌旗、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铁骑、雁飞鹰扬、箭飞马走、金戈铁马等与战争有关的意象常常出现。
例:
①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李白《塞下曲》
②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书生。-杨炯《从军行》
总结:边塞征戍意象记忆口诀(笔记)
孤城长云大漠,黄沙胡琴琵琶,羌笛胡笳胡羯,狄羌阳关楼兰,烽火狼烟斧钺,刀铩
四,边塞诗歌表达的感情
(1)表现边塞奇异风光,赞美热爱。
第一封家书:媳妇儿呀,
我今天刚到边塞来….….
人们初到边塞的时候,看见不同于中原的辽阔景象,惊奇之外还有赞美热爱。
例: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④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第二封家书:媳妇儿呀,
今天领导给我们开会了…..。
人们接受征调到边塞去打仗,作为战士,报国建功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例:
①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3)艰苦环境的凄苦,战争的残酷。
第三封家书:媳妇儿呀,我要冻死了
隔壁老王今天阵亡了……..
在塞外生活作战,水十不服,供给跟不上的情况非常多,塞外环境艰苦,或苦寒或炎热,战争造成的伤亡让人身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例:
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②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王昌龄
(4)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第四封家书:
狗剩、母亲、你.....
远走,离家,伤病,生死,无一不能让人在举头对月的时候生出思乡之情来。
例:
①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②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
(5)对连年战事的厌恶,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
第五封家书:
周围的兄弟剩的没几个了可是阜帝和将军…….
将士在阵前拼上的性命,在统治者眼中都只不过是数字而已。视人命如草芥如工具的统治者并不在意这些人的牺牲,这让人既心寒又愤怒。只想早早结束战役,回家见亲人孩子。例: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批判
②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厌恶
五,常用的手法
边塞征戍诗的常用手法: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2,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4,用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渲染景物以衬托所抒之情,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举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解析:
这几句中都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雪山”“大漠”“碎石”等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演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戍边生活的艰苦或者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表达效果:
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活的景豪壮志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把具有明显差异的景物、情感等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举例: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凉州词二首》)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解析:
前两句将边疆的苦宾和故乡的温暖,明媚对比,凸显了战事艰苦。
第二句将战士的厮杀与将帅的享乐对比,表达了对战士的同情和对将帅无能的讽刺。
表达效果:
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此,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将眼前景(实)与想象画面(虚)相结合。
举例: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解析:
作者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表达效果:
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
在诗句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举例: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解析:用到了汉代李广击退匈奴的典故。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解析:用到了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解析:两句诗中都提到了“破楼兰”,楼兰是汉时西域国名,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诗包中多引用来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表达效果:
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六、边塞征戍诗典故中的意象(迁移)
①投笔-弃文从武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辍业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例: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辛弃疾《水调歌头》
②细柳营-纪律严明的军营
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例:江上柳营回鼓角,河阳花府望神仙。-鲍溶《蔡平喜遇河阳马判官宽话别》
③长缨-杀敌报国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
例: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岳飞《满江红·谣望中原》
④青冢-王昭君的墓
昭君墓,出自对杜诗的一条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
出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例:一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