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申凤梅与“诸葛亮”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申凤梅与“诸葛亮”
https://mp.weixin.qq.com/s/wkY7AJxhszpsZ8z4GCFOYQ
梨园乡韵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
戏曲在中国百姓文艺中悠久而成熟
电影是依靠现代工业技术形成的大众娱乐
20世纪初期电影刚刚从西方传入中国
东西方的大众文艺也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银幕上的戏曲记忆由此诞生
或许,您曾被大银幕上那动人的传奇
脍炙人口的唱腔深深打动
某些戏曲电影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审美
占据着我们的艺术回忆
今天我们邀您重温那些经典片段
去探寻,当年的震撼是否还在您心中萦绕
没有半点衰减呢?
申凤梅与“诸葛亮”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活诸葛”申凤梅。
在艺术家已经故去的今天,河南的戏迷一提起她的戏,尤其是她演的诸葛亮,总是竖起大拇指,乡音十足地赞赏她的戏“带劲”。因此,河南观众把“中州剧坛活诸葛”的美誉送给了他们喜爱的申凤梅。
申凤梅大师生前拍了七部戏曲电影,包括《卧龙出山》《舌战群儒》《斩关羽》《诸葛亮吊孝》《七擒孟获》《智收姜维》和《失·空·斩》。这七部戏几乎囊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如果您悉数看完这七部戏,就不会遗憾没见过诸葛亮,而会说这就是真正的诸葛亮。

在越调唱响神州大地之前,河南这片沃土之上,豫剧、曲剧等剧种光芒四射,而越调并不引人注目,只是个小剧种。越调,也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容易联想到越剧,这跟河南戏曲完全不搭调。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以三国来比,豫剧好比魏国,地大物博,人才济济;曲剧好比吴国,财力雄厚,独霸一方;而越调,勉强算是蜀国,偏安一隅,地僻民穷。后期关张败亡,先主病逝,只有诸葛亮独立支撑。而申凤梅对于越调而言,就是“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诸葛亮,因为她的坚守与付出,才让人不得不正视这个小剧种,越调也因此传唱全国,流传至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位大师的形成,都经历了重重磨难,破茧而出才能变身成蝶。在申凤梅的小时候,战乱频仍,又连逢天灾,家里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只好投身戏班。开始她从最低级的龙套做起,什么脏活累活都是她的。但既然入了这一行,就要做到最好。她比任何人都要努力,练声、练嗓,向每一个前辈请教。偶然的一个机会,她出演了诸葛亮,她用心体会角色,溶入戏中、饱含感情,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演唱、呐喊。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一炮而红,成了“诸葛专业户”,四里八乡的戏约纷至沓来。家乡到处都在传唱她的戏,她特有的沧桑悲凉的唱腔,让在苦难中煎熬的观众产生了共鸣,渐渐名声雀起。
新中国成立后申凤梅进京唱戏,面对嘈杂的戏场观众,她一开腔,全场寂然。一段唱下来,观众都愣住了,足足好几分钟,忽然掌声如雷,持续了十几分钟。观众的手掌都拍红了、拍麻了,还是停不下来。小地方出了个大明星,“中原活诸葛”的名号不径而走。周总理在看了申凤梅的演出后接见她并说,你唱得太好了。而她却谦逊地答道:“总理,我唱得还不够好。”

申凤梅一生都在看《三国演义》,都在四处求教关于三国的一切,都在用心揣摩诸葛亮这个人物。申凤梅,就像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撑起了越调这个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