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海军巡洋舰介绍-阿贺野级
阿贺野级是旧日本帝国海军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建造的一型巡洋舰,该级舰也是IJN装备的最后一型水雷战队旗舰,共建造四艘: 阿贺野(Agano)、能代(Noshiro)、 矢矧(Yahagi)、酒匂(Sakawa)。

《华盛顿海军条约》及《伦敦海军条约》于1936年底到期后,美国很快于1938年通过了第二次文森法案,美国海军将建造包括三艘南达科他级和两艘埃塞克斯在内的四十六艘,总排水量二十六万吨的新舰艇。


为应对美国海军肉眼可见的飞速扩张,日本也很快发起了昭和14年度舰艇补充计划(即丸四计划或④计划)。该计划包括两艘战列舰(大和级110及111号)、一艘航空母舰(大凤)、四艘乙型巡洋舰(阿贺野级)、两艘丙型巡洋舰(大淀级)、十八艘甲型驱逐舰(阳炎、夕云、岛风)、六艘乙型巡洋舰(秋月)以及其他各型军舰共80艘。

其中阿贺野级就是为了取代已经服役许久的长良级巡洋舰,作为新的水雷战队旗舰。

首舰阿贺野于1940年6月18日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动工,1941年10月22日下水,1942年10月31日服役;二号舰能代于1941年9月4日在横须贺造船厂动工,次年7月19日下水,1943年6月30日竣工;三号舰矢矧于1941年11月11日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动工,1942年10月25日下水,1943年12月29日完工;四号舰酒匂于1942年11月21日在佐世保海军工厂动工,1944年4月9日下水,同年11月30日竣工。

舰员:726人
标准排水量:6652t
满载排水量:7710t
舰艇尺寸:174.5m×15.2m×5.6m
防护:舷侧装甲厚度60mm,水平甲板20mm,主炮塔正面装甲25mm
动力:4座舰本式蒸汽轮机,6台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主机输出功率100000马力
续航力:6000海里/18节
航速:35节
武备:
3座双联装四一式152mm/50倍径舰炮
2座双联装九八式76mm/65倍径高炮
2座三联装九六式25mm高炮
(改装后25毫米高炮变为10座三联+30座单装)
2座四联装九二式610mm鱼雷发射管
(配九三式氧气鱼雷16条)
舰载机:2架水上侦察机,1座弹射器

由于日本战时造舰进度缓慢,该级首舰完工时已是中途岛海战后,IJN开始走下坡路了。
1942年11月20日,刚刚服役后不久的阿贺野号被编入第十战队前往所罗门群岛,之后取代了长良号成为了新的战队旗舰,然而此时的太平洋上已经几乎不存在由轻巡带领水雷战队大显神威的环境了。面对优势越来越大的美军航空兵,阿贺野级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那孱弱的防空火力。
阿贺野号曾参与了韦瓦克侵攻战、奥古斯塔皇后湾夜战等战役,但均无战果,之后便一直担负输送任务。1943年12月因受到潜艇攻击而受伤,返回土鲁克群岛紧急修理后再次参战,1944年2月16日向本土返航途中,再次受到潜艇攻击中2雷而沉没,成为了第一艘沉没的阿贺野级。

能代号完工后取代了神通号成为新的第2水雷战队旗舰。

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该舰随同栗田舰队行动参加了萨马岛海战,10月26日在返航途中遭美军TF38特混舰队空袭,沉没于菲律宾西北方海域。

矢矧号完工后接替了阿贺野,成为新第10战队旗舰,随后被调往菲律宾归属小泽机动部队。1945年4月6日,担任第2水雷战队旗舰的矢矧随大和号战列舰一同参与菊水特攻,次日被美机炸沉于东海海面。

酒匂号于1944年11月30日方告完工,是旧日本海军竣工的最后一艘巡洋舰。1945年1月,该舰成为了第一水雷战队旗舰,之后一直停泊在吴港。后来,随着美军空袭日益频繁,该舰又转移到了舞鹤港。

至日本投降战争结束时,该舰是IJN少有的还具备行动能力的大型战舰。酒匂号在结束了战俘遣返任务后被移交给了美国,1946年7月1日,该舰在比基尼岛附近海域参与十字路口行动,被原子弹炸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