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1-12-12 赫歇尔发现天王星的启示

2021-12-12 21:26 作者:华阳ChinaSUN  | 我要投稿

1781年,一位小镇青年,在英国打工的德国音乐老师,震惊了天文学界(有点儿绕)。这听起来有点离谱,有没有搞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说来话长,但是要长话短说,听我细细道来。


这位青年赫歇尔,逃离了战争中的德意志,到英国小镇当打工人,教授音乐。小伙儿虽然出身不高,但是热爱学习,将所有的业余时间投入制作望远镜和天文观察中。每天工作16个小时,没空动手,只能让亲妹妹给他读小说加喂他吃饭。

这种废寝忘食的工作方式,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没错儿,那就是我们敬爱的英国天文学前辈,炒股亏了十年工资的牛顿老爵爷!

老牛忙着思考地球以外的宇宙,亲手把女友的手放进自己的烟斗,从此就再没有以后了。他们俩都活到了八十几岁,然而,老牛终于没有吃到嫩草,而小赫更有革命的接班人,他的儿子小小赫,和他终身未婚的妹妹(其实和牛大人挺配,可惜不是一个时代)一样,都是天文界一把好手。

看来,虽然出身差别大,但小赫和老牛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没有差的那么多。至于原因吗,其实他们之间就只差了一个好的妹子^_^


从1774年开始,他就用自制望远镜观测双星。当时人们只知道有六颗行星,他在1781年3月发现一颗奇特的星体,过了几天之后重新观测,发现其在移动,开始认为是彗星,公之于众后被确定是行星,拓展了太阳系的边界,刷新了几千年来的固有认识。


作为一个需要自备干粮和自带设备搞生产的民科,他为什么能够发现天王星呢?为什么没有其他老爷们发现呢?


首先,当时人们约定俗成的认为只有6颗行星。既然没有人这么想,那就没有人去这么观测和验证。在他之前100年即被发现,被记录了22次。其他人完全没有想到这是个行星。要解决这种问题,只有尽量破除成见,才可能不断创新。

其次,他在作巡天观测,足足干了1年,把每一颗星星都记录下来,过一段回来再重新观察一下。在他之前没有人干过,而他一生共干了4次。这就是处理大数据的早期方案-穷举法,用大海捞针的方法来作观测。有道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还真是这样。

再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科学的初创时期,他不停打磨的望远镜,居然超过了皇家天文台的水平,堪称“人间大炮”。有这样的利器加持,再加持续努力,成功几率大增。

最后,运气很关键。法国天文学家拉莫尼亚先后12次记录了天王星,后来更是在20天时间内记录了8次天王星的位置,但没有发现其是移动的,这并非他不认真,是天文学中的“表观逆行”规律。赫歇尔在第一次观察到天王星的位置之后,隔了4天再看,发现其动了,当时并没有遇到“表观逆行”,做出了最关键的临门一脚。


看起来,运气确实青睐于他,但他不一定是被这种运气青睐的第一人,只是其他人都没有把握住机会而已。但如果没有前几个因素,即使运气来了,也会把握不住。


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所有研究发现中,过一段时间以后重新查看以前的工作记录,可能有新的发现。这之中的逻辑,是由于时间带来了新的信息,如个人的新思维,或新的外部观测数据。对后者,相当于用样本外数据,来检测用样本内数据拟合的思路。

对于需要观测的统计类问题,这更是必要的方法。20世纪四大天文发现之一的脉冲星,即是在读研究生Bell在几个月之后重温观测数据而发现的,以后将在另外文中转述,且听下回分解。


巴老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当然,这不是那个道貌岸然而同时有两个老婆的内幕交易“股神”,而是为人类做出真正贡献的科学家。爱财者勿进窄门,请别搞混了哦~


我们不能决定运气,但可以决定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方式,只要持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有可能在探索未知的路上走的更远。


参考:喜马拉雅网络电台,科学史评话,行星传奇,“2.第七颗行星”,第16~22分钟。


本文为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阳集序”,欢迎转载。


这就是1.22米口径的主镜镜片,后面应该是发现天王星的七英尺望远镜。

图片转至:是什么研究让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在1781年出名的? - rayhoo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8640782/answer/1164388166





2021-12-12 赫歇尔发现天王星的启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