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寻味正宗沙县小吃,惊喜连连(多图预警)!

2022-03-22 14:05 作者:小猪好吃喝  | 我要投稿

真正的沙县小吃,你吃过吗?

全国门店超过了8.8万家、年营业额达500亿的沙县小吃,几乎99%的人没吃过正宗的。扁肉、豆腐丸、牛肉系列、烧饼,25年前的标准沙县小吃,居然没有最著名的拌面、蒸饺,还冒出来一个烧饼?!(文末附不完全沙县店铺推荐)


沙县小吃,究竟是什么?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聊一聊沙县。沙县地处福建省中部偏北,隶属福建省三明市,作为闽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又叠加历史上南迁的因素,很多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传播到了沙县。

沙县小吃,既有福州、闽南一带的饮食特点,又有汀州一带山区客家饮食文化风格。主要为两大流派,即口味清鲜淡甜、 制作精细的城关小吃流派,和口味咸辣酸、制作粗放的夏茂小吃流派,不少小吃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意识文化的特点。

而如今沙县小吃走出福建,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菜单自然经历了一番筛选,粿条、线面、捞化等福建之外不为人熟悉的小吃被直接淘汰,转以普通面条、粉丝的形态留存在菜单里。


去沙县待了两天,徜徉在小吃王国!

来到沙县之后,你会发现这里的菜单却是:豆腐丸、扁肉、拌面、芋饺、烧卖、春卷、米冻、烧饼、板鸭……是的,并没有炖罐和蒸饺!对于老沙县来说,府前中路的四条巷子,分布了李记小吃、肥姐小吃、罗兰烧饼等沙县美食店铺,时常三五人群随坐随吃,有板凳的地方即成桌、成摊、成铺,在沙县的两天,我参考网络,又勾搭了许多店家、滴滴司机,不走寻常路,开启了寻味沙县2日游~(思前想后,这篇美食游记以多图形式奉上!)

  • 黄金搭档!拌面扁肉不分家

拌面,沙县小吃的头牌,其灵魂自然是花生酱。不同于沙县以外,本地有好些老店的花生酱是自制的,花生与冷油一起下锅,炸到花生衣有裂缝,捞出晾开散热,再放进石磨中慢慢磨成糊状,滋味确实更加香醇浓郁。

拌面和印象中差别不大,手工擀薄切细长条,汆熟沥干后迅速拌入猪油、花生酱,只见店家动作迅速,毕竟面食耽误不得。

偶有店主还会追问一句,“是沙县拌面还是夏茂拌面?”两者的区别在于面条的不同。

当然,在沙县,拌面的黄金搭档必须是扁肉!最大的特点是皮薄馅多,据说1斤面粉能够加工出400~500张皮坯,可想而知这皮有多薄,肉馅用的是新鲜猪腿肉。

捞起来一看,果然皮薄透光,里面粉嫩色的肉馅呼之欲出,果然原产地就是好吃。沙县几乎所有的小吃店都有扁肉,庙门扁肉名声最大,饱满度喜人,煮扁肉拌扁肉,甚至还有炸扁肉。而我后来去了藏在菜市场的胜华小吃,从吊汤、擀皮、作馅、买菜等一步步丝毫不马虎。

低调的老板见到我这位少有的“不速之客”,很热情,吃了拌活肉,原来是猪脸肉,入口嫩香十足,搭配沙县特色的黄辣椒,爽辣却温柔。

这里的菜单没有“飘香拌面”四个大字,仅仅是简单的“拌面”二字,扁肉以前竟是用木槌手工敲打,如今为了速度,多用机器替代;坐在路边,拌着蒸腾的热气,浓郁花生酱、清新葱香一起吸溜入口,一筷子拌面,一勺扁肉汤,进到肚子的瞬间也舒坦了。

  • 神奇外衣!芋饺、豆腐丸

芋饺是沙县小吃中极具特色的美食之一,面皮很有特色,初闻以为是芋头作馅的饺子,谁知是用其作外皮,且不用芋头,得用芋子包,因芋子更加软糯嫩滑有粘性,经高温煮熟,轻轻一剥皮就脱落,将剥好的芋子打成芋泥与木薯粉混合。

厉害!软弹的芋饺皮滴水不露地将馅料包裹,一口咬开,猪肉丁、葱、香菇、笋干还有红菇的鲜味溢出,咸香软糯,可汤可拌,任君喜爱。每年农历七月,新芋上市,家家户户都会做。

关于豆腐丸的发明,有一则十分有趣的传说:从前有位大户人家宴客,厨子不慎使得做菜用的鲢鱼让猫叼走了。厨子急中生智,用豆腐做了一道假鱼丸——豆腐丸。没想到上席后备受称赞,豆腐丸从此便传开了。

白嫩的豆腐做皮,猪肉做馅挤成丸状。第一次尝试豆腐丸,端上来是撒了些许胡椒粉,豆腐丸入口绵软极了,还能吃到香菇和肉沫!看似白汤,实则高汤,也有小店加入红菇同煮,呈粉色汤头。

渐渐地,豆腐本身的鲜酸口感弥散,真是两款神奇的小吃。

  • 稀奇!沙县烧麦是粉丝馅儿的

枉我吃过上海、广州、武汉、扬州等各色烧麦,却依旧没见过沙县这样的烧麦!

沙县烧麦是汉族小吃,外皮基本为手工擀制,小巷子里的阿素家婆婆正在包烧麦。

点来一看晶莹剔透,似吹弹可破,蘸了些许酱料,剁碎的粉丝馅儿微微透出肉沫香,十分清爽。去九龙潭游玩的时候,遇到当地司机闲聊,以前的烧麦并非如此,混合了虾米、香菇、肉馅、粉丝等食材的内馅,才叫正宗!司机是沙县本地人,觉得惋惜。

  • 飘香万里!烧饼、芋头粿

藏在班厝巷的烧饼不少,随处可见老字号,外壳铺满了一层白芝麻,又香又脆。纯手工制作的饼,在本地很受欢迎,大量够买需提前预定,一般几百个起订!

刚出炉的烧饼整齐码放晾凉,饼皮上的每粒芝麻都闪着金光,芝麻香浓,外酥内软,内层涂抹了不少香葱和肉馅,害我刚吃完又跑回又买了一个,因携带方便,古代文人赴京赶考常携带作干粮,又称“ 状元饼”,好名字。

被一个拥有神奇颜色的芋头粿吸引,我脱口而出:“要一个!”加了红糟炸过的芋头粿呈橙粉色,依稀可见的芋丝交错着。

趁热吃,内里的粉嫩的芋馅几乎不加调味,外层的微咸和里层的微甜,出乎意料不腻反香。

  • 有潮汕的影子!米粿、米冻皮

米粿,不仅名字,连出品都让我秒回潮汕。米浆外衣十分洁白,看似厚实,入口软糯不黏。

一口咬开,包裹着笋干、香菇和雪菜等食材,越嚼越能感受到外皮的米香,笋干和雪菜又牢牢占据主角地位。街边的喜粿则异曲同工,面皮用红米制作,颜色讨喜。

整条巷子里最有名的米冻皮要数阿素名小吃,阿姨很会做生意,逢人就问:“吃什么?里面有位置坐!这里是以前开在巷子里的阿素名小吃!”

沙县的米冻皮,需将水烧开后把磨好的米浆缓慢倒入,用一细木棒在锅中不停搅拌,画出一个个圆圈,米浆均匀后倒入炊具,猛火蒸熟,冷却即可食用,无论口感还是外形,都酷似肠粉。搭配沙县特质的豉油,鲜甜味迅速布满表面,爽滑清透。

  • 朴素亦美味!豆干、春卷

沙县属三明,三明地处山林高地,水质自然清新甘甜。水好的地方,豆制品都好。点上一袋豆干,我学着沙县人的样子,开启了神奇吃法。

黄豆干是原味,深褐色为卤香,千万不要直接吃,那会失了精髓,用手捏一下,蘸豉油,一口一块刚好,千万不要分口咬,不然蘸水都兜不住!

在阿素吃完烧麦,又看上了旁边的烧麦,透薄春卷皮包得十分工整,结果咬开又是粉丝,同烧麦馅几乎一样,沙县人民真爱粉丝啊,连后来吃的水煎包里也是!

池尾巷门口有位招牌人物——阿明,日日不辞辛劳制作春卷皮,隔壁的春卷店用的正是阿明烙的皮子。

看到熟悉的配料,卷心菜、胡萝卜、粉丝、葱等,又让我想起在厦门中山路的小店,一个春卷摊开,馅料扑扑满,吃起来爽脆又舒服。

  • 油亮喷香!煎饺、灯盏糕

为什么一家米冻皮店的煎饺卖那么好?为解心中疑惑,我明明吃饱了,又要了一份!等了一会儿,色泽诱人的煎饺上桌,差点忘记拍照了。

煎饺皮薄有韧劲,肉馅儿带汁,咸鲜中泛甜,很适合我这个上海姑娘,要是搭配桌上自取的辣和醋,酸辣鲜融合,实在满足。

逛本地小吃街,被油炸的香味吸引,原来是沙县灯盏糕。灯盏糕并不是沙县独有,福州、温州等多地可见,只是口味不同。

沙县的灯盏糕呈扁平状,一口咬开,芬芳的紫菜香味十分霸气,牢牢占据C位,因为馅料包含胡萝卜、笋、卷心菜等,油炸后也不腻,特别像前阵子在福清吃到的海蛎饼,或许是紫菜的作用吧。

  • 三步一鸭头、五步一板鸭

从到沙县的第一天,我就自封为“鸭头女王”,因为满大街的小店里都能吃到鸭头,令我诧异的是,沙县是个很爱吃辣的地方,热辣的卤鸭头皮酥肉烂,各家配方略有不同,还有些能尝到中药味儿。每顿吮上一两个,恨不得立马点上冰可乐或冰啤酒。

沙县的空气里,都是板鸭的味道!不仅很多小吃店里能吃到,还可作为伴手礼。不同于南京板鸭,沙县板鸭是用农田放养的番鸭,用盐、姜腌制,竹签撑开风干,木炭地炉慢火熏制到金黄,香气扑鼻,不腻不柴,所以外面吃不到。看色面即知,那股子腊香,入口不柴,越嚼越香,佐酒一流。

  • 快乐嗦粉、自创一派!黄鳝粉干、牛肉粉

沙县下辖不少地方,南霞的粉干尤为出名,市区里好多家南霞风味餐厅,而这一大碗泛黄的汤底是新鲜黄鳝的调味,浓郁鲜美!

落座点单,厨房里才开始活杀小黄鳝,端上来满目黄鳝,得往下翻动才能看见粉干的影子,一口汤微酸微辣,姜丝去腥,葱末点缀。

黄鳝弹性十足,感觉是运动健将,福建多粉干米粉,也是受到中原南迁的影响,因为黄椒的清爽劲辣加上酸菜的酸溜脆口,十分开胃,粉干不足以吸味,但滑爽更有香味。这一份有着令人上头的酸辣咸鲜,吃黄鳝粉的乐趣!喜欢的话千万别错过另一款红糟泥鳅粉干。

泥鳅、黄鳝粉干自然容易理解,没想到沙县如此中意牛肉粉,或者说整个三明地区离不开牛肉粉,各家牛肉处理不同,但都同样喜辣。老汽车站边上的老车站牛肉粉人气十足,直到汽车站废弃,牛肉粉依旧火爆,是沙县的小网红。几乎没有环境可言,但店内这个辣味十足的剁椒,是黄椒爱好者必不可少的一份配料,来上一大勺,吃得满头大汗才心满意足的离开!

裹了粉的牛肉嫩滑极了,牛肉汤酸辛浓稠,调味依然有爽辣黄椒和酸脆腌菜,还有些姜末去腥。大中小份牛肉粉主要是区分牛肉,粉量一样,只有粗中细的分别,细粉入味顺口、粗粉口感更弹,反正我一个姑娘嗦完中份,毫无压力。

这家面线糊是意外在菜场里闲逛发现的,招牌不明显,虽然面线糊是闽南特色,一口下去,真是秒杀我在泉州吃到的后城面线糊,面线糊尤为香浓,最后一滴白酒十分地道,配料丰俭由人,大肠、小肠、醋肉、牡蛎等来一把,甚是满足。

对漳州漳浦的五香卷念念不忘,点了一份试试,差强人意,腐皮包裹马蹄、猪肉等入油锅炸,依稀记得那份外薄脆内香甜的惊喜。

  • 独特的豆豉油、辣椒

用来搭配烧麦等特质的豆豉油,是制作酸浆豆腐的副产品,比起普通酱油,色泽和味道都较淡,却鲜甜许多。可惜的是由于保质期非常短,很难运到外地。因此只有到沙县去,才能尝到它那独特的味道。

而市面上沙县小吃的辣酱基本上都是工厂统一加工,供给给各个门店,但真正沙县的“辣”,并不简单。三明当地产的辣椒有朝天椒、黄椒、魔鬼椒等,辣味各不相同,得配合食材来用。比如朝天椒,又小又辣,适合拌着吃,魔鬼椒的辣味浓烈,用来卤鸭头甚好,黄椒脆辣爽口,一般用来沾着吃。

  • 在沙县,去哪儿吃?

沙县人都喜欢的老巷子,几家老牌小吃摊几十年如一日的口味,极符合当地人的喜好。这里每到傍晚时分,食客总是把巷子挤得水泄不通。如今巷子经过重新规划,阿狗烧麦、阿素名小吃等十几家小吃都搬到了池尾巷的小院中,整齐的规划让整个小院有美食街的氛围,卫生的条件与此前小巷子的摊位相比也有了大的变化。之前散落于沙县街巷的老字号小摊们被汇聚在这里,水晶烧麦、米冻皮、豆干、糕粿等经典小吃都能一次性尝到。

除了城中老巷,文昌美食街很值得推荐,与七峰叠翠遥遥相望,一边欣赏着沙县的美景,一边享受沙县地道美食,你能想到的李记、佳兰、庙门、宝珠等老字号,这里一站式打开又能保证口味!我看到有些公众号自媒体极不负责推荐沙村,作为景点游览无可厚非,若要认真寻味一个地方,怎能在类似上海老街里找寻?

时隔一年,我依然记得,扁肉饱满,花生酱浓稠……沙县小吃很实惠的感觉;但其实沙县的传统小吃总共有260多种,如今常见的仅有60多种,我只是触及了冰山一角的一角。

我们总有一种正宗情结,而寻找最正宗的美食,一定要回到发源地。沙县小吃也一样。

街头小吃是沙县的一大街景,五六个人围着街边的一张小方桌,小吃摊又是一处天然的社交场所,一边享用小吃,一边听食客们闲聊,真可以叫人长见识。严格地说,没有这些情调,没有这种氛围。就体现不出真正的沙县小吃的文化内涵。

今天,在高速公路出口处的沙县小吃城门口,可以看到一张地图,箭头指向,均是沙县小吃征服过的地盘。“小吃军团”走出福建,席卷北上广等大城市,甚至漂洋过海。有得必有失,沙县小吃在一统江湖的路上,多少拉下了一些东西,比如传统,比如正宗。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闯荡天下的沙县人,能带走制作技艺,却带不走这片土地里无法复制的感情和水土。

附店铺推荐(排名不分先后)

胜华小吃、宝珠沙县小吃、宝珠小吃、老火车站牛肉粉、阿文豆干 、高砂巷子拌面、庙门扁肉、佳兰烧麦、荣锦豆腐丸阿狗烧麦、郑糊板鸭、吴一面线糊、阿姨芋头粿、巧云喜粿、阿素米冻皮、沙县清琴小吃、其云灯盏糕、阿明春卷鸭头店、罗兰烧饼、三益小吃店












寻味正宗沙县小吃,惊喜连连(多图预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