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蹴罢秋千》赏析
内容提要 《点绛唇·蹴罢秋千》这首词作者到现今仍有一番争议,但很多人都研究考证认为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从这首词的笔法上来看,该词质朴雅致,语言轻快明亮,寥寥几笔描绘出了少女的娇憨情态以及遇见翩翩少年郎的怦然心动。见诗如见画,见画如见影,见影如见其人。词中的青梅意象也有非常值得探讨的空间。该词的格律格式也非常严谨,作词押韵,朗朗上口,读来口颊生香,贴合古人的作词习惯,是值得探讨研究赏析的佳作。
关键词 宋词 点绛唇 赏析
《点绛唇·蹴罢秋千》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作者到现今仍有一番争议,但很多人都研究考证认为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姑且不去考证这首诗的作者到底姓甚名甚,这首词读来便非常具有画面和故事感,是不可多得的一份佳作。
整首词欢快又带着俏皮的诙谐,节奏也非常轻松。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活泼少女的形象。好词好似一部微电影,一幅幅画面交叠而过。
秋千荡呀荡的,少女罗衣轻飏,我们似乎能瞥见那裙摆在空中飘扬的样子,秋千慢慢的又停下来了,之前玩的兴致勃勃的少女也有些累了,之前握着秋千绳的纤纤玉手也有一些麻了,也懒得活动一下。晨间的白露还浓重地挂在含苞待放的花朵之上。一番玩闹之后渗出来的香汗浸透了她轻薄的罗衣。
突然见到有客人要来了,她似乎听到了那边由远及近传过来的脚步声,羞涩的她慌得顾不上套上自己的小鞋子,顾不得自己头发松散,金钗要坠下地去,着了双袜子便偷偷溜去了,走到门边时又倚着门边,装作不经意间嗅闻青梅的样子,偷偷的回过头去看好奇到来客人是长得何等模样。想必一定是个翩翩少年郎吧,否则为何这位少女如此羞赧地回避又偷看呢?寥寥几句,写尽了青春女儿家的情状,大概就是那一刻的怦然心动。
想必能写下如此真实的少女情态,也只有李清照那样的女儿家了。毕竟也只有女孩子最懂女孩子,也最懂得如何去刻画女孩子的心理状态。比起某些文献考证出来,觉得这点绛唇描绘的是少妇的风情,我觉得还是少女的天真憨态可掬更为贴近这首词本身的含义。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生于书香之家,家境优渥,早期诗词多写自身的悠闲幸福生活:父亲李格非是东坡居士的弟子,其母亲同样出生富贵,父母请先生教其诗词,也常带她出门游玩拓展眼界,且后介绍苏门四学士与她相识。因而李清照不同于多数的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大家闺秀,她虽知如何循规蹈矩如何遵循理数,也保留了几分在这种开放式教育下的天真活泼。像李清照这种语言上的知性又矜持敏感的表达是历代词人里所不多见的。
谈到该诗词里的青梅意象,有人说是代指女孩子的头 发,或是在古代衣服外面那层白色袖口。以这样的看法去阅读这首诗词,又觉着增强了一些动作的合理性。青梅在诗词中多有象征青涩爱情之意,青梅酸甜也如同这些感情的味道。再而青梅因为成熟于初夏,也有象征时光流逝,对于春之将逝的感伤之意。
言及该诗词里的词牌《点绛唇》格律,杨慎《词品》有言:“《点绛唇》取梁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以为名。”《钦定词谱》说:王禹偁词名《点樱桃》,王十朋词名《十八香》,张辑词名《南浦月》、 《沙头雨》,韩滤词名《寻瑶草》[8]。该词双调,四十一字。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字,下片五句,押四仄韵,二十一字,共四十一字。《清真集》注:“仙吕调”。在此“平”表示“平声”,“仄”表示“仄声”。平、仄字外加[ ]表示可平可仄,平声字外加[ ],是表示此字当以平声字为正,也可用仄声字,反之也然。平仄字之后用括号( )加注“韵”字、“叶”字(“协”的古字)表示押韵,表明此字是入韵的字,必须安排押韵。词谱如下:[仄]仄平平(句),[仄]平[平]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叶),[平]仄平平仄(叶)。[仄]仄平平(句),[仄]仄平平仄(叶)。平平仄(叶),[仄]平[平]仄(叶),[平]仄平平仄(叶)。按:《词律》说:前段第二句首字宜仄,作平则不起调。此词中:手、瘦、透、溜、走、嗅皆为押仄声韵的字[9]。李清照论词强调协律,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在这首词中可见一斑。
从这首诗的笔法上来看,该词质朴雅致,语言轻快明亮,寥寥几笔描绘出了少女的娇憨情态以及遇见翩翩少年郎的怦然心动。见诗如见画,见画如见影,见影如见其人。词中的青梅意象也有非常值得探讨的空间。该词的格律格式也非常严谨,作词押韵,朗朗上口,读来口颊生香,贴合古人的作词习惯,是值得探讨研究赏析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杜欣儡. 唐宋《点绛唇》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9.
[2]钱海敏.《点绛唇》(蹴罢秋千)文本细读[J].名作欣赏,2015(08):62-63+121.
[3]王娅.论《点绛唇·蹴罢秋千》作者[J].名作欣赏,2013(24):62-63.
[4]周长风.论李清照《如梦令》写作缘由——兼论《点绛唇·蹴罢秋千》作者[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01):114-116.
[5]周北南.语言符号构建的三维境界——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赏析[J].名作欣赏,2012(05):32-33+36.
[6]童向飞.关于《点绛唇》(蹴罢秋千)的作者及解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5):108-111.
[7]杨明新.李清照的少时风韵——《点绛唇·蹴罢秋千》词浅见[J].齐鲁学刊,1987(06):123-125.
[8]杨文生.《词谱简编》[M]. 四川人民出版社:刘周远 张苹, 2004.19-20.
[9]李新魁.《实用诗词曲格律词典》[M]. 第二版.花城出版社:李新魁, 1991.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