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第十七章翻译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l 太上,下知有之。
王弼:太上,谓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从上也。
译文:太上,是德行高尚的人。德行高尚的人地位崇高,所以叫“太上”。德行高尚的人地位崇高,做事顺应大道,推行非口头言辞的教化,万物兴起而不干预施为,所以百姓只知道有这样一个人。也都愿意服从这样的人。
l 其次,亲而誉之。
王弼:不能以无为居事,不言为教,立善行施,使下得亲而誉之也。
译文:无法顺应大道无所作为,无法推行非口头言辞的教化,但能建立并推行善的标准,也能让百姓亲近他、赞赏他。
l 其次,畏之。
王弼:不复能以恩仁令物,而赖威权也。
译文:无法以恩德、仁爱施政,而依赖权力威慑。
l 其次,侮之。
王弼:不能法以正齐民,而以智治国,下知避之,其令不从,故曰“侮之”也 。
译文:无法以公正施法治理人民,而以权谋术数治理国家,百姓知晓后都会避让,也不会服从他的命令,所以百姓都轻蔑他、侮辱他。
l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王弼:夫御体失性,则疾病生;辅物失真,则疵衅作。信不足焉,则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已处不足,非智之所齐济也 。
译文:调理身体而不合身体的自然本性,那么疾病就出现了;辅助万物而不合万物的本真,那么瑕疵污点就出现了。诚信不足,那么就不会有信任,这是自然的规律。如果统治者已经处于诚信不足的境地,那就不是权谋术数就救助得了了。
l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王弼: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无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应,故曰“悠兮其贵言”也。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译文:德行高尚的人顺应自然,他的行为端倪,百姓无法理解也无法看到,他的思想动机,百姓同样也无法理解无法见到。没有外物能够改变他的承诺,只要他承诺了就一定会做到,所以叫悠然自在不轻易承诺。德行高尚的人顺应大道,推行非口头言辞的教化,不依赖权威治理国家,所以丰功已立,诸事达成后,百姓仍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