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主任:熬夜会增加抑郁症发病的概率吗?还有哪些危害?

马凤主任个人简介:
太原科大门诊主任,原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科主任,曾进修于中国医科大学心理科主任,从事精神科临床诊疗工作近30年,具有扎实的精神科理论功底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精神科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能精准诊断和治疗。多年来潜心研究,博采众芳,积淀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擅长运用传统中医诊疗技术与现代医学、心理学相结合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疑难精神疾病,疗效显著。获省级课题一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迄今为止,通过科学检查规范治疗已使众多患者恢复精神健康并顺利回归正常生活。
擅长领域:
擅长各类精神心理疾病如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惊恐障碍、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治疗,对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因不明、长期服药、复杂疑难性患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和治疗方法。
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熬夜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通病,要知道偶尔熬夜可能只是暂时没精神,长个黑眼圈,但长期熬下去,可就是一系列的危害了,对于整个身体来说,都是一场侵蚀战。
因为熬夜的过程中人体各器官不停的运转,由此一来就会增加工作的负担,同时熬夜过程中大脑过度兴奋,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容易导致细胞代谢异常。
就像是在身体里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平时可能并不觉得健康受到了多大威胁,但熬夜多了,也许哪一天就会爆发,毁掉正常的生活。
那么,不规律的作息时间除了对身体产生危害外,会不会也对我们的精神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呢?
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晚上却像夜猫子一样网上冲浪。
以上是现代人典型的生活方式,你、我、他肯定都在经历。这种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在医学上被称为:生物节律紊乱。
一项为期1年的对7954名抑郁症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持续存在失眠抑郁症患者的复发风险为无失眠者的39.8倍。
由此可见,生物节律紊乱相关的睡眠障碍若持续存在,还可导致抑郁复发风险升高。
此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节律紊乱的抑郁症患者的病情更严重、治疗效果更差、痊愈率更低、残留症状更多、自杀风险更高。
因此,与普通人相比,“夜猫子”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当然,长期熬夜失眠的危害远远不止这些。
危害一、皮肤问题:长期熬夜,缺乏睡眠,会导致内分泌失调,造成皮肤水分流失,暗黄、粗糙,容易引起皱纹出现、长色斑、黑眼圈加重等问题。
危害二、神经系统疾病:脾气暴躁,白天发困,容易出现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抑郁症。
危害三、心脑血管疾病:成年人每晚睡眠不足6个小时,患心脏病或者中风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两倍。青少年长期失眠,长大后患高脂血症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
危害四、消化系统疾病:经常熬夜容易导致腹胀、腹痛、消化不良、消化性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危害五、癌症:经常熬夜与癌症发病密切相关,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子宫内膜癌,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几点睡觉才算熬夜?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人问“晚上几点睡觉就算熬夜了?”
在这里告诉大家,超过23点睡觉就算熬夜,而整晚不睡或凌晨2、3点才睡更是标准的熬夜了。
还有一种是有规律地晚睡晚起,例如每天凌晨四点睡,次日中午11点起,达到“每天睡足7小时”的标准。
这虽然没有前者危害大,但也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生物钟,睡眠效果也不会太好。
入睡时间不固定对身心也会造成很大伤害,如入睡时间忽早忽晚,忽长忽短。
如何改善不规律的作息?
有人可能会说:“道理都懂,可我就是没法早睡。”
但你必须要知道,没有人能拯救你,除了你自己。
如何把熬夜伤害降到最低?
1、利用午睡“打个盹儿”
结合个人的生活习惯,下午12点左右进行午睡,做到午睡后头脑清醒、身体解乏、精神饱满即可,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
2、及时补充营养
经常熬夜的人应尽量做到饮食规律,按时用餐,避免引起消化不良等问题。
3、适当户外运动
新鲜的空气有助于身体健康和精神愉快,也是摆脱熬夜后萎靡状态的好办法。
4、规律睡眠最重要
尽量保持同一时间入睡,同一时间起床,包括周末和节假日。
当然最好的补救方法依然是:能不熬夜就不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