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我与地坛》,读书日游地坛有感
2022年4月23日,是个什么样的日子呢?对我来说,是我来到世上的第8312天,是人类遭遇新冠疫情以来稀疏平常的一天,是不知道第多少个的世界读书日。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2022年的除夕,老爸跑出去打牌,我承担起了贴对联的任务,为了满足听觉,顺便想听些什么。在此之前仅知道《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对主题有一定了解,但没有读过。于是就在我贴对联时我戴上耳机听起了《我与地坛》的电子书,在那个欢聚的节日里沉浸于寂寥和悲思。
我读或者说我听史铁生先生的书时的感觉怎样呢?
对照书中的书法,我的心境是一片不成熟的希望与绝望,这可能就是经历与思考的差距了吧,这正是这份差距使我在读时深深沉浸在书中,那是一种久违的沉浸的感觉,难以概括出什么,身心仿佛重新洗礼。
非要概括大概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和一片尚不成熟的希望与绝望。也许从那时起就注定我要带着这片不成熟的希望与绝望迷茫着继续追寻我人生的意义。
读完之后,念念不忘,时常想起书中的某些话,同时又把我带回2022的除夕,回到与那欢聚格格不入的寂寥与沉思。
开学,回到北京朝阳区,这将是我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研究生要到上海去了,很长一段时间,要告别北京了。
我在北京读大学的四年游玩经历屈指可数,沉迷学习、孤身一人、经济受限都称不上是很好的借口,但也都算是我故步自封的理由。总之,我对游玩的兴致真的很低,甚至连长城、故宫都没去过就要毕业了。但这一次,我心血来潮想去地坛看看。似乎看完了《我与地坛》,地坛成了我的精神丰碑,一个想去朝圣的地方。
尽管这是我第一次主动想去某个地方,但在有了想法之后的两个月后,也就是今天,4月23日,我才终于动了身。疫情期间管得严,昨晚室友还跟我说朝阳区新增两例确诊。但我还是申请了出校,理由是校外培训,但愿辅导员看到不要问罪与我才好。
总之,心心念念,还撒了谎,我终于要去地坛了!
说来我从来不知道地坛离我这么近,直线距离只有1.8公里,但这1.8公里我花了两个月零半小时才走完。
疫情期间,又是早上八点,本以为人应该很少,但我错了。一进门,在外围的墙边就有不少老人在了。而我看到了什么,太极、抖空竹、打陀螺、广场舞、交际舞、唱戏、门球、乒乓球、羽毛球、板球、踢毽子,甚至有没有网的网球、通背拳以及许多我不知道何门何派的招式,都像是武林大会亦或是舞林大会的会场了,好不热闹!都说老人是夕阳红,我反倒觉得他们是朝阳!他们身上的热情和活力超过了多少年轻人啊!
此前,我印象中的地坛是史铁生先生描绘的断壁残垣、人迹罕至,是个静谧寂寥的去处,实事变化,这里成了个热闹去处,几乎每一处都有人聚集着、欢笑着,衬托得我愈发孤寂。但我并不孤寂,热闹是他们的,我这个局外人却也悄悄偷走了些。亦或感染了些名为快乐与活力的病毒,一种口罩都挡不住的病毒。我被他们的生机和活力所深深感染着,心情逐渐明亮起来,关于未来生存发展的迷茫和压力依然还在,却突然觉得如今天的阳光一般,由早上走到正午,愈发明媚起来。
我一路走走停停,接近中午,年轻人和小孩子才姗姗来迟,却也让地坛公园愈发热闹起来。尽管步子比平日在校园里慢了很多,但三个小时,已经将地坛公园逛了一圈,比起这里的历史,更使我动容的是在这里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存着的人们。曾经皇帝祭地的神圣场所,如今是平民们的欢聚之处。
往大了说,有着如疫情那样人类历史发展的阴影,往小了说,有着个人对未来发展的迷茫和压力。但此刻,在这里聚集着的人们,隐隐告诉了我他们选择的生存方式,他们注重着他们活的过程。
我不知道史铁生先生是否见到过这样热闹的地坛,又会作何感想,但今时今日,我明确的一点是他和他的所思所想,只要我活着一天,就会和我一起活下去。而地坛呢,它也从不只在北京东城区,它在每一个看过《我与地坛》的人心中,在每一个看过《我与地坛》的人所走的路上,成为哲思与缅怀的殿堂,精神与思想的丰碑,一端归于理想,另一端发托在现实,这大概就是“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吧.......
——于2022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