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于世界?(一)《黄帝内经》云:“人与天
为什么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于世界?(一)《黄帝内经》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可惜抛弃了传统文化的现在人已经不懂了,天人合一是大智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人体节律之7日节律 西方近代才发现人体生物钟,而我国二千五百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已经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六十年节律、三百六十年节律。 就以七日节律来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写道,如果外感风寒,即使不治疗,只要不发生合并症或并发症,一般7天就可以自行痊愈,如果7天不好,病程就会延至7的倍数,14天或21天,这种规律被称为七日节律。 动物和人的怀孕周期都是7的倍数。 鸡孵蛋:7X3=21天 猫怀孕:7X9=63天 兔子怀孕:7X4=28天 老虎怀孕:7X15=105天 人类怀孕:7X40=280天 7日节律如何形成?它是受太阳和月亮的共同作用形成的,阴历(中国传统日历)一个月有28天,一个月存在四次潮汐,28除以4就是7天,因为人类祖先来自海洋,人体大部分是由水组成,所以人体7日节律,也可以看成是潮汐律,这就是天人合一。 中国的传统日历(阴历、农历)还是非常有用的,有时候晚上,我经常教我儿子根据月亮的大小判断日期,基本丝毫不差,24节气歌小家伙从小就会背,根据节气进行农耕,这点阳历就做不到。 二、人是自然之物,必遵循自然规律 因此在不同季节人类需要不同的饮食,才会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和大自然一样,人体也遵循春发,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三、每个人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人的性格是由人体五脏经脉的先天和后天盈亏所决定,五脏经脉的病变会影响和改变人的性格,先天和后天的不足也影响人的性格形成,长期偏食酸甜苦辣或偏食五谷之一也会改变人的性格。 内脏的变化可以改变性格,进而改变你的容貌,反过来通过你的容貌变化又可以判断你的内脏病变,内脏与外貌互为表里,就如同一个鸡蛋孵化成小鸡的过程,它们内外是有联系的,是互为表里的。 所以中医可以根据你的外观,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你身体内部的病变,水平高者,可以通过你的外貌判断你的内脏盈亏,在通过内脏的盈亏来判断你的性格和人品,玄之即为看相算命,人的性格影响内脏病变: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反之亦然,调理五脏可以改变性格,但命运和面相不是一成不变的,相由心生也由心改。 四、为什么要修身?为什么说“修之身,其德乃真”? ·老子云:修之身,其德乃真。通过修身改变你的性格,调理你的内脏,达到“身”“心”健康,身心健康使得内脏得到调理,内脏决定你的性格和言行,以内发诸外,其德乃真。往往心相可以弥补面相的不足。 现在的学生能称为读书人吗?在古代人们说“读书人”,往往代表是有修养的人,而现在的学生能称为“读过书的人”吗?现在读了十几年的书,大学毕业的学生,其言行还不如一个学两年传统文化的人更像“读书人”。这是教育内容的问题。抛弃传统文化的现在人已经不知道“修身是教育之本”! ·物有本末,修身是教育之本。 ·古人不是不学知识,而是有先后,有本末。仁、义、礼、智、信。先学“仁、义、礼”,有德后,再学“智”,没有“德”,光追求“智”,可能对人类是一种破坏,有“智”后,再讲“信”,不是对谁都讲“信”,要有判断力。 五、怎样才能修身? 方法很多:读经典子集、音乐,劳动、运动、针灸、中药调理,饮食、古人修身是全方面的:礼、乐、射、御、书、数。 六、孔子为什么要推崇周朝礼乐制度? 为什么古代君子要奉《诗经》为必读经典之一? 现在的人已经不懂古人的“天人合一”之道了,也不知道修身的具体办法,即便提到“天人合一”理解也十分肤浅,更视《诗经》为小儿科。 其实《诗经》里面的学问很深,颂《诗经》可调理内脏,道家有“六字诀”养生功,其中“六字诀”可以调理内脏: “嘘”字诀(调理肝胆疾病) “呵”字诀(调理心和小肠) “呼”字诀(调理脾胃疾病) “呬”字诀(肺与大肠疾病) “吹”字诀(肾与膀胱疾病) “嘻”字诀(理三焦疾调病) 其实包括诗经在内的很多古代诗词和文章里的语气助词都有此功效,如:兮、之、乎、者、也、呜、乎、哀、哉。因此常颂读诗经、楚辞有益身心健康,间接调理内脏,达到修身之效。 ·元朝以前,中国的音乐很繁盛很普及。更重要的是,诗经是可以唱的,是有音乐、有曲调的,可惜这些音乐曲调失传了,音乐能修身,能改变人的性格,能调理内脏,现在西方才知道音乐疗法,中国几千年前的古人早知此道,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都是可以唱的,都是有音乐有曲调的。 ·音乐可以开智 ·音乐不仅能调理人的内脏,达到修身之效,另外还能开智,这也是中国古代宋朝以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的原因,清朝抛开其破坏中华传统文化,实行落后的游牧文化不谈,其音乐的堕落,也是造成其社会愚昧萎靡的原因之一。对外国来说也一样,西方的文艺复兴也是伴随着古典音乐的兴起而兴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