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换了20份工作,我看清了上班的真相


如果不考虑收入、地位和职业歧视,你最想从事什么工作?
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人都会停下手头的事,认真思考几秒,再给出一个略带遗憾的回答。无可辩驳的是,在现实束缚下,大部分人并没有从事自己真正热爱的职业。只是因为身边人都在上班、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为了满足家人的期待,我们被动走进了不属于自己的人生。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在职场里打拼了几年的池早,为了寻找答案,她决定辞职体验100种职业,并把自己的经历发在快手上和更多同龄人一起分享。在不断的体验中,池早逐渐对“工作”本身祛魅,因为“每个人在职场中工作中都非常辛苦,非常累”。
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一点,那些在各行各业努力打拼的人才愈发难能可贵,闪闪发亮。即使工作已经如此艰难,但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微小的意义,给平淡的生活凿出一个口子,透过它看到更多可能。
四个月换了二十份工作
过去四个月,池早体验了二十多种职业。
她做了一些辛苦的体力活,养猪、采茶、安保;体验了服务行业,当柜姐、做保姆;也尝试了看似“高大上”的时髦工作——做探店博主、艺人助理,甚至是产品经理,用一天时间熟悉产品,还有模有样地参与了新品发布会直播。
这些职业之间互不相干,没有共性,甚至还存在巨大的阶层差异。但池早已经可以熟练切换各种角色,融入不同的工作之中。
今年4月,池早加入一家老年腰鼓队,成为队里最年轻的成员。一天下来,她穿着红色秧歌服,头戴小礼帽,和婆婆们一起为新店开业打鼓做宣传。为了与时俱进,她还教平均年龄六十岁的同事们舞了一曲《黑桃A》。
那天的工资只有50块。池早给婆婆们买水花了24元,买小吃花了33元,算下来其实是倒贴上班。
但她过得很开心。
笑呵呵的婆婆们走到哪,腰鼓队的喜庆与热情就会传到哪。所到之处都是锣鼓喧天,吹吹打打。
这是坐在办公大楼里永远听不到的,无拘无束的笑声。
后来,池早又去了北京,体验在1700平米的豪宅当私人管家。
为雇主挪车时,她第一次对满满一车库的豪车感到迷茫,“具体是启动哪一辆车啊?”领班告诉她,“私人家庭一般有三个车位,但如你所见,我们老板的车非常多。”
最后,她为一台宾利打扫卫生。
那一天,池早收到了打工以来最高的日薪,1000元。但她并不喜欢这份工作。
有网友看完视频评价,“池早变味了”,“再也不是我们普通人能接触到的工作了”。有人说,羡慕这样的生活。也有人感叹,这个家里丢的垃圾都够我吃一个月了。
而池早本人,在结束工作的几天之后,都在为这种巨大的割裂感而刺痛。
她对雇主的奢靡生活既不感到猎奇,也不感到羡慕,只是忽然间理解了那种与生俱来的差异感,“有人生于高山,有人埋在谷底。”
在从北京回成都的路上,池早突然想通了,不同的土壤绽放着不同的花,虽然花开各异,但你我皆绚烂。很快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开始了新的挑战。
最近,她又去体验了消防员工作。
消防员的一天十分辛苦。从早上六点半开始,跑步、单杠、爬绳上楼、60米肩梯折返跑、水枪压力训练、穿灭火战斗服进行80斤负重跑,都是训练的日常。
由于长期在高温下穿救援服,池早的体力已经透支。负重跑刚一出发,她就因鞋子太大被绊倒在地。
那一刻,她想过实在完不成就算了。最后是班长帮她垫好鞋子,让她又试了一次。
池早双手拎着消防水带,背着与自己体重相近的背包,尽管脸已经胀得通红,但还是跑完了那一段路程。用时24秒,一个还不错的成绩。

这与循规蹈矩的上班、交差、完成绩效不同,消防员的每一场训练,都饱含着对他人生命的巨大责任感。
“也是在那一刻我才知道,真的上了火场,不会有任何一个消防员说算了。”
如果说这些截然不同的职业体验给了池早什么领悟,大概是她开始懂得,无论身于高山还是低谷,人活着从不是为了攀登到同一座山顶。
去学校门口,体验做小卖部摊主时,有个小女孩问她,“姐姐你上过大学,为什么还要来干这个呀?”
池早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读书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让每个人去做同一件事情。”

孩子们真诚的困惑,与现代社会的大人无异。但眼下,这是池早能想到的最好的回答。
怀着这样的感悟,最近,池早在快手发起了一场新生活体验vlog大赛,号召更多人一起探索生活里新的可能性。
辞职之前,池早是穿梭于成都CBD的精致打工人。
辞职之后,她化身“池塘里一条快乐的小鱼”,一如她为自己取的名字。
当池中小鱼游入大海,看见万千世界的变幻,她才发现,工作从不只是为了财富、地位,或在无穷膨胀的欲望中实现自我价值。
它可以无比简单,纯粹,甚至毫无意义。重要的是,我们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
当E人开始“发疯”
在辞职体验之前,池早和许多年轻人有着相似的经历与迷茫。
读高中时,她稀里糊涂陪着朋友报考了编导专业,尽管根本不知道编导要学什么。爸妈也没插手,直接打钱让她报名。
在一所传媒院校毕业后,池早顺理成章的进了传媒圈,许多机会涌来,做节目编导、去艺人工作室做宣传。但这些看似体面光鲜的工作,并没有留住女孩的心。
北漂的那段时间,她始终放心不下成都老家的外婆,还是选择了回家。她在成都的MCN公司经营起一个全网粉丝600万的账号,结果碰上公司倒闭。待业一年后,她又去了另一家公司做剧情号。但这次只呆了三个月,池早就主动离职了。
原因很简单,公司开始实行大小周。
“太痛苦了!周六别人都出去玩,大街上锣鼓喧天,只有你一个人坐在办公室怨气冲天。”
意识到自己是个不太喜欢受管束的人,池早最终决定出来创业。
她瞄准了时下流行的地摊经济,“狠狠摆摊”,卖的都是自己做的手工项链。去年夏天,她出摊9天,摊位费花了900元,不巧碰上高温预警,最热的那几天,路上一个人都没有。
最后只卖了400块的项链。摊位费赔了不说,她还在隔壁摊位花3000元买了条狗——尽管小狗成了她最爱的“逆子”,但努力这么久,这次创业还是以赔钱告终。
这很像当代年轻人共有的一种就业循环:求职、裁员、待业、心血来潮去创个业,失败了,最后就开始“发疯”。
通常这种“发疯”都是偶发且短暂的,但池早却把它当成了一件正经事去做。
她开始思考,如果我不做现在这份工作,我还想做什么?那一瞬间,她的脑海中浮现了很多答案——这世上有太多职业让她想去尝试了。
其实,大部分的年轻人都被裹挟着往前走,干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在摆烂和内卷之间反复横跳,偶尔想着“自己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但却很难走出现有的舒适圈。
这是当下年轻人的痛点,也是池早的痛点。她决定替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2023年,裸辞已不再是被鄙视或质疑的行为,而是一种出于对自由和成长的勇敢追求。当一个外向活泼的E人,碰巧爱思考、有网感、切中社会痛点,便碰撞诞生了独一无二的池早。
包括那句经典开场白,“打扮的美美哒,出门上班啦”,配上45度俯视拍摄与一串丝滑运镜,都带有鲜明的池早特色:永远热情洋溢,永远满腔热忱。

然而,即使是池早这样的社牛,体验各行各业的工作也并不容易。
日常生活中,这种想法其实非常“抓马”。随便去找一家店,跟老板说,我就来上一天班,需要日结工资,还要拍视频发到网上。
“一想到这些,我就会退缩。”
在实际求职的过程中,被拒绝成了常态。很多自己开店的老板一听完池早的想法,二话没说就推掉了,甚至感到抵触。
“他们不理解,不知道你在搞什么,也没看过你的视频,你也没多少粉丝。”
有时碰到好心的老板,本来与她敲定了上班时间,临到晚上12点,又临时变卦,打工的事情就黄掉了。被拒绝的次数多到数不清,但如果就这样被打倒就太不“池早”了。
虽然真正的打工只有一天,但前期找工作、沟通所花的时间成本就已经很多,打工完还要写脚本、剪辑视频,大概得花一周时间,才能完成一次职业体验。
她曾去美妆品牌体验产品经理的工作,仅是素材就拍了两天,存下600多条视频。她还要用15个小时写脚本,34个小时做剪辑,才制作出了那条3分钟的短视频。
工作期间,也是体力与脑力的双重风暴。即使是去奶茶店打工,池早也要在后厨切柠檬、剥葡萄、备小料的同时,脑中疯狂运转,这条视频该怎么拍,机位该怎么摆,“感觉身体和脑子在两个地方打工。”
几个月过去,池早的快手粉丝很快破了百万。

但没有人知道的是,她在创号初期独自涉过的迷茫与困顿。
体验做外卖员的那天,池早去租了辆电瓶车。刚从店里把车推上路边,一瞬间没有立稳,车就倒了,蹭花了旁边汽车的油漆。等于还没开工,就给人家赔了400块。
仿佛又回到了倒贴创业的循环,她甚至觉得有点好笑。在此之前,池早待业的一年时间里已经花光了自己的所有积蓄。可以说,就业与金钱焦虑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跟随着她,但她好像永远有打败焦虑的秘诀。
身边的朋友聊起她,通常都会说,她是一个特别能给大家带来能量的人。
不仅是快乐,而是能量。
而她的能量也通过网络传递给了更多人,也让她第一次感觉到,原来自己如此被需要。池早的快手账号就像是一个树洞,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私信,很多正处在人生低谷的人,因为看了她的视频重新燃起希望;也有人留言说佩服她的勇敢,做了他们一直想却不敢的事。和粉丝的双向奔赴,也给了池早很多动力,努力地跨过一道道槛,“我知道困难一定会过去的。”
微小的意义
体验了这么多份工作,池早遇过不少困难,但留下的回忆更多的还是温情。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哪怕只持续短短一天,也历久弥新。
在众多职业中,唯一一个不费力气就找到的工作,竟然是做茶园女工。
清明前后,池早想去四川夹关镇采茶,但在网上找不到任何招聘信息,她只能采取最古老的方式——从成都开车到100公里外的镇子上,挨家挨户地问招不招工人。
成片的茶园顺山势蜿蜒起伏,满目绿意。池早问第一家茶园老板,能不能只打工一天,没想到对方欣然同意,“让我直接去采茶,采完了结工资。”
之前求职被拒绝太多次,池早起初还有些害怕,本能地以为老板在坑她。她又继续问了三四家,才发现这里的每个人都毫无戒心,也不担心她是个新手,反而热心地教她采茶。
“他们的眼神非常质朴,我就觉得,天呐,人真的太好了。”
几个月后,同样是在茶馆,池早遇到了自己打工生涯中最特殊的一个朋友。
凌晨四点半,池早就来到了要打工的茶馆,一天的工作很简单,就是不断打水、烧水、泡茶端茶。
最有难度的反而是分辨本地茶客和游客,因为在这家茶馆,本地老人喝茶只收一块钱,外地游客则收十块钱。
这是老板李强的坚持。一大早来喝茶的都是老人,一杯茶,一句问候,成了他们几十年的习惯。如果哪个老人没来,大家也都懂了。
而茶馆里最特别的员工,无异于杂工老七。老七小时候因为生病吃错了药,智力永远停在了那一年,父母离世后他就成了孤儿。是老板李强收留他在茶馆干活,一干就是十年。
然而开朗热情的池早,却遭到了老七的讨厌。有茶客打趣老七,池早来了之后,茶馆就不需要他了。老七开始对池早充满敌意,不让她碰茶壶,也不让她收钱,大声吼她“走走走”,把池早说得面红耳赤,很是窘迫。
有人出主意,让池早趁老七背过身的时候,拎着茶壶就跑;或是给他买根棒棒糖,买瓶可乐。这是彻底把老七当成了个傻子,池早并不想这么做。
休息时,她看到老七的手因为常年洗碗长了很多水泡,去镇上给他买了一双洗碗戴的手套。一双不到10块钱的手套,让老七放下了戒备。他笑嘻嘻地捏在手里,不停说“手套,手套”。
到了晚上,他们已经成了好朋友。老七会主动递水壶给她,分享煮好的玉米给她,甚至开始喊她,妹妹。
这是池早在办公楼宇间永远体会不到的,如草履虫一样简单的职场关系,她久违的感受到“用真心换真心”的满足感。
纯粹,真诚,不设防。
茶馆打烊后,池早获得了一张奖状,她才发现老七也有。那奖状上写着,恭喜老七荣获2020年度煮饭小能手称号,希望老七天天开心,不要怕黑。
她把自己的奖状和老七的并排挂在一起,与他拍了一张合照。

回成都的路上,池早看着照片就哭了。
“我很羡慕老七,不必伪装自己,不必变得圆滑。成年之后的我们,要舍弃多少的自我,才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生活不止一种可能
她曾以为,体验100种职业仅仅是呈现形态各异的工作内容,没想到工作背后蕴含的人生态度,才最令人窝心。
池早想去博物馆当动物饲养员,她在网上搜了许多地方,偶然看见员工小木的社交账号。她的朋友圈里很少有自己的影子,全都记录着动物们的生活。另一个员工小黄也整天和动物呆在一起,陪自己饲养的大蜥蜴晒太阳。
那一刻,池早决定,一定要和这些人成为同事。
去博物馆之后,池早每天和小木一起负责给小熊猫、小浣熊、环尾狐猴喂食。
她私下里问这个打满眉钉唇钉、看起来颇为叛逆的女孩,饲养员这份工作打算做多久?
小木说,干一辈子,陪到它们老死为止。
池早回想起来觉得,这种缘分真的可遇不可求。“我总能遇见一些在自己的职位上闪闪发光的那些人,这很奇妙,他们都是真心热爱自己的职业。”

长久以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被画好的圈里,到了某个年纪就要结婚生子、学了什么专业就要去做相关的工作,被太多规训束缚,反而迷失了自己。她很庆幸做了这个看起来有点发疯和冒险的体验,让大家看到了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可能性,还有我们自己的可能性。
原来除了坐在格子间、应对复杂的职场关系、熬夜加班做螺丝钉,我们的人生还有太多选择,而这个选择权就在我们自己手上。
尽管现在拍视频的生活,比以前更加忙碌了,她会经常通宵剪视频、在找新工作时遇到诸多阻碍、偶有灵感枯竭的时刻,但这些对现在的池早来说,都是“幸福的烦恼”,因为她正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她完全属于自己。
即使会在搞笑之余讲一些职业之外的温情故事,池早仍把自己定位为搞笑博主。她总在用娱乐的方式消解严肃,比如对粉丝们说,“我只提供情绪价值,不要指望从我这里学到什么”。
池早的粉丝们多是还在读大学,或者刚出社会的年轻人,有着与她相似的就业迷茫。一位粉丝大学毕业后换过五六份工作,如今仍在想着辞职。但看完池早的视频,他反而想安心上班,因为“没有任何一条路是轻松的,不能因为我自己没走过,就觉得别人的工作更好。”
池早的视频也隐含着一份劝慰,“我体验了那么多职业,真的没有特别推荐大家去做某一份工作,因为不存在既悠闲、又没有体力活、没有脑力活、还没有职场压力的工作。”
这世上固然有很多坚守岗位闪闪发光的人,但这不代表就要刻意美化、追随那份职业。如果说池早的视频在给人快乐之余,还有些微小的意义,大概是她身体力行地让大家看见了每一种职业最真实的面貌。就像她这次在快手发起的新生活体验vlog大赛,有越来越多的人跳出舒适圈,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
也有很多人好奇,体验完这100种职业,池早接下来会做什么?
她很笃定,首先要写一本书,记录这段奇遇中遇到的人和事。接下来,可能会开启新的系列视频,也可能不再拍视频,转而做导演、主持人。毕竟,这一直是她最想做的事情。
不知从何时起,池早很少为以后的事感到焦虑。
她似乎已经接受了充满变数的人生,因为变数往往意味着,人生永远充满无限可能。
而那些尚存于想象当中的美好事物,总会如她的名字一样,迟早到来。
一个叫We的工作室出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白鸽
编辑:丑橘
图片:池早是我(快手ID:Mirais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