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外卖没有前途吗?如果没有,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去送外卖?
年近半百的大学讲师写了一篇有关外卖骑手的文章,在看完他的文章后,我心里有点堵,有些话不吐不快。 不过在说到正题之前,我突然想到从前看到过的一个问题:“大学50岁讲师丢人吗?” 原来我觉得有点丢人吧,后来觉得很丢人,毕竟按照世俗的价值观念,你上班这么久还没有进步,那肯定是能力不行。但现在我觉得不丢人,学校不辞退的话,就算一辈子当讲师也不过是被边缘化而已。 在跟某大学管理层聊天的时候我就了解到有编制的老师还是很舒服的,收入和待遇可以,假期多,工作压力小,妥妥的中产阶级,只要自己想开了,那就是神仙日子一样。 所以这个老师去做送外卖这个事还是蛮让人佩服的,他真正是做到了体验生活,多少是为“沉默的大多数”发了声。 送外卖没有前途吗?
接着说正题,按照这个老师的观点,他认为送外卖这个工作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因为做这个事熟悉很快,而且不管你是送三年外卖还是送十年外卖,水平基本都差不多,职业“天花板”很低,普通人难以突破。 要知道外卖员不算是外卖平台公司的员工,他们属于外包公司的劳动力,突出的就是一个性价比,保障很少,而且承担风险的能力很低。 最重要的是收入增长完全靠更多的重复劳动,一个外卖员要想每个月有五六千的收入,那可能要每天跑十来个小时才行。 更重要的是身体会越来越跟不上高强度的工作,到了一定年龄,哪怕你想要每天干十几个小时,身体也不允许了。同外卖员一样,快递员也是差不多的情况,所以这类行业流动性大,不能持续做,确实是没有前途。
人生的悲哀在于,你不喜欢,不愿意,但你还是要去做!
在外卖骑手中,有男有女,有中年人有年轻人,有学历较低的有学历很高的,大家一律平等,都是在平台算法的支配下奋力抢订单和抢时间。 如果有更好的选择,如果不是迫于无奈,谁愿意冒着交通意外的风险在大街小巷风驰电掣? 有次在一个路口,我看到某个三四十岁的外卖员坐在地上,摩托车跟一辆小车相撞了,车灯碎了,一地都是玻璃和塑料配件,以及饭盒洒出的饭菜,他就坐在那里打电话,完全顾不上脸上擦破的皮和胳膊上的血迹,我不知道他在跟谁说话,也不知道有没有帮忙,后面会怎么办,他的损失估计不小。 那个送外卖的老师只是遇到过平台扣款和被顾客不友好对待的问题,他认为外卖员没前途没保障没尊严,可对这个遭遇交通事故的外卖员来说,他根本顾不上考虑那些问题。 事实上,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境遇的时候,他只能顾眼前,只是眼前的问题和麻烦就足以让其疲于奔命、精疲力尽了。
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去送外卖?
入行的人越多,收入反而是越低,这符合市场规律。 在大街上,在电梯里,在饭店,在超市,在农贸市场,在药店,在奶茶店……我见过无数外卖骑手,他们行色匆匆,一直抱着手机看,顾不上身边的一切。 《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就像是工厂机器里的一个螺丝钉,而外卖员或许也跟平台系统里的“螺丝钉”差不多,都是随时可以被替代的一员。 送外卖有技巧有方法,肯用心思琢磨的人可以多赚一些钱,但他们都清楚不管做多久都没有积累,不会有更进一步的可能。 他们之所以还是要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送外卖,哪怕面临商家和顾客的刁难,哪怕遭受委屈,他们还是要去做,无非是因为他们要熬过眼前的难关。
关心别人,就是关心自己!
按照上面那个老师的计划,他准备把外卖、快递、建筑小工等工作都试一遍,“每一样干几个月。给自己油头粉面的内心减减肥”。 这真让人感动,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能够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到社会底层具体某个群体的人,并不多。 人口数量最大的“五环外”群体,发出的声音最小,这里是有问题的。如洪晃所说,现在的精英阶层已经完全不懂普通百姓的生活了,他们只想一个亿变十个亿。 包括一些中产阶级或伪中产阶级,也只顾着自己的得失和喜乐,忙着提升自己的“生态位”,对自己圈子之外的人和事漠不关心。 每次在狭窄的电梯中遇到外卖员的时候,我都能发觉社会和人心中那根无形的线,在空间上大家距离很近,在另一个层面上,大家又相距遥远,甚至不像是在同一个世界。但现实并非如此,所有人都处在一个世界,没有人可以是孤岛、可以独存,这正是我们所有人都要重视的地方。(最后,仰视和俯视都容易,平视最难。能够真正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人,才是让人钦佩的,在这个世界上能做到的人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