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思君优课|公务员百日上岸计划 第5天——言语理解与表达理论讲解(词句理解题)

2022-08-31 13:44 作者:思君优课  | 我要投稿

一、考点导入

请选择下面一道题的答案。

【2021年国考考试大纲例题】环境保护主义是一种信念,是一种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强烈愿望。要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树立一种自然共同体的意识,即将人类在共同体中的征服者角色,变为这一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只有树立了这样的一种道德意识,人们才有可能在运用其在这一共同体中的权利时,感到所负有的对这个共同体的义务。这不仅依赖对自然本质的科学理解,也依赖在了解基础上建立起的对自然的感情。

文段最后一句话中的“这”指的是:

A.自然共同体意识的树立           

B.对自然共同体的义务

C.热爱自然的感情                 

D.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愿望  


二、知识讲解

如上题目选自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大纲中的例题,首句指出环境保护主义“是一种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强烈愿望”,次句说明“要实现这一愿望,就必须树立一种自然共同体的意识”,第三句说明“只有树立了这样的一种道德意识”的重要意义,最后归结到“这不仅依赖……,也依赖……”,即实现这种意识的条件。因此,可知“这”指的是“自然共同体意识的树立”,正确答案为A。


下面列举一真题为例以作说明:

【例】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各种文化元素中最基础、最基本的部分。如果说英语是对外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汉语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前者为末后者为本,前者为术后者为道,前者为芝麻后者为西瓜。舍其本而逐其末,疏于道而精于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实为大愚若智,肯定得不偿失。

句中“疏于道而精于术”是指:

A.精通汉语,不懂英语           

B.精通英语,不懂汉语

C.精通英语,汉语粗浅           

D.精通汉语,英语粗浅

这是一道词句理解题,定位原文,结合语境。从题干可以得知,道对应的是“汉语”,术对应的是“英语”。疏于道是指“汉语粗浅”,所以选择C选项。


词句理解题,它的核心提问方式是“某某词句可以理解为”。解题思路是:定位原文,结合语境,就近寻找。

关于就近寻找,有如下几种方法。若是一个词语后面有冒号、破折号或者判断动词“即”“是”,则其后为该词语的意思;若是一个词语前面有指示代词“这”,则其前为该词语的意思。


【例1】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词典的编纂者不对,他们对词汇的用法做出改动不会是随意的,想必经过了认真的研究推敲。不过,词典编纂者不能忽视一个基本事实以及由此衍生的基本要求:语言文字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使用的,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性,因此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不能在象牙塔里进行,而一定要走群众路线。

这段话中的“基本要求”指的是:

A.词典编纂者不能对词汇的用法随意改动

B.词典编纂者应该熟悉词典编纂的具体过程

C.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D.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应由广大人民群众来决定

【答案】 C

【解析】这题属于词句理解题。由“语言文字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使用的”以及“一定要走群众路线”可知,词典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因此答案为C。A、B选项没有提及到“人民群众”因此可以直接排除。D选项中的人民群众来决定,不能体现出服务,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例2】中国老百姓无论怎样穷,怎样苦,也往往要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供孩子上学念书。他们很清楚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命运,才可能拥有未来。运用到国家政策层面,毫无疑问,教育只应该是公益事业,是烧钱的事业。

这句话中“烧钱的事业”可以理解为:

A.教育是一项非常费钱的事业

B.对教育应该投资而不应从中谋利

C.对教育的投资可能无法收回成本      

D.国家应该增加教育投资力度

【答案】 B

【解析】这题属于词句理解题。“教育只应该是公益事业,是烧钱的事业”,由“是……是……”引导了两个并列分句。因此“烧钱的事业”和“公益事业”二者属于互为解释、补充说明的关系。因此要理解“烧钱的事业”只需要寻找“公益事业”的特点即可,即“投资不谋利”,因此B项正确。A项属于“烧钱的事业”的字面含义,予以排除。C项“成本”文中无依据,D项属于呼吁的声音,并非“烧钱的事业”的内涵所在。故正确答案为B。


【例3】未来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还会上涨,欧美市场资金价格的泡沫还会继续膨胀,但短期调整或上涨速率放慢的趋势是可以预见的。

对这段文字中“未来”的理解,正确的是:

A.指马上立刻

B.指不久的将来

C.指长期趋势             

D.指很久以后

【答案】 C

【解析】这题属于词句理解题。文段前半部分强调“未来”价格还会上涨的趋势,但是之后指出“短期”内上涨放慢的趋势是可以预见的。与“短期”与“长期”对应。因此答案是C选项。A、B、D选项都不能在语义上与下文的“短期趋势”相一致,故排除,正确答案为C。


【例4】发挥创造性,离不开求异思维。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注重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提示现象与本质间的差别。它要求对公认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和批评态度,富于挑战性地对待传统和习惯的思维模式。正如李四光所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这段话中“求异思维”可以理解为:

A.是富有怀疑和批评态度的思维模式

B.是对已知的矛盾进行提示

C.是李四光所用过的思维方式

D.是一种传统习惯思维方式

【答案】 A

【解析】这题属于词句理解题。通过阅读文段可知,“所谓求异思维……”下面的语义就是在解释求异思维的概念。阅读文章可以知道A选项表述正确,是原文的同义替换。B选项表述错误,文章说的很明确提示的是“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而不是“已知的矛盾”。C选项针对李四光表述,在文段中只是引用了李四光的话作为支撑作者观点的材料,并不是文段的重点。D选项的表述与文意正好相反。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例5】我国家庭的小型化特点造成了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所以必须有社会化的服务为养老提供支持。为此,政府将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从事居家养老方面的服务,同时也应积极推进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养老服务的热线、养老服务的求助系统和救援系统的工作。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这段文字中“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指的是:

A.多方参与的社会化居家养老系统

B.政府提供服务的公益性养老系统

C.个人自办的居家养老场所

D.基于网络的开放性资源共享的养老院

【答案】 A

【解析】这题属于词句理解题。“也就是说”引导的句子应与前一句意思一致,由此可知“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是指前一句话的内容。前一句话是由“同时”引导的并列关系,因此要概括全面,总结可知本题答案为A选项。

“也就是说”前面是句号,因此它所指代的也应是前面的一整句话,B、C、D三项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片面,故排除B、C、D。正确答案为A。


【例6】今年2月份,科尔尼公司对全球134家大公司进行调查时,85%的公司表示今年将保持或增长外国直接投资。在这次调查中,95%的公司决策人表示对目前世界经济的担心甚于去年,但他们当中2/3的人表示,外国直接投资将保持去年的水平。

文段中的“他们”指代的是:

A.科尔尼公司的工作人员

B.调查中85%的公司人员

C.调查中95%的公司决策人

D.134家大公司中的决策人

【答案】C

【解析】这题属于词句理解题。“他们”指代的是一个群体,我们就近向前找,就是 C 项。所以答案为C。


【例7】在旅游者途经和逗留的地方构成接待群体的居民,有权得到旅游者对他们的习俗、宗教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因为这些都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他们有权自由地使用自己的旅游资源,同时通过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使他们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得到尊重,为了对这样的理解和尊重提供便利,旅游者应该尊重接待群体的习俗、传统和宗教的做法,当地的禁忌、名胜和圣地,在旅游者途经和停留的地方构成接待群体的居民,应使旅游者受到好客、礼貌和尊重的接待,这是为和谐的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这段文字中,划线部分的“他们”指代的是:

A.旅游地居民

B.旅游者

C.旅游资源

D.人类遗产

【答案】 A

【解析】这题属于词句理解题。第二句中三个“他们”与第一句中的“他们”为同指,即所指相同。而由文段第一句可知,“他们”是指“在旅游者途径和逗留的地方构成接待群体的居民”,即旅游地居民。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他们”是人称代词,不可能指物,故C、D容易排除。“他们”是“旅游者”尊重的对象,故“旅游者”不可能是“他们”,故排除B。故正确答案为A。


【例8】人们穿行于城市中,不仅是空间的行走,也是时间的穿越。时序的完整就是一座城市的文脉和谱牒,“它”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和气质所系。资金和技术可以使城市迅速变得高大,却无法使城市变得悠久。一件用许多金银珠宝堆砌而成的现代工艺品,其价值也许根本无法与一件朴素甚至有些残损的宋代瓷瓶相比,它们之间价值的体现仅仅在于时间。

这段话中的“它”是指:

A.空间

B.时间

C.城市的文脉和谱牒

D.时序的完整

【答案】 D

【解析】这题属于词句理解题。根据“主语话题一致原则”可判断出,指示代词“它”的意思从前句找寻,即“时序的完整就是一座城市的文脉和谱牒”,由此句可知,“它”指代的是时序的完整,即选项D为本题的正确答案。选项C有一定的迷惑性,把选项C代入原文验证:时序的完整就是一座城市的文脉和谱牒,城市的文脉和谱牒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和气质所系,会发现句子比较啰嗦、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故排除C。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例9】在中国改革总体上是自下而上推进的,民间的一些活跃因素,也需要得到自上而下力量的激发和认可。民间力量以对立的方式影响基层政府的行为,这是中国稳定状态下的全新现象。它反映了公民意识和力量的崛起,“民”和“官”的关系有了深刻的变化。

上述文字中的“这”是指:

A.自上而下推进的改革

B.民间力量影响基层政府的行为

C.公民意识和力量的崛起

D.“官”“民”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答案】 B

【解析】这题属于词句理解题。“这”指代的内容应该就近向前找。也就是 B 项对应的内容。


【例10】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无所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阿尔西巴底斯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仔细考察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

“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此”是指:

A.美貌

B.美貌的人

C.其他才能

D.内在的美

【答案】 A

【解析】这题属于词句理解题。定位原文,根据就近原则,找到本句话前后的内容分别是“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以及“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无所作为”,可见“此”在这里指的是“容颜俊秀”,也就是A项,美貌,因此答案为A项。


思君优课|公务员百日上岸计划 第5天——言语理解与表达理论讲解(词句理解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