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科普:美国陆军第75游骑兵团

美国陆军第75游骑兵团(英语:75th Ranger Regiment),又称游骑兵(Ranger),美国陆军的正式编制单位,受美国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USASOC)统筹。总部位于乔治亚州本宁堡(Fort Benning,GA),其下有三个营。在此编制单位内的成员,无论军官还是士兵,皆需要先通过游骑兵学校的训练,得到游骑兵臂章,方能加入此部队。是现代的唯一一支全由美国陆军游骑兵组成的编制部队。 由于有不少游骑兵在服役一段时间后投考并加入陆军特种部队或三角洲部队,加上作为特种作战部队的支援角色与各单位的特战干员共同作战的机会甚多,有利于累积在特种作战等领域上的经验,故第75游骑兵团也被认为是“特种部队的入门部队”。


存在时期 1974年—
国家或地区 美国
部门 美国陆军
种类 轻装步兵、特种作战部队
规模 3个营
直属 美国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
驻军/总部 佐治亚州本宁堡兵营
别称 空降游骑兵,陆军游骑兵
格言 Rangers lead the way (游骑兵做开路先锋),Sua Sponte ("Of their own accord";自发献身)
参与战役 鹰爪行动,暴怒行动,正义事业行动,沙漠盾牌行动,沙漠风暴行动,重铸希望行动,摩加迪沙之战,持久自由行动,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内战,巴里沙突袭
指挥官
现任指挥官 Todd S. Brown上校
著名指挥官 法兰克·麦瑞尔准将
编制
目前美国唯一的一支游骑兵部队为陆军第75团(75th Regiment) 第75游骑兵团下辖三个营。第一营1974年1月建立于本宁堡,现驻扎于乔治亚州的亨特陆军机场;第二营1974年10月建立于并现驻扎于华盛顿州路易斯堡;第三营1984年建立,现与团部驻扎于本宁堡。
每营均包括3个步枪连及1个营部连,每个步枪连包括一个连部排、三个步枪排和一个重武器排。美国陆军第75团标志为黑色背景的戴贝雷帽的骷髅头。
另外第75游骑兵团还有一个于2007年成立的特别部队营(Special Troops Battalion),其团直属侦察连目前隶属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并被分类为美国特种作战部队最高的第1层级(Tier 1)特别任务单位,与同属陆军的三角洲部队和情报支援活动,以及海军特种作战开发群和空军第24特种战术中队同等级。
沿革与历史
游骑兵属于轻型步兵,有着悠久的历史。200多年前,为应付印第安人的突袭,英国殖民者就在美洲大陆上组织了小型侦察骑兵队,他们被视作游骑兵的前身。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期间,游骑兵部队常与正规军协同作战,或深入敌后展开游击战,取得傲人的战绩。
不过,美军过去没有游骑兵部队的正式编制,这些游骑兵部队大多不是常设单位,在战争结束后都被解散了。
滇西缅北战役
目前第75游骑兵团的前身:是二战时在缅甸作战的一支美军5307部队。1943年,盟国决定在中缅印战区组建一支地面部队,作为在缅甸作战的中国驻印军的先头部队。
根据这一代号为“圆桌武士”的计划,美国组建了一支有2900人的特种部队——第5307混合支队。这支部队由法兰克·麦瑞尔准将指挥,因而又被称作“麦瑞尔突击队”(简称麦支队)。臂章中同样有青天白日圆徽。
麦支队在印度接受了2个月的游击战和丛林战训练后,于1943年3月进入缅北战区,任务是潜入日本军后方,切断敌军的供应及交通线。由于要与中华民国驻印军在中缅印战区联合作战,因此麦支队的队徽上加上了当时国民革命军的青天白日军徽。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麦支队参与了大小三十几次战役,遇到过不少险情,但大都在中国驻印军的支援下化险为夷。 1944年2月下旬,中国驻印军新一军进攻瓦鲁班,与日军正面作战。麦支队则渗入日军后方进行破坏,不料在瓦鲁班附近遭遇日军两个中队袭击,由于双方实力悬殊,美军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在这紧急时刻,新一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立即派兵救援,重创日军第18师团,将麦支队解救了出来。1944年5月,麦支队与中华民国驻印军共同进攻密支那。不料在作战中,麦支队遭日军优势兵力突袭,陷入险境,又是孙立人将军及时支援,美军才突围成功。
麦支队最艰苦的战斗也是最后一场战斗即是密支那战役,此战让美军对孙立人将军感激不已,直到今天,麦支队协会在每年的年会上都要展示孙立人将军的照片。
历史
二战的游骑兵部队
1942年6月8日,第1游骑兵营正式组建。1942年,50名美军游骑兵陪同英国突击队参加了迪耶普突击战。
1944年,第2及第5游骑兵营培训完随即参加诺曼底登陆战。第2营负责进攻奥克角,摧毁射程远达犹他、奥马哈滩头的重炮阵地。而第5营曾陪同第1步兵师及第29步兵师于奥马哈海滩登陆。
现代游骑兵
由于对于训练有素的快速应变部队有一定需求,时任陆军参谋长克雷顿·艾布兰计划组建一支营级的游骑兵部队。为此,第1游骑兵营于1974年1月31日正式组建。 第2游骑兵营则于同年的10月1日正式组建。1984年10月3日,团部及第3游骑兵营正式组建。
自鹰爪行动失败后,美军创立了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USSOCOM),以统一所有特种作战部队的指挥链,第75游骑兵团也被SOCOM收编,自此可作为SOCOM的一支快速应变部队运作。
在1983年10月1日和2日,第75游骑兵团参与了紧急狂暴行动,队员们以危险的低空伞跳的方式突击抢占萨利内斯国际机场,以让美军运输机得以卸下增援的第82空降师及物资,并解救被困当地的美国公民。其后该部队亦参加了入侵巴拿马的作战。
1993年,联合国介入索马里事务,很快地这一决定开始演变成一场军事行动,也就是美方代号“哥特蛇行动”。1993年8月3日,第75游骑兵团第3营被部署至当地。其后,第3营及三角洲特种部队企图在摩加迪休逮捕两名艾迪德高阶幕僚,最终演变成极为激烈的巷战,即摩加迪休之战。虽然成功逮捕目标,但百余名士兵在深陷敌阵中无法脱离,同时面对着数千名民兵的围攻。直至第二天,第75游骑兵团在友军救援下才成功突围。最后,联合国部队于1994年3月6日撤出索马里。
踏入21世纪,第75游骑兵团也随同美军其他部队参与了反恐战争、2001年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及叙利亚内战,并在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及作为美军特种作战部队的支援力量。
部队组成
团总部及总部连
团直属军事情报营
总部连
军事情报连
网络电磁活动连
团直属特别部队营
总部连
团直属侦察连(自2005年受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
通讯连
军事情报连
选拔及训练连
第1游骑兵营
总部连
A连(步枪)
B连(步枪)
C连(步枪)
D连(步枪)
E连(支援)
第2游骑兵营
总部连
A连(步枪)
B连(步枪)
C连(步枪)
D连(步枪)
E连(支援)
第3游骑兵营
总部连
A连(步枪)
B连(步枪)
C连(步枪)
D连(步枪)
E连(支援)
已知装备
个人武器
手枪
美国M1911A1(已退役)
意大利M9(逐步淘汰中)
奥地利格洛克17(包括第4及第5代型号)
奥地利格洛克19(包括第4及第5代型号)
奥地利格洛克22
美国M17
冲锋枪
德国HK MP5(已退役)
德国HK MP7A1
突击步枪/战斗步枪
美国M16A1/A2(已退役)
美国M4A1(现时主力步枪之一,配备SOPMOD Block II或URG-I套件)
美国CQBR(现时主力步枪之一,命名为“Mk 18”,配备SOPMOD Block II或URG-I套件)
比利时FN SCAR H(命名为“Mk 17”,部分配备5.56mm口径转换套件)
美国SIG MCX Rattler
狙击步枪
美国M24 SWS(已退役)
美国Mk 11 Mod 0(已退役)
美国Mk 12(已退役)
美国Mk 14 EBR(已退役)
美国M2010 ESR
美国M110 SASS
美国Mk 22 Mod 0
美国M107
轻机枪/通用机枪
美国M60(已退役)
美国Mk 46
美国M240B
美国Mk 48
霰弹枪
美国M870 -
意大利 M1014
榴弹发射器
美国M203(下挂在M16/M4上,已退役)
比利时FN EGLM(命名为“Mk 13”,可下挂在FN SCAR H上)
德国M320(可下挂在M4A1上或单独使用)
反装甲武器
美国M72 LAW(用完即弃)
瑞典AT4(命名为“M136”,用完即弃)
瑞典卡尔·古斯塔夫M3 -
美国FGM-148标枪导弹 (“发射后不管”,用完即弃)
个人装备
作战服
美国林地迷彩(已退役)
沙漠迷彩制服(已退役)
陆军作战服(UCP样式;已退役)
陆军作战服(OCP样式)
Crye Precision G3作战服(多地形迷彩样式)
战术头盔
PASGT(已退役)
MICH-2000(已退役)
Ops-Core FAST Maritime
Ops-Core FTHS
携板背心
游骑兵护甲(已退役)
Eagle MBAV(已退役)
Crye Precision AVS
Crye Precision JPC
抗噪耳机
3M Peltor Comtac III
Ops-Core AMP
夜视仪
AN/PVS-31
战斗刀
各种手榴弹
M18A1阔刀地雷
结束了,福利

点个赞再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