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伯奢死得冤吗?
《三国演义》中,曹操逃离洛阳,途径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所擒,上演了民间津津乐道的《捉放曹》故事。曹操用自己的鸿鹄之志感动了陈宫,与陈宫达成合作,立志共同创业。可惜曹操路过成皋,误杀吕伯奢一家,不但不认错,还口出狂言,导致陈宫粉转黑,离曹操而去,用自己一生的精力与曹操作对,直到事败被杀。
这段故事与史书记载存在较大出入,甚至连史书本身都记载了好几个版本。首先,无论是对照现实地理位置还是史书记载,曹操都应该是先在成皋杀人,后在中牟县被擒。《三国演义》的作者把两件事位置颠倒,为的是把陈宫树立成一个正人君子形象,与杀人不眨眼的奸雄曹操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一来,陈宫的反曹行为就具备了正义性,而曹操的反派形象也能得到反面衬托,更加鲜活,单就艺术手法而言,这一文学创作非常成功。然而对照史书就会发现,历史上陈宫就是因背叛曹操而成名,只是因为曹操在后世的名声不佳,陈宫才逐渐被文人塑造成正人君子。
那么,史书记载的成皋杀人事件是怎样的呢?
《魏书》记载:曹操到成皋投奔故人吕伯奢的时候,身边是有很多人跟随的,并非独自一人,当时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宾客一起打劫曹操,要抢他的马匹和钱财,被曹操杀死多人。
《世语》记载:曹操路过吕伯奢家。吕伯奢出去了,五个儿子都在家,待客礼仪很周到。曹操因为自己违抗了董卓的命令,怀疑吕伯奢儿子要害自己,持剑杀了吕伯奢家八口人,然后逃走。
孙盛的《杂记》记载:曹操在吕伯奢家听到了食物器皿的响动,以为有人要用兵刃杀自己,于是夜里杀了吕伯奢家人。然后悲伤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同一件事,记录了三个版本,其中的不同点非常明显,那就是《魏书》在维护曹操,说吕伯奢家人确实对曹操图谋不轨,而后两者则明确说明是误杀。相同点是,曹操确实杀人了,而且是大开杀戒,只是没有杀吕伯奢。《三国演义》为了树立曹操的反派形象,故意把这件事改严重了,把史书中的食器声改成了吕伯奢家为了杀猪而发出的磨刀声,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连吕伯奢也杀了,还口出狂言,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大反派形象从此确立,曹操在书中再也不是好人。
那么抛开历史记载,单说《三国演义》,吕伯奢热心待客,却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的确令人不平。所以民间艺人以《三国志平话》为蓝本,编出了一段戏谑的故事:汉献帝前世是汉高祖刘邦,曹操前世是被刘邦冤杀的韩信,所以今生投胎为汉朝掌权人连报复皇帝,而吕伯奢前世是韩信的家人谢公著,由于出面告韩信谋反,导致韩信全家被杀,这就是卖主求荣,被判投胎为吕伯奢,被曹操灭门。这当然是笑谈。根据《史记》记载,韩信确实暗通陈豨企图造反,告发韩信的并非受韩信恩惠的家人,而是韩信家一个门客的弟弟,当时韩信正准备处死这个门客,才被其亲人告发,也算罪有应得。
那么,抛开笑谈,单说《三国演义》这段故事本身,好心没好报的吕伯奢本身有没有做错什么呢?当然有。中国老话讲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天助自助者。因为自己问心无愧就不防范别人的人,多半没有好下场。无心的菜可以吃,无心的人很难活。逃犯本来就是惊弓之鸟,能有吃有住就感恩戴德了。吕伯奢却偏偏要外出买酒且许久不归,还让家人悄悄杀猪制造惊喜,真的太像稳军计了。造成的实际效果根本不是惊喜,而是惊吓。不要说曹操这种多疑的人,就算是一个犯案在逃的普通人,多半也会采用先下手为强和灭其满门的方式来自保。设身处地为曹操着想,他的行为其实情有可原。不能原谅的是他杀完人的态度,宁可自己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许天下人对不起自己,就冲这态度,死多少次都不冤。如果不是陈宫一念之仁,曹操的一生也会就此终结。《三国演义》作者之所以要把曹操写成这种人,就是要告诫世人:切忌模仿,切忌用伤害别人的方式来凸显自己的个性,中国人摒弃的不是个性,而是损害他人利益的非主流。
那么,主流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呢?至少应该翻身下马,给吕伯奢磕几个头,痛哭着说:“伯父,我出于无知,误杀了您的家人,又为了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得已杀了您。您泉下有知,原谅侄儿,日后侄儿大业有成,必然年年祭祀,追封您王爵,善待您的所有在世亲族。”如果他这样说,至少陈宫能够理解他的难处,不会离开他。如果有他日后真的能追封吕伯奢一家为王爵,善待他活着的亲属,那就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自然天下归心。可惜,曹操的格局实在不够,他的表现太非主流了,所以陈宫才会离他而去。
然而,根据历史记载,曹操并没有与陈宫一路,《三国志》记载,曹操在中牟县是被一个不知名的亭长擒住的,而后被熟人放走。《世语》更是进一步明确,是一个认识曹操的功曹劝掾吏放走曹操的。曹操从始至终都没见过中牟县令,就算县令真是陈宫,也没机会跟他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