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身边变化,见绿色发展
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本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了绿色发展的相关理念,决定借此机会,开展以“树立环保理念,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个人寒假社会实践项目,由我个人,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在2022年1月28日至2022年2月16日开展相关实践。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一、基本情况
(一)整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把“美丽中国”第一次写入“十三五”规划,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空前的高度。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可见,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相应的理念与战略,也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而在这些成果中,有一部分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浙江:五水共治
浙江,作为我国著名的水乡之一,它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水”。而浙江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生态发展,早在2013年的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就已经提出了“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完美契合了现在的“绿色发展”理念。而我的家乡——兰溪,恰好处于三江交汇之地,“五水共治”带来了许多切实可见的变化。
(1)治理养猪场
兰溪是生猪养殖大市,2012年底存栏生猪40多万头,有养殖户4655户。而那时监管不到位,卫生意识不足,养猪场环境脏乱差,臭气熏天,这也导致了兰江水质不佳。从2013年开始,兰溪启动生猪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坚持有保有压,实行萎缩化管理,关停禁养区内的养猪场,整治限养区内的养猪场,配套提升宜养区内的养猪场。经过两年专项整治,兰溪市共关停拆除养殖场(户)3100多家,全市生猪养殖场已压缩至1555家。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养猪场按照“两分离三配套”要求进行提升,严格实行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建足干粪池、沼气池和配套池,落实沼液消纳土地,构建沼液异地利用体系,努力做到养猪场排泄物的零排放和资源化利用。2014年,全市已有681家养猪场基本完成整治任务。
(2)扩建污水处理厂
2015年11月,兰溪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兰溪市建设局克服重重困难,经过近一年的施工作业,该工程于2016年10月完工。11月8日,兰溪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正式通水运行,提前实现年底前通水调试的工作目标。至此,兰溪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日处理能力将达到10万吨,出水执行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将从根本上解决兰溪现有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转的现状,对防治水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工程完工之后,加上2015年完成的6个镇级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兰溪市域内的污水处理厂已经全部达到一级A的排放标准。

养猪场的治理加上污水厂的扩建升级,现在兰江水质明显改善,成为了兰溪人民的第二生活水源。
(3)防洪排涝
三江交汇,有利有弊,在带来便利的水运的同时,也带来了洪水。几乎每年夏季,连续大雨之后,兰溪人民的江景房,总有那么几天,会升级为“海景房”。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农田、店铺、道路被淹,交通受阻,电力设施受到极大威胁,洪水给兰溪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威胁到了我们的生命安全。图中行道树的中间原本都是道路,在洪水来临时,街上的水的深度甚至足够让小船自由通行。

为减少洪水带来的损失,兰溪政府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首先江边安装了两组防洪闸门,在洪水来临时关闭,防止洪水蔓延到城市主要道路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洪水带来的损失。

当然,洪水不是几扇闸门就能解决的,为了进一步降低洪水的威胁,兰溪开展了“兰溪市钱塘江堤加固工程”。该工程为省重点工程,也是省“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加固堤防、护岸47.26公里,以及新、建改建排涝泵站10座。一期工程完成了23.27公里堤防加固和5座排涝泵站建设,于2019年10月通过完工验收;二期工程计划加固堤防23.99公里,建设5座排涝泵站,8个标段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开工建设,预计在钱塘江堤防加固工程(二期)的新周片金兰交界至马达溪出口段、上华片横山村段全线完工后,上华片、新周片、陈家片和部分张坑片将形成大上华片,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防洪排涝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这将为大上华片内的金兰创新城开发建设提供防洪安全的基础保障。
2021年11月,经过会议讨论和工程检查,兰溪市钱塘江堤防加固工程(二期)施工4标堤防、马达溪闸站及管理房房建及附属设施3个单位工程通过验收。

(三)城市之肾——人工湿地
城市发展有时会伴随着水体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而有城市之肾之称的人工湿地,不失为一个优秀的解决方案。人工湿地在人为的合理规划下,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种群结构较为简单,但有着很强的污水处理能力和污染冲击负荷能力,不易被破坏。人工湿地还有着调蓄水源,缓解热岛效应,改善局部气候,丰富城市生态景观等作用。

这些年,兰溪市在逐步发展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中也建造了数个大大小小的湿地公园,其中比较出名的,要数扬子江“美丽河湖”湿地公园了。扬子江位于兰溪“金兰创新城”上华街道境内,南起马达溪北岸,北至衢江,为上华片区主要排涝河道,河流全长10.2km,其中主流长度5.0km,其余支流长5.2km。在治理之前,扬子江存在河道淤积、水体污染、流水不畅等诸多问题。近年来,在兰溪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治水办、建设局、水务局、上华街道等部门、街道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对片区内现状水系、雨水收集系统进行设计、梳理,同时利用扬子江自然景观,结合城市绿道、慢行系统等功能设计,已建成了生态环保、观赏游玩、休闲运动的城市综合性滨水海绵公园式美丽河湖。扬子江绿道沿途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步一风景,一地一风情,每个散步、骑行的人都会被沿途的魅力所俘获。橘红色的空中廊桥蜿蜓推进、滨水平台及栈道通向公园深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处理的互相搭配,共同构造出海绵城市体的共生性。曾经的“龙须沟”蜕变成草木扶疏、游人如织的网红地。

(四)浙江安吉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上世纪80年代,依靠优质的石灰岩矿产资源,余村成为安吉“首富”村,但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代价。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考察,在这里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论断,阐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余村成为了中国生态建设的先行者,走出“绿色中国”的发展之路,让原本饱受环境问题困扰的余村变为如今的国家级4A景区。如今的余村,大力发展旅游业,还开起了不少农家乐,虽然不再发展矿业,但经济发展丝毫没有停滞。这也体现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两者并非对立,注重生态环境不仅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还能为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二、实践心得
如今的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哪怕疫情也未能阻挡我们发展的脚步。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绝不能忽略生态文明的建设。经济与环境两者并不是对立关系,以环境为代价得到的发展都只能是暂时的,只有把环境放在关键地位,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从身边的一些变化,我们不难发现,绿色协调发展战略正在有序进行、逐步落实,我们应该相信党和各政府部门的决心,同时积极了解相关政策,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为绿色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