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明的韧性

2019-06-10 22:32 作者:崇义知行文化馆  | 我要投稿

  埃及的文字已经在时光的侵蚀中失去了意义,巴比伦的精神随着时间的磨灭已经没有人继承。在四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文字不灭,精神不改。几次覆灭又几次兴起,这个文明并非一帆风顺,可火种却一直保留。外族入侵,文明入侵毁灭了多少文明,但中华文明却保留着它独有的韧性,接纳吸收着外来的种族与文明,中华文明因此得到蓬勃发展 。


  一种东西,能够长久不灭,必有其所一直存在一直发展的内在核心。而中华文明的一个内在核心就是儒家。每一个朝代想要长久发展都将儒家作为国学,为何?儒家的内在核心是什么?是民贵君轻,是以人为本。这是儒家的人文关怀,也是中华精神的核心。以人为本,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内外两族,是平等,是无私,是大爱。


  民贵君轻是中国统治者的立身之本。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刘邦入秦,不毁屋舍,不辱宗室,不欺民众,民心归附。项羽入秦,烧阿房宫,杀子婴,屠戮百姓,天下所恨。民心所向,天下归心;残忍暴虐,天下所叛。唯有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统治者才能将天下治理好。刘邦也许未曾读孟子,但所思所为皆为儒家圣人之道。


  如今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有脱离这个精神内核吗?没有,中国政府建立在广大民众的基础之上,而并非贵族政治。中国政府的立身之本叫做为人民服务!背道而驰,则生灵涂炭,国家不存;不改初心,则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中华文明依以人为本为核心,只要有一人为广大民众谋取利益,谋得安康,那么中华文明就不会断绝。


  同时,中华文明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专利,只属于中国人民,它是属于天下所有百姓。中华文明植根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而发展于人民对幸福安康的美好祈愿之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明太祖曾经说过:“元运既终,天命归我中华。凡其遗民,皆吾赤子。”不分种族,不分敌我,入我疆域,皆我臣民。这是中华气魄,不管每个中国民族有多么差异的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中华文明以广博的胸襟接纳着外来的种族。以有益人民则接纳,无益人民则抛弃的态度接纳不同文明的冲击。于是可以看到中华文明蓬勃发展,多面开花。不断吸纳其他文明,绽放出属于中华文明的生命之花。


  中华文明的韧性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之中。这种精神,延续到如今,便是中国政府的立身之本,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内核是只要有一个人民,这种精神就会传承下去,不会消亡。


文明的韧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