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我们不想和你说再见
7月21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IUCN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报告》,宣布我国特有的淡水鱼,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灭绝。
长江白鲟所属的匙吻鲟科鱼类最早出现于中生代白垩纪(距今一亿多年前)。现今存活的匙吻鲟科鱼类仅有两属的两种,分别分布于亚洲的长江(长江白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美国匙吻鲟)。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质上由于第四纪冰期产生的环境剧烈变化,使原来比较广泛分布的匙吻鲟科鱼类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只有长江白鲟和美国匙吻鲟两个种在上述两条尚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河流中遗存下来。
白鲟为凶猛肉食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白鲟同时还是一种大型的鱼类。据著名动物学家秉志教授的记载,渔民在长江南京段曾捕获一尾7米长重一吨的个体,四川渔民也有“千斤腊子(蜡子指中华鲟)万斤象(象指白鲟)”的说法。
野生白鲟曾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及人类滥捕等原因,白鲟种群及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逐年减少,个体越来越小。2019年12月23日,长江白鲟(白鲟属仅1种)被正式宣布灭绝。
2022年7月21日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发布全球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
白鲟这一劫后余生的孑遗动物,在科学研究上显得极为珍贵,加之现存的种群数量极少。为此,中国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其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属于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虽然科研人员正着手进行白鲟的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没能大量人工养殖白鲟之前,还须严格禁止捕杀亲、幼鱼,大力提倡幼鲟还江,以保护和拯救此珍稀濒危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极危(CR)。
2019年——灭绝(EX)。
列入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2003年,在宜宾被误捕到的白鲟,它体型庞大,长达3米,重160公斤。3年过去了,白鲟再也没有出现在人类的视野里。由于环境变化,已没有白鲟生存的自然条件。
1、渔民发现并抢救白鲟。
2002年12月12日,一渔民在长江南京段潜洲附近发现一条白鲟,专家将这条白鲟打捞出水进行抢救。这条白鲟呈灰白色,长3.3米、重约130公斤。白鲟出水后,水产专家割开渔网,开始替白鲟清理和缝合伤口。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鲟类研究权专家危起伟教授说:白鲟十分珍贵,有“水中大熊猫”之称。这次发现的白鲟是中国50多年以来长江下游发现的最大的一条。
2、受伤白鲟回家了。
2003年1月27日下午,经过专家3天3夜精心救治的“水中大熊猫”——野生白鲟在四川宜宾重回长江水中。这只白鲟是1月24日上午,南溪县一渔民在南溪县福溪口长江江段误捕的,为雌鲟,长约4米,体重150多公斤,年龄约30岁,肚中有待产的大量鱼卵。其头部和尾部有明显的伤痕,浑身雪白的皮肤上有一些红色斑块,像是皮下淤血。白鲟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属著名的珍稀鱼类,被称为“水中大熊猫”,为我国所独有。白鲟几乎绝迹。据悉,白鲟重回长江之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在其身上安装了电子追踪仪,此后,专家们将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这只白鲟的动向。
我国于1994年3月18日发行了《鲟》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白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鲟(又名长江鲟)、中华鲟(又名王鲔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鳇。它们分别属于鱼纲硬鳞总目的白鲟科和鲟科,均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为长江、黑龙江、珠江等流域经济价值极高的特产鱼,肉及鱼子酱在国际市场享有盛名,素有黑色黄金之称。因鲟、鳇鱼性成熟周期长,鲟鱼需9~10年,鳇鱼需11~18年,再生速度不抵捕捞速度,面临灭绝的危险。进入八十年代中国逐渐建立了一些保护和研究机构。
白鲟,我们不想和你说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