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的理解如何影响你的心境?



滑手机时,看到一些居家设计,或是网友们分享自己的房间布置的照片总会被吸引住,想看看他们是如何将一个小小的空间,运用各种小巧思,打造成专属于自己的小窝。
比如关上房间的灯时,天花板会映出类似于星空的小夜灯,或是在床头边放上一株干燥花,或是放上一些自己喜欢的玩偶抱枕,或是将寝具换成酒店使用的棉被与枕头,点上精油营造特别的氛围,宛如置身在国外的度假村里,又或是将只有一个空间的租屋做区分,有工作阅读区、休闲游戏区,每个空间都有专属于它的用途,在家里无聊时也能够找乐子自得其乐。瞧瞧这些网友对自己多么的上心,不只喜欢跟自己独处,也很懂得怎么跟自己相处。
看得我不自觉也会想像如果自己生活在里面会是甚么模样?
这些小窝布置都有同一个特点,倒不是多整洁或有多干净,而是舒服,一个让自己觉得舒服的空间。
每每看到网友们的分享,总会很想上去躺一躺、滚一滚、待一待。
有些太整洁太干净的家,反而会造成一种疏离感,像是没有人生活的痕迹,是少了些许人味的。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刚毕业那时总是精力旺盛,迫不及待想往外跑,去看看这个世界,越远越好,那时候没甚么安不安全、危不危险的担忧,只是像只精力充沛,关在家里太久,好不容易可以挣脱项圈,放飞自我的哈士奇,一逮到机会就拼命地向前跑,管它前面是什么,跑起来就对了!
只想往外跑的心也对应到了生活上,一直想着下个计划是甚么?下个目的地在哪?人也在不同的地方来来去去,住的地方也跟着一处换一处,关注的总是外在,没有把心思放在自己、我、这个人身上,想想当你对一个人上心的时候,你会想为他做很多事,这些事都是专属于他,为他量身打造的。

家是为自己打造的
我思索着为什么我一直没有想去布置自己的住所?原来我一直把租屋当作是暂时住的地方,随时都要移动,只是一个落脚处,想着等我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时,再去布置它,所以搬来搬去,始终没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家的感觉。
家总是乘载极大的意义,觉得要付出一切才能拥有,所以我们总会赋予它极高的标准,成为了理想的家,它应该是怎么样,该有什么样子?要三房两厅、浴室要干湿分离,再到要让人有归属感、安全感…等,从具体的格局到心理层面的要求都有好多的标准。人类一厢情愿赋予了这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好多的情感寄托。
但没有买房就等于没有自己的家吗?
我开始对空间有了不同的想法,过去把家当成理想,既然是理想表示那是未来的事情,但其实家它也可以是当下的、短暂的。为什么我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未来的期许和想象之中,而不是当下实实在在的生活呢?
我把关注力从未来拉回现在,对家我们总是要求比较高,对于空间它的意义是空白的,而当这个空间是为自己打造时,这个空间就有了意义,我会觉得这空间就是专属于我,是我的家,这时关注力不只拉回现在,更放在了自己身上,为自己上心了。

开始期待回家与自己独处
我开始着手,在若大的墙壁上挂上我喜欢的营火挂布,图案是三五好友晚上在露营车旁围着营火聊天,在桌上与书柜上摆放喜欢的模型或是摆件,买张舒服的躺椅及抱枕当想要发懒或是躺平时有个舒适的地方能够接住自己,披上大大的毛毯把自己完全覆盖,再泡杯热可可,特别慵懒。

我喜欢沉浸在舒服的味道当中,买沐浴精、洗发精时不再只是随手拿一瓶便宜的,而是仔细挑选自己喜欢的香味,再买个扩香瓶让回到家的自己能够时刻沉浸在自己营造的幸福感里头,为自己而不是为了理想中的未来多花一点钱。
每天会期待着回家与自己待在一起享受放松的时刻,而不是回家就开始准备下个计划向外跑,然后低头看着网友们分享的照片赞叹着哇~这个家布置得好美、好别致呀!想着等我以后买了房,我要怎么样怎么样…此刻的我想的都会是如何让自己心情愉快,已没有多余的心思再去想着那无法预期的未来。
毕竟我心安处,便是吾乡。

Shirley
认证哲学咨询师、哲思教练、儿童哲学老师
师从法国应用哲学大师奥斯卡·柏尼菲
致力于在中国推广哲学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