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黛玉之死”的前后,都会有哪些 内容,规划与主题?

2022-12-31 17:04 作者:称孤道寡单身狗  | 我要投稿


各位,这次真的是好久不见了

本期,咱们聊《红楼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黛玉之死”的前后,大概都会有哪些设计、内容主题

首先呢,我还是要强调一个基础,就是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跟上一期的“停机德”的确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但这并非像很多朋友所认为的那样,是因为钗黛二人有主角配角之别,或是好坏善恶之分这些肤浅的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两个人物主题定位上的区别

男性角色整体所揭示的家亡原因《风月宝鉴》的背面,并且“停机德”所辅助展现的只是这些家亡原因当中,最有可能让人引以为戒的那道“致命伤”(纨绔子弟不务正业),而非全部

所以“劝学贾宝玉”的内容在前80回中只是点到即止,等到80回后贾家亡了,才会大书特书

而女性角色整体所展现的家亡之惨则是《红楼梦》的正面,并且,伏笔黛玉之死的《离魂》是与《豪宴》、《乞巧》以及《仙缘》并列在一起的,第27回的《葬花吟》也明确提示过,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

所以,黛玉的死亡必然是正面这一系列女性悲剧结局最浓墨重彩的那一笔“毁灭”

定位的根本不同,才造成了宏观规划乃至细节设计上的巨大差异

但是,钗黛二人对主题的表达却又始终是相辅相成

没有黛玉和其他女性血淋淋的命运悲剧,宝钗的规劝即便说出来,也只会被大家当作照本宣科的泛泛空谈,很快就会抛之脑后,而没有宝钗以及贾政袭人那些点明病根的规劝,恐怕很多人根本就不会对黛玉以及所有女性命运悲剧的原因,打破砂锅问到底

大家更多的是会拿她们身上那些所谓的有趣内容来消愁破闷,比如誊抄和背诵她们的诗词,或是去玩一些幼稚的梗,比如到处刷那句“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

又或者,很多人会把原因归咎于肤浅的内容上,比如过分夸大天灾和赵姨娘这个角色个体的剧情作用,而没有把贾珍贾琏贾宝玉贾雨村贾环薛蟠这些纨绔子弟以及下人群体分别视为一个整体

 

总而言之,不将钗黛二人以及背后的设计与表达整体思考的话

红楼诸芳的悲剧就起不到“引以为鉴”的效果了

 

坦率地讲,我知道这段话其实并不适合放在视频的开头,一方面不够通俗而且枯燥无趣,另一方面,很多朋友的认知还处于“因空见色,由色生情”的阶段,主观认知根深蒂固,对于一个直男癌的所谓理性思维会有天然的厌恶和排斥

但我最后还是决定这样做,因为我最近想明白了一件事:

我没有那个义务,也没有那个能力,不可能启发所有人

所以,谁能不骄不躁地把这些从创作层面所做的总结听进去,谁就能明白,包括钗黛二人用同一首诗,42回开篇的那句:“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在内的,大大小小所有设计背后的那个贯彻始终的统一逻辑

从而对《红楼梦》能有更高一层的理解和思考

领略到曹公为钗黛二人,乃至为整部书精心规划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具有多么不可思议的美感

至于没有耐心和兴趣的朋友,你们爱咋咋地,好吧

 

好,装腔作势的话就说这么多,接下来咱们梳理具体的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

 

像黛玉宝钗凤姐贾宝玉这种戏份较重的角色,我们在进行梳理时,第一个关键性的难题就是:

如何筛选出“价值较多”的那些章回部分?

众所周知,她们所涉及的情节都是非常多且非常碎的,在不同章回位置中登场的设计目的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同情节能提供的信息量信息的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典型的案例还是莫过于第五回的那些判词和歌词了

无数的朋友因为这一段是总结性的内容,就过分高估了这一章回所包含的信息量,死盯着“咏絮才”,“林中挂”,“水中月”“镜中花”这些字眼去开脑洞,以为仅凭这一斑便可知全豹

可结果呢?无论是凭借“林中挂”猜测黛玉会上吊而死,还是凭借“水中月”猜测她会投水而死,这些脑洞都并不符合黛玉这个人物的行为逻辑

更有甚者,凭借什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就武断地认为黛玉当下,或是将来会度日如年

对于这种想法,我想问一下:

既然这句诗“极具参考价值”,那为什么接下来的这几句: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就并没有被你们纳入自己的理论,一并思考了呢?

人家曹公在这几句里可是明写了“阶前闷杀葬花人”,“杜鹃无语正黄昏”的

葬花人不就是黛玉么?杜鹃不就是紫鹃么?

这几句诗基本上明示了黛玉的死法就是被人在阶前闷杀,而后紫鹃在黄昏时分发现,并把她埋了,所以这几句诗的“价值”怎么看也应该是比“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要

所以,为什么“厚此薄彼”,只强调那一句,却忽视这几句?

什么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没有价值”,这个衡量的标准具体是什么?

如果每个人在筛选信息时,连最基础的客观明晰的标准都没有

只看对自己的理论“有没有帮助”,那我们到底是在思考《红楼梦》,还是在“自说自话”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脑洞,就是诸如:“咏絮才”指的是谢道韫在孙恩之乱中的行为,以及“停机德”指的是孟母的那次断杼教子

这两种脑洞也纯粹是胡思乱想

理由很简单,后面的【枉凝眉】说的全是二玉之间有情人不能终成绻属的事,跟贾家亡了之后的乱象有毛线的关系?

【终身误】也一样,说的全是宝黛钗三人之间的事,根本就无关其他人,尤其谈不上什么母子关系

如果前面的停机德真的是指孟母那次,那么,判词歌词相邻这么近,为什么各说各话,毫无呼应?

你再仔细看看其他人的判词和歌词,元春探春迎春惜春凤姐巧姐李纨妙玉秦可卿湘云,哪一个人的判词和歌词不是相互呼应的?

所以还是那句话,《红楼梦》中的任何设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进行相互对照,找到一以贯之的设计逻辑相互关联的宏观框架,你才能正确理解曹公的所有设计

见到一点“蛛丝马迹”就迫不及待地去发散联想,开一些天马行空,脱离原文的脑洞

一点意义都没有

 

好,反面案例说完了,该说说正确的解题思路了

看过上一期停机德的朋友们相信都认清了一个很关键的事实:

曹公在安排呼应结局的剧情铺垫时,从来都不是以角色个体为单位单独设计的,最起码是以章回为单位,并且,是以主题为轴线

所以,要想找那些铺垫黛玉之死的章回,我们需要先确定黛玉之死被规划进了哪个主题中,而后再到专门讲述这一主题的章回当中去梳理

至于黛玉之死被规划进了哪个主题,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

《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

理清楚这套思路,后面其实就没什么太难的内容了

咱们只需要先梳理27回的前后,搞清楚写作规划和内容的特征之后,再筛查对比其他章回就行了

 


之前在讲“滴翠亭”的问题时,我就曾简单梳理过小红和贾芸的一系列章回

当时的结论是:跳脱出那些幼稚的对错好坏的道德评判,我们就不难发现,贾宝玉的不认识,秋纹碧痕的排挤,晴雯的责问,以及饱受争议的宝钗的差评,都是用来衬托最后凤姐对小红的提拔的

而小红贾芸的一系列情节又需要与贾环和赵姨娘的作妖对照来看

所以这几个章回整体要表达的,其实就是下人群体亡家的原因:也就是破坏秩序和争夺利益

那么,同样被安排在这几个章回之中的二玉的情感发展,有什么目的呢?

自然也是服务于小红贾芸,贾环赵姨娘所表达的这个主题的

是的,你没听错: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其实也是用来辅助配角的主题表达的

具体的,我们要从贾宝玉和黛玉一起看《会真记》的第23回说起了

这一段可谓是两人前80回中最暧昧的情节之一了,但是,曹公很明显并没有一口气把二人之间的情感发展大书特书一番的意思,只是点到为止,很快就中断了

接下来的24回,转而让小红贾芸续上这股暧昧的气氛

再往下走,到了25回二玉之间的情感发展才得以继续,但是,在继续发展之前曹公特意铺垫了贾环使坏这个前提,而在贾宝玉即将说出心里话的关键时刻,曹公又安排了赵姨娘的诅咒来再次打断

并且,紧接着又通过唤醒通灵宝玉的情节,点了一下主题:也就是“被声色货利所迷”和“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这些话

接下来,26回,又是不慌不忙地先让小红贾芸继续发展情感线,到了下半回时贾宝玉才再次与黛玉共处一室,但还没说几句话,就又被薛蟠的撒谎打断了,而且这次的撒谎还是假借贾政的名义,这就又与上一期所料的,“劝学贾宝玉”的那些设计呼应上了

到了27回,又是先把小红跳槽到凤姐麾下的情节叙述完之后,才是黛玉葬花

 

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这几个章回的主题表达,实际上是一种多重套娃的结构

最外围的23和27回的结尾,是二玉恋情悲剧的升华与结局的暗喻,往里一层,24.26回主要是下人群体秩序和利益这个主题的正面案例:小红贾芸的爱情事业双丰收

最中间的25回,主要是下人群体秩序和利益主题的反面案例贾环和赵姨娘的“家患”

赵姨娘和小红在身份的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二者对于主人群体而言只有“功能”上的区别而已,同样的,贾环和贾芸在本质上也是一样的,都是用来充实人口的旁支

“家患”中间,包裹着二玉恋情的重点部分:表白,以及和尚唤醒通灵宝玉的那一段

这个结构其实只要一讲明白,相信大家就不难理解这样设计的目的了

表面上是在铺垫二玉恋情的悲剧性,但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强调恋情悲剧的根由

不过仅仅看到这些仍然远远不够,咱们再细看这几章在微观层面的一些设计

第23回,大体可以分为众人正式搬入大观园之前与入园之后

入园之前的部分,曹公又铺垫了两个剧情

其一,是与贾琏凤姐夫妇有关的,玉皇庙并达摩庵两处,有十二个小沙弥和十二个小

道士,贾政本打算遣散这波临时工,但最后却被凤姐和贾琏留了下来,原因是【后街上住

的贾芹之母周氏,正盘算着也要到贾政这边谋一个大小事务与儿子管管,也好弄些银钱使用】

就为了贾芹的一己之私,贾家在家庙铁槛寺多规划了24个人员的编制,每月要多花一笔柴米费

这段剧情很明显与下文贾芸求职的过程是形成镜像对照的:

贾芹贾芸,一个靠人情一个用贿赂,区别只在于以公谋私的程度不一样,贾芸还算是不过分的

而且贾琏与凤姐在这一段中体现出的对人情内容的无可奈何,也是蛮值得玩味的

坦率地讲,不论古今中外,只要有人的地方,这些人情世故层面的内容就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东西,就像“人性的铁锈”一样,只要有机会,就会萌生出来,一点一点腐蚀掉人群秩序的根基

 

第二个剧情,就是入园之前,贾政说袭人这个名字古怪,贾宝玉不务正,专在这些浓词艳赋上作工夫这一段,与这一段相互呼应的是,在贾宝玉进门被贾政责骂之前,还多铺垫了金钏拉住宝玉问他吃不吃嘴上胭脂的一小段情节

贾芹和贾宝玉这两段剧情本身没有什么难理解的,要讲什么内容,可谓一目了然

它们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被放置在了贾宝玉与红楼诸芳们正式入驻大观园之前的这个位置来表述,这就很不一般了

我们先记住这一点,然后再细看入园之后

入园之后的部分也是分为两部分的,只不过有详有略,有明有暗

略写的部分是众人入园之后的无忧生活:【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

这些内容,后面还会有专门的章回大篇幅来描写,所以此处简单提了这么一句之后,便用春夏秋冬,四夜即事的四首诗,一言蔽之了

而详写的部分,便是宝玉黛玉看《会真记》这一段

这一段整体三个阶段,贾宝玉看书的第一阶段没什么好说的,咱们直接细看黛玉的出场

黛玉在登场之前,先有一阵风把桃花花瓣吹落一地,贾宝玉也是怜花的人,他怕花瓣被践踏,于是兜了花瓣抖在池内,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流出沁芳闸去了

而后黛玉登场,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这里的黛玉很明显,她一出场就是奔着葬花来的,只不过是被一起看《会真记》这件事给打断了

看完书之后,二人一起收拾落花,正要掩埋的时候,又横生出一件事:贾赦突然身上不好,大家都要过去请安,贾宝玉因此离开,而后黛玉一时没了心情独自葬花,又被安排来到梨香院外,听到戏子们唱了两句《牡丹亭》的唱词,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然后这一章就这么结束了

 

其实只需要这么简单的一梳理,相信大家就不难发现,《会真记》这一段虽然是二玉这对主角之间情感发展的重头戏,但很明显,它并不是23回的重点

这一章回从头至尾都在讲述的内容,其实是红楼诸芳入住大观园这件事,特别是后半章回这些花瓣的意象,很明显指的是红楼诸芳的悲剧命运

而且入园之前的两段情节,与入园之后的内容,前后形成了因与果的伏笔铺垫

27回黛玉葬花的部分也是一样的,开篇就强调这一回的重点: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众花与花神各自指代什么,不用多说吧?

紧接着,小红在经历宝钗和晴雯两个人的差评之后,被凤姐提拔,从正面完成了下人群体亡家原因的主题表达

随后,镜头才转回贾宝玉和黛玉身上,但是,曹公依然没有着急让二人继续推进感情戏,而是在葬花之前,又特意夹写进来另一个人物的情节:贾探春

对于这个设计,有朋友仅仅只是将其理解为,是对25回贾环和赵姨娘母子作妖的呼应,认为他们俩就是贾家所谓的大boss

这种停留在剧情层面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贾环赵姨娘和小红贾芸,23回藏在字里行间的贾芹,25回一同被诅咒,诅咒结束之后又立马出来参与小红的主题表达的凤姐,以及27回被提及的探春

安排这些人物登场的那个设计逻辑一直都是统一的:

她们都是“下人群体亡家原因”这个主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像贾宝玉的不务正业只是“纨绔子弟亡家原因”这一整个大主题的一部分一样

交代完探春这一笔之后,才终于来到最终的黛玉葬花这一段

贾宝玉“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

23回时就开始铺垫的葬花,直到第27回终于酝酿到位了,前后形成呼应,几个章回整体的主题表达至此圆满完成

 

我稍微帮大家总结一下:

这几个章回在宏观层面采用了多重套娃的结构设计,目的就在于,要完成一个很复杂的表达:

下人群体的破坏秩序和争夺利益,是造成红楼诸芳命运悲剧重要原因 之一,而在众多随波逐流的“桃花花瓣”当中,二玉的爱情悲剧,又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那一笔

视频最开头的那套结论,其实就是这样得出来的

在表达的过程当中,每一组人物的主题任务都是各不相同,却又相互关联相互对照

小红和贾芸是正面案例明着写的贾环赵姨娘暗着写的贾芹则都是与之形成镜像的反面案例

宝玉秋纹碧痕宝钗晴雯,她们全都是辅助小红和贾芸的主题表达的,具体的任务是,解释下人群体为什么会有规则来约束,同时又没有展现才华的渠道

至于凤姐和探春,她们也是分别辅助小红贾芸和贾环赵姨娘的主题表达的,只不过她们的任务与宝玉秋纹碧痕宝钗晴雯她们不一样,她俩是负责补救和撑持家事的

再联系一下她们二人最后的结果,我们就不难明白,这两根立柱一根被休,一根被远嫁之后,贾家的秩序就将彻底失控

最后,黛玉

虽然她是女主角,但是在这几个章回当中,很显然,她并没有参与进任何家亡原因的主题表达

不论是23回看《会真记》,25回与贾宝玉差一点相互表明心意,26回为贾宝玉担心,却吃了闭门羹,还是第27回最后的葬花

她的内容自始至终只有一件事:就是让她自身,以及女儿们最终的毁灭,成为我们无法忘怀的事

 

我知道这个结论确实有点,不太容易让人接受

但黛玉在前八十回当中确实一直都是这样的定位,并不只是这几个章回当中才这样的

大家不相信的话,我们还可以再找其他章回段落来印证,比如第57回紫鹃试玉前后

 

在这一章之前的55.56两个章回,又是下人群体亡家的主题

其中,55回吴新登家的欺负探春,以及赵姨娘来闹腾的情节,其实还是在变着花样的讲破坏秩序和争夺利益这两个内容,跟小红贾芸那几个章回,以及71到74回的主题一直都是一样的

而且这些情节仍然是集中通过探春来呈现的,李纨虽然身份摆在这,也的确参与其中捧了几句哏,但关键在于,矛盾不是因她而起的,不是冲着她来的,也并不是由她来解决的

所以,我们不要仅仅凭借人物的身份设计就想当然地去定义人物的主题定位,还是要结合实际的剧情设计去分析

再说回来,56回,主要两个内容,探春清理宿弊,宝钗规划未来

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改革”,说穿了,其实就是这两件事:开源和节流

而且,由探春负责节流,由宝钗提出开源的这的设计,也是大有学问的

首先说节流,这个主题的关键在于,是要得罪人的

探春节流的内容,文中简单提了两项:一个是学里吃点心或者买纸笔,每位有八两银子,这笔钱,特意点明了是贾兰和贾环的,另一个是每人二两的头油脂粉钱,这一项,是丫头们的

这两笔支出实际上都是可以节省下来的重复开支,但最后这笔钱不论是落到贾兰贾环以及丫头们本人手里,还是被中间的人拿走了,实际上都是一种隐性福利

谁断人财路,谁挨骂

唯有身份背景足够硬,并且个人能力和资历都压得住场的人,才会有可能毫发无损地拆得掉这个雷

而探春呢,她的条件其实是不适合来干这件高风险,低收益的事情的,一方面她是庶出,另一方面赵姨娘会凭借血缘关系之私,公然对抗理家之“公”,根基本就不牢,阻力还非常大

但同时也正因为不适合,所以曹公最好的选择就是交给探春来做,越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越能塑造好探春这个人物,并且体现这个理家之难的主题

另外我再多说一句蛤,凤姐不愿意拆这个雷,也不是因为她要搞什么乱七八糟的宅斗,想把这个雷甩出去,让探春或是别人挨这个炸

而是因为凤姐这个人物的设定其实是嘴硬心软的

第20回有一个细节,贾环输钱耍赖的时候,凤姐其实是很护着贾环的,而且55回结尾,凤姐还曾特意叮嘱平儿,如果探春要拿凤姐的颜面来立威,不仅不要跟她犟,还要给她抬一手轿子

好,关于凤姐和探春理家的内容,就先说这么多,将来专门聊她们俩的时候再说

此处,咱们还是说回56回

安排宝钗来提出开源方案,自然也是有深意的

不过,曹公并不是想强调什么宝钗在试图表现自己,要“夺玉”

如果真有这个设计意图,55回结尾做点评的就不会是凤姐和平儿了,而是会找机会展现贾母或王夫人对理家措施以及三人的表现进行点评,至少也会铺垫一下态度

但事实却是,曹公并没有写这样的情节,大家一直在先入为主+脑补

曹公安排宝钗来开源,其实是因为开源这个主题的重点在于:公平

宝钗,就是此时唯一没有资格参与利益分配的“外人”

原文中是曾明确写过这样一段话的:

平儿忙笑道:“跟宝姑娘的莺儿他妈就是会弄这个的,上回他还采了些晒干了编成花篮葫芦给我顽的,姑娘倒忘了不成?”

宝钗笑道:“我才赞你,你到来捉弄我了。”三人都诧异,都问这是为何。

宝钗道:“断断使不得!你们这里多少得用的人,一个一个闲着没事办,这会子我又弄个人来,叫那起人连我也看小了……如此一行,你们办的又至公,于事又甚妥。”

这段话如何理解,随你的便,只取决于你是什么性格的人,也只能反映出你是什么样的人,对于曹公本人的表达意图,是不会有任何影响的

因为开源也好,节流也好,都跟小红贾芸的被提拔一样,只是展现一下主题而已

贾家最终的败亡是剧情需要,是不可能更改的,所以这些改革也好,努力也罢,亦或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勾心斗角的小心思,都是注定徒劳

宝钗的开源,探春的节流以及凤姐的苦苦支撑只有一个意义:

就是与最终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形成反差,从而呈现出悲剧效果

也就是那句“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另外再多重复一遍,在第56回里,李纨连捧哏的活都被平儿抢走了,她的存在,纯粹就是不能不在,所以才在)

(因此,李纨的主题真的没必要往复杂里想,就是一辈子为了儿子,最后啥也没捞着)

好,这些内容全部结束之后,就是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57回前后这几个章回的整体结构,其实又是多层套娃的形式

两端的55.56.59.60这四个章回都是集中写下人群体破坏秩序,争夺利益的,夹在中间的57回的开篇和58回的结尾“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的那一大段,写的都是二玉的爱情悲剧

再往中间走,57.58回的中间,定下邢岫烟与薛蝌的婚事和藕官哭菂官这两处剧情,其实也是跟第24回,用小红和贾芸去代替黛玉和贾宝玉的言情情节的设计如出一辙的

三者都是二玉恋情的隐喻对照组

而黛玉本人在这几个章回当中的定位,也还是跟刚才的27回前后是一样的

不仅没有参与进任何家亡主题的表达,甚至连对她和贾宝玉之间的恋情也不明着写了,而是通过紫鹃的测试,以及邢岫烟与薛蝌,藕官哭菂官这两个替身情节绕着弯写

而这样设计的目的,与上一期总结过的,用贾政劝学来避免与宝钗停机德产生重复的设计也是一样的,是为了避免与将来描写黛玉之死时,二玉情感最浓墨重彩的那一笔形成重复

 

 

好,梳理完这些,我想大家对于黛玉的主题定位,应该就不会再有争议了,毕竟与探春宝钗凤姐平儿她们的情节,区别太明显了

然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第五回判词歌词中的那些只言片语

所谓“咏絮才”,其实根本就没有必要去琢磨那些乱七八糟的,真的就只是指黛玉的诗情才华而已

她的情节定位就这么简单,那她的判词复杂到哪去呢?

另外还有“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里的批语所说的“皆非生其地之意”,指的就是这句诗表意中的玉带和金簪这两样物品而已,玉带是达官显贵系在腰上的一件珍贵物品,但却被挂在了树上无人问津,金簪也是富家女子固定头发用的珍贵物品,但却被埋在了雪里无人知晓

有咏絮之才的黛玉就像被挂在林中的玉带,有停机之德的宝钗如同被埋进雪里的金簪

而导致二人珍贵出众的才情、品格和理想被埋没,不得施展,不得为人所知的原因就在于:

以贾宝玉为首的一众纨绔子弟的胡作非为和下人群体的破坏秩序,争夺利益,导致了一个富贵显赫的家族的败亡

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

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

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比喻而已

判词和歌词,真的都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量

 

好,最后咱们汇总归纳并推测一下,80回之后的黛玉之死

我猜这应该才是大家最感兴趣的,是吧?

 

首先是关于黛玉具体的死法

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两大原因,一个是直接原因,就是黛玉的病,另外一个是深层次的原因贾家秩序的彻底崩坏以及担忧贾宝玉的安危

咱们一个一个来说,首先是黛玉的病,黛玉的病情一直是没有根本性的好转的,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不过在黛玉的病情这个问题上,其实还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燕窝

燕窝与黛玉的病之间的关系是被反复铺垫过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那一段中,宝钗提及送黛玉燕窝,以及57回,紫鹃试玉时的再次提及

所谓的“毒燕窝”这档子破事我印象当中至少已经说明过两遍了,一次是在第一期视频中,另一次应该是在香菱那一期

简单来说就是,43.44.45.46这几个章回的主题全都是主仆关系以及纨绔子弟沉溺淫乐,并且主题的核心全落在一个“钱”字上,与71.72.73.74回是一样的

蘅芜苑的婆子送错洁粉梅片雪花洋糖的这一段自然也不例外,因为曹公明确铺垫了婆子着急去吃酒赌钱所以黛玉的悲剧与下人群体的亡家主题一直都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

57回紫鹃试玉那一段,也可以作为验证,因为引出“黛玉要离开贾家”的这个话头,就是燕窝

紫鹃道:“在这里吃惯了,明年家去,那里有这闲钱吃这个。”

而且再往上几行,我们就会发现,引出吃燕窝这件事的话头,是赵姨娘

紫鹃道:“你都忘了?几日前你们姊妹两个正说话,赵姨娘一头走了进来,我才听见他不在家,所以我来问你。正是前日你和他才说了一句‘燕窝’就歇住了,总没提起,我正想着问你。”

有这些铺垫,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确定

将来贾家家亡之后,黛玉一定会因为没有燕窝养病,导致病情的加重,而没有燕窝养病的原因,一定是由于下人群体争夺利益这个主题,并且,这事儿很可能还是会落在赵姨娘身上,但这并不是因为赵姨娘是什么钦定的大boss,而是因为:

黛玉之死,一定会承接在探春被远嫁出去的情节之后

关于黛玉之死所处的剧情位置,以及与整个主题表达之间会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重点问题,最关键的线索,就是探春

我们再回头看27回,贾宝玉和探春的那段对话有两个内容

其一,是探春委托贾宝玉去买点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小玩意儿

这段情节就放在黛玉葬花之前,所以,它所铺垫的内容毫无疑问一定是探春远嫁之后的生活,不仅是一样的不自由,而且恐怕也不会再有人能帮她去买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小玩意儿了

其二,就是对赵姨娘的铺垫,一样还是争夺利益,不过这里所铺垫的争夺利益,是赵姨娘一直在拿贾环和贾宝玉做对比,我们再联系一下前面25回的那些设计,这些铺垫的整体意图就很明显了

除了27回之外,还有一些琐碎的细节,也在铺垫,探春远嫁的重要意义

比如70回大家写完柳絮词后,有一段放风筝的暗喻情节,而风筝这个意象之于探春的意义,不用多说

再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第76回,曹公曾特意写了一笔:探春是中秋宴上最后一个离席的姑娘

黛玉湘云的凹晶馆联诗,是晴雯司棋她们正式拉开女性悲剧命运前的最后一次悼念,所以此处铺垫的探春这一笔,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担忧贾宝玉的安危

 

这个问题会牵扯到的内容就更复杂了

光是剧情方面的基础问题就有这么几个:贾宝玉那个时候在不在贾家?如果不在,会是因为什么原因,会在什么地方,参与什么主题的表达?

此外,还有规划层面的内容,也就是我刚才特意强调过的:多层套娃的主题表达结构,以及非常基础普遍的:镜像对照的情节设计

听着就头大,是吧?

但其实越是这样复杂同时又精妙的东西,反而是越容易思考的,因为它有规律可循

这就像数独游戏一样,在内容和规律双重线索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排除掉很多天马行空的错误脑洞,找到那个唯一的“解”

而这个线头,就是第26回的那句关键的剧透:“狱神庙”红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

“狱神庙”并不是这句脂批当中最关键的线索,最关键的是并列出现红玉、茜雪

她们二人唯一的共同点就在于,她们与贾宝玉之间的情节,都是与“下人群体”的亡家主题有关

茜雪的相关分析,我在之前的视频中专门聊过,她是在贾宝玉和李嬷嬷的冲突当中被迁怒的受害者,小红也一样是被贾宝玉这个主人所埋没的下人

所以“狱神庙”这一段,二人共同出现,一定是来展现“下人群体”的亡家主题

并且,27回的脂批再次剧透过,看了“抄没”、“狱神庙”诸事,就会对小红这个有所改观,所以,小红和茜雪会再一次成为主题的正面案例,那么,谁会是反面案例呢?

贾环和赵姨娘啊

25回,她们俩的作妖,一个伤到贾宝玉,引出了黛玉的伤心,继而差点促成了二玉之间的告白,一个更是重量级,直接引出了通灵宝玉的第一个功能:“除邪祟”

那么,通灵宝玉的第二个功能:“疗冤疾”会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之下被引出来呢?

我想应该还是会与25回前后的规划保持一致:

首先是贾琏的四重罪牵连出夏守忠害元春,以及贾雨村害贾家,也就是《豪宴》和《乞巧》所暗示的内容,继而引出“抄没”这个大前提

而后,贾环落井下石,诬告贾宝玉,导致他也被抓到了“狱神庙”,而同样会出现在“狱神庙”当中的,应该还有凤姐,因为小红和赵姨娘的主题,以及贾琏偷娶尤二姐的事也都与她有关系

接下来,茜雪和小红登场,作为下人主题的正面案例,与此同时,赵姨娘应该会再次作妖,针对贾宝玉和凤姐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误区,我认为很有必要澄清一下,就是关于茜雪和小红的结局

这两个人物的结局如果也是一个生离一个死别的话,我个人认为,死别的那个人会是小红

原因很简单,刚才说过,小红贾芸,邢岫烟薛蝌以及藕官菂官这三组人物都是贾宝玉和黛玉恋情的隐喻对照组,黛玉和菂官的结局都很明确,就是死亡,邢岫烟也多次铺垫过,大冷天穿着单衣,女性朋友们应该很清楚这件事的严重性

所以小红和贾芸的结局基本可以确定,一定也是有情人不得终成眷属

 

再往下,贾家最后的挣扎

应当会像23回,略写整个大观园,同时详写贾宝玉,以及《豪宴》和《乞巧》分别暗喻整个贾家的败落和元春个人的死亡一样,分为两个层面

一个是针对贾宝玉和凤姐的个人层面,一个是针对大观园和整个贾家的宏观层面

个人层面,大概就是通灵宝玉的“二疗冤疾”了,而整个贾家的宏观层面,靠的应该就是探春的和亲

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果,互为映照

同时,探春的远嫁也极有可能会与贾母之死,前后脚安排在一起,就像前面的第15回和第16回,前脚刚给点明贾家纨绔子弟沉溺淫乐这一主题的秦可卿出完殡,后脚元春就封妃了

一喜一悲,形成相互的对照与呼应

元春身死,凤姐被困,贾母过世,探春远嫁,这四根横梁与立柱这么一个生离,一个死别,又一个生离,又一个死别地相继倒下之后

比抄检大观园还要混乱的一系列下人群体的争夺利益和破坏秩序,应当就会接连上演了

具体会有哪些内容,我不敢乱说,只能确定两点:就是贾政和宁国府的尤氏一定会有戏份

他们俩一个与贾宝玉的不学无术主题有关,一个是仅剩的,能作为凤姐的替代者去展现理家之难的人(平儿所有的情节都是辅助凤姐的,所以她的剧情会一直跟着凤姐,不会留在贾家)

不过,具体会如何设计,会不会是通过贾环的忤逆不孝来展现贾政“子不教父之过”的主题,我目前没有找到任何可以作为理论支撑的内容,大家听听就好

 

最后,在红楼诸芳们陆续离开了大观园,所有家亡的主题表达全部结束之后,黛玉在对贾宝玉的担忧当中,因为贾家秩序的彻底崩坏,病情加重,最终泪尽而亡

成为最具美感,最浓墨重彩的那一笔毁灭

不过,黛玉的死亡应当并不是她所有内容的结束,上一期我曾说过,二玉之间应当还会有一次梦中相见,与甄宝玉点破通灵宝玉的本质,以及宝钗的“停机德”相连,最终促成贾宝玉的出家

这些哲学层面的内容,我没那个本事搞懂

大家可以自行到看《会真记》的23回之前的22回去细品,特别是“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那一段

 

好,进度条差不多够长了,就先聊到这吧

这一期讲的内容很复杂也很乱,建议大家结合原著反复咀嚼,或者结合之前的视频,比如茜雪那一期,“停机德”那一期以及“通灵宝玉”那一期,多思考几遍

我这边呢,还要抽时间继续头疼构思新小说的事儿,所以,下一期可能又要等到半个月之后了,希望大家多理解,多担待吧

好了,新年快乐,下期再见

 

 

 

 

 

 

 

 


“黛玉之死”的前后,都会有哪些 内容,规划与主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