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看见》之后的一些想法


《看见》——柴静
通过那个“同呼吸,共命运”的视频认识了柴静。
通过这本《看见》而了解了一点柴静。
没有人生来就是成功的,所以必须去做点什么难以达成的事情才能清楚自己的斤两。
陈虻不死,现在依稀记得第一章是这个。这本书是用倒叙来写的。
陈虻,当初看中了柴静“这根苗子,把她拉进了央视,从而改变了她的一生,陈虻也影响了他的一生。我印象深刻的文字是:
“在他死前,他梦见‘北海有一个巨人,抓着他是身体在空中抡’。
到后来,他死了。
我垂手站在床边,说:‘陈虻,我是柴静’。
他突然眼睛大睁,头从枕头上弹起,但眼里没有任何生命的气息。床头的监视器响了起来,医生都跑进了,挥手让我出去。
……”
他就这么,撒手人间了。
但柴静说:“陈虻不死。”是的,在她心中,陈虻,不死。
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都是经历过一番挣扎的。有些人还未出生便夭折,有些人只看了一眼这世界便离开……而我,活到现在,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一直想探寻的,但我现在依旧没有找到答案。
听说曹**的时候惦记着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有人说他虚伪,但也有人说这才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我更赞同后者的说法。
在临死前,人,最真实。
因为可以不用再伪装了。说真话的后果已经不用再承担了。
《看见》揭露了多少鲜为人知的真实,又阐述了多少一直被人所掩盖的着的,虚伪的或是丑陋的观点?
不多,但是对我来说都足够震撼。
同性恋、家暴,前者对一些人来说是多么的丑陋,家暴对一些人来说又是多么的普遍而普通!
“‘同性恋是先天基因决定的,几十种羚羊类动物里面,也观察到同性之间的性行为了,在灵长类动物里边,还观察到了依恋现象,人类的依恋现象,在某种程度我们就称之为爱了。’张北川说。”
是思想文化的固化,导致我们这样抗拒这一事实?
古代帝王有男宠,《战国策·魏策》中魏王与龙阳君所传的龙阳之好,《汉书·佞幸传·董贤》中所传的断袖,都向我们说明着,这个现象的一直存在的事实。这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的现象,但是很多人却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并且戴上有色眼镜去对他们指指点点,可能,这是排斥异类吧?处于非主流的事物,不是站在大部分人这一边的,便成了对立的一方。
近几年也有很多因同性而火起来的作品,我也是在大学才开始接触这一类文学作品,最开始是《镇魂》,然后是《魔道祖师》、《伪装学渣》,也到此为止了。
我思想上接受同性恋,但是并不赞成网上的一些“同性之间才是真爱”这种绝对的说法,同性或异性,更或者跨种族,只要本人愿意,在这样的关系中觉得舒适,没有妨碍到别人,都应该被理解,所以我十分反感那些乱组cp的人,看见两个男的同框就“gay里gay气”,两个女的同框就“橘里橘气”,这种事情应该圈地自萌,因为这种cp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关于家暴。
家暴,多普遍,大家都这样,但是普遍存在的事情就正常吗?它就对吗?这不正常,这不对。
书里事件是长期遭受家暴的女性在一次家暴中,在暴走状态下把丈夫反杀了,然后进了监狱。联想起今年的那些杀妻事件,不得不说,这真的是可恶至极,残暴之极。
看到一些令人胆战心惊的案例,是今年的。


离婚要有冷静期,那结婚是不是也应该有冷静期?因家暴而离婚的申请是不是可以特殊处理?
那些长期受到家暴的女性或者男性,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去,两性话题,总会有冲突,但是冲突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两性之间的冲突如何化解,两性之间如何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严肃地对待这些事情,不应该再把它变成娱乐去消遣,什么家暴妆、化粪池、碎肉机……这些是血淋淋的现实啊,难道不应该让我们深刻地去反省吗?
……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案例,例如一群13、4岁的少年相约一起自杀,以及对一个虐猫的人的采访,都让我印象深刻:人生中每一个阶段的每一层关系都会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也永远不要尝试去试探人性。
“如果我用1万块买你的猫呢?”
“10万呢?”
“100万呢?”
总有一个价钱会让你有一刻心动。
这段对话令我印象深刻,虽然没有完整地复述,只把大意转述出来了。
以上便是今天的全部。
(这是一篇存文,之前写到同性恋那里,今天看LPL夏季赛,不太想写但又不太想断,所以就后面补了一些,不知道有没有表述混乱的地方,一边打字,一边抬头看比赛(≖_≖ )难搞。恭喜Tes!)
这本书个人感觉挺不错的,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