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尼采哲学体系理解(权力意志)

2023-04-10 20:06 作者:弥生Ryuichi  | 我要投稿

1.对传统哲学思维的反判:  ①传统哲学对理性的过分重视   传统欧洲哲学对感性的轻视,感性是不可靠的,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依据和自由保障,即使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尝试着把理性和感性二者相互统一,并融入其庞大的哲学体系中,但事实上是在其哲学体系中,感性只是其理性历史和逻辑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低级的一个环节,所以其依旧没有脱离康德将理性和感性相互分离的哲学前提。   紧接着,叔本华批判黑格尔哲学,他自己强调一个非理性的“意志”作为他自己的哲学的出发点,而这个“意志”又不是通常意义上欲望。叔本华的哲学,促使人们考虑一种自由创造的力量,而不是考虑那些受制于感官的欲求。(一种新的,即不是空洞的也不是形式的意志。)   ②对传统“创造”观念的改造   传统古希腊哲学,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寻求确定的,不变的因此是可靠的知识,由此人们找到了“理性和理智”,所以由来已久的传统产生“感觉是变幻的,而理智是永恒的。”  但“理性主义”和“理智主义”的思想也长久地受到挑战(譬如怀疑主义),并由此产生迫使产生了多组基本概念关系,这些概念关系之间长期处于变化颠倒之中,如“肯定和否定”,“实践和理论”,“无和有”等。这些概念范畴的转换几乎贯穿了整个欧洲哲学的历史发展,哲学体系的变化也是围绕着概念范畴之关系的转换。  在黑格尔体系中,“感性”是一个必经的环节,即使在他的“绝对理念”阶段,感性依旧有其一席之地,“感觉—直觉—感性”进入“绝对”,同样具有哲学意义,“感觉—直觉—感性”进入“绝对”,这意味着:它可以被理解为“主动”,“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只不过对于黑格尔来说,它不是最高的。   到了叔本华,他的“意志”(感觉)是一种“非理性”的力量,但他的“意志”由于需要摆脱以达到观照宁静的境界,所以就和生理的情欲不易分开,他自己在详细的论述中也没有对其进行区分。而尼采正是基于对叔本华的理解,进一步将“意志”的根本原则,并将其贯彻到底。  “意志”是一种“创造”的“力”,“意志”即意味着“创造”,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是从“无”到“有”。这是对传统西方“创造”观念的反叛,传统的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哲学强调的是从“有到无”,基督教中神创世说就与之非常类似~ 从“有到有”的思路,帮助我们跳出了对立面转换的怪圈,消除了虚假的对立。(“有和有”的关系说明二者不再是主客对立的关系,而是想通的。)   所以,“意志”不是“无”,而是“有”;是一种特殊的“有”,“充实(溢)”的“有”。意志因其“充溢”而为“力”,这种“力”是感性的,实实在在的,不是“思想—精神性的”,而是物质性。就其对其他的“力”而言,意志力要取得支配地位,因而它是“权力”,所以尼采把这种意志叫做“权力意志”。 2.权力意志 ①来源:  a.对康德哲学的反思:   康德为解决休谟怀疑论遗留下的问题,维护科学稳定性与可靠性,建立了批判哲学体系,并以“先天综合”的可能性来维护科学和知识的稳定性。但康德在其体系中设定了自在之物,所以理性的自由创造在知性领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理性起到的更是一种材料加工的作用,而不是真正的创造性。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真正的创造性给了“意志”,因为“意志”脱离于经验世界,其前提是绝对的形式,或者说意志没有任何前提,因为他没有任何感性的动机,他是他自己的动机,是自己的原因。但问题是这种意志本身却没有感性的内容,它是空的,要去丰富自身则需要长期的“实践”。(意志是具有创造性的,但它本身却又是“无”,自身就是一组“有”和“无”的悖论。) b.对叔本华意志论的改造:  所以从上面出发,我们可以知道“意志”必定本身也是有力的,也是有“内容”的,不是空洞的,形式的。由此,他也与一般经验世界中的欲求不同,因为一般经验世界的欲求植根于感性的材料,需要一个对象或是目的,而意志本身就有“力”的,它不缺乏什么。(在其哲学体系中,叔本华的意志与一般欲望区分不是很明确)   同时意志也不是“完满”,“完满”“充善”是一种静止,而意志是力,他是一种“外溢”,一种“发射”,具有很强的能动性。 ②展开: 何为“权力意志”?    (Der Wille zur Macht)  尼采的“意志”不是“无”,而是“有”,即他本身就是创造者,不需要别人来创造它,同时又因为万物即是“有”,那“意志”到底创造了什么?意志的创造是和万物的创造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假设万物的创造是“从无到有”(一般意义上的看法),又因为意志本身是“有”,所以意志的创造即是“从有到无”,意志创造了“无”。若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又会惊奇的发现意志创造了“有”,因为它使那些没有任何“意义”的自然万物(相对于“人”而言,或是相对于“意志而言”)或是其它没有价值的事物具有了价值和意义。(正如萨特所言,“人”给世界带来了一个“无”,因此,人创造了“无”,正是因为如此,万物才会向我们显现只对我们而“人”言的“意义”,即“无”也成了“有”,世界因此而变的丰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和“无”的意义对于自然和意志是相对的,对于自然来说,意志的“有”是“无”,而对意志来说,自然的“无”是“有”。所以,我们可以说意志使“无中生有”,也可以“有中生无”,这也使得创造是从“有”到“有”的过程是可行的。   PS:“权力意志”创造了道德文化世界,创造了一切意义和价值,我们认为的这些“有”相对于万物而言却只是“无”,但尼采的这种做法并不是想确立相对主义和人类中心论,而其重心其实在“有”,不在“无”,尼采的“意志”不是“意识”,而是“存在”,“实在”,一种“能—力”,并且因为过于“充沛”而“外溢”,不得不去创造,但同时尼采还强调永恒轮回,他反对的是那种黑格尔式的抽象存在论,而不是“变”之存在。 ③影响:  a.对知识论的反叛   在尼采的哲学体系中,意志变为了主动的,第一位的位置,理性的知识收到了意志的制约,它为意志服务。在康德哲学中他采用先验哲学来证实理性知识的合法性,但事实上,他也不能否认一切知识都要从感觉经验开始,知识所具有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旧逃不过人的感觉的作用,这种感觉就潜藏着纯粹主动的东西。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尼采看来,“意志”是知识先天条件,“意志”才是“立法者”。世界上没有抽象的,绝对的真理,真理是意志的表象,而意志是一种力量。  b.对真理观的批判    意志不仅仅是“立法者”,还是创造者,真理就是被“意志”创造的。意志并不创造物理意义上的“感觉材料”,然而意志却创造了对感觉材料加工后的知识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意志确实创造了“知识—真理”体系。真理也是一种意义;“正确—对”否,乃是一种判断,而意志则对此种判断保持最后“评判权(力)”,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权力”变为了帝王,君主,上帝的“权”,任何对错好坏的标准,皆由他们而出。同时我们也知在尼采看来“意志”都是具体的 ,感性的,自主的,并且“权力意志”肯定更是一种“变之存在”,所以那些至高无上的权力是虚构的,不切实际的,是意志薄弱者的幻想,它被各种“真理”“习俗—道德”和“宗教”控制,失去了自己的“意志”,这种意志被尼采称为“虚无意志”。    权力意志和虚无意志两者对立的态度其实都是对生活持有“否定”的态度,前者是对“现有生活”的否定,努力给予,后者则是不想创造任何新东西,对自己真正应该有的生活持否定,否定了自己的创造,接受了现实的标准。  ④特点:“为其所能”,即凡为能者皆必为之。其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意志”是“无所不能”的,亦即凡是“意志—意愿”的都是“可能”的。这个思想看似荒谬,其实它与尼采的哲学体系紧紧相关,尼采哲学体系中的“意志”是“完满—无缺”的,无需外求,它会“外溢”,并且这也是它自身之本性,所以不需要外部之同意或允许,所以就不是一个实际可能性的问题。   实际的可能性问题是一个知识问题,知识要靠经验的积累,做事之前,有一番精密的“计算”,而事实上是知识和经验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万无一失的计算,计算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而对于“权力意志”来说,它不需要利害的计算,(坚持了康德对道德的看法 ,但没有把此推向“天国”,并在“天国”实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取消了在天国的统一,意志本身就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凡“意志”都是“现实”的。   “权力意志”常常是悲剧性的,它们常常会失败,悲剧英雄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生不逢时,但是时间依旧会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因为“机会—机遇”是“永恒轮回的”,它保证而“意志”永远处于“(有)力(量)”的地位。  ⑤“权力意志”与“道德价值”:我们前面提到,“意志”是“充溢”的,他会不断地向外界“赠与”,它也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其本身也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对于“礼物”只能是另一个意志对其的理解,“权力意志”体现了对另一个意志的关系,“意志”只是对“另一个意志”来说是“权力”问题。一切的评判盖出于意志本身,不是“虚无—卑贱”的意志审判“权力—高贵”的意志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尼采哲学体系理解(权力意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