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蝠观察|阿里入侵腾讯“腹地”?中小商家收益更稳了
话要从十年前说起,2013年,淘宝以安全为由屏蔽微信访问,禁止淘宝卖家张贴微信二维码,腾讯随即反击,屏蔽了微信中所有的淘宝链接。
之后,双方还时常升级屏蔽措施,自此,亿万淘宝和微信用户遥遥相望,不得直接往来。2018年,抖音也加入“战局”,阿里、腾讯、字节等各巨头“割地称王”,所谓的互联网却并不互联。转机在2021年,工信部启动互联网行业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屏蔽网址链接系列问题,要求企业整改,破除壁垒打通生态。
而就在国庆之前,9月25日,“阿里妈妈UD×腾讯广告”深度合作交流会在上海顺利落地,会上双方官宣,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实现微信和淘宝广告流量的全面直连。
实际上,在今年618时,阿里与腾讯就已初步经尝试过合作,当时微信就能够跳转淘宝,只不过需要二次(多次)跳转,而这次双十一合作,将升级为一键直达,这对商家来说,双11变现路径相比618更短,客户流失更低,收益自然更稳了。
▲图源:腾讯广告后台
大玩家们的“小动作”,总会带来轰动,何况是中国的电商老大与社交老大——淘宝微信又一次的“拆墙”举动。
在这关键节点,中国两个最大的互联网巨头上演“世纪联姻”,此举不免引发行业震荡,眼前的双11会有哪些新花样,对未来的互联网电商格局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阿里联手腾讯
不只是为了双11
“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这句话放在阿里和腾讯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从短期目标看,阿里与腾讯此次合作更为直接的目标是:剑指即将到来的双11大战。
广告作为腾讯的核心业务之一,双方牵手也意味着,腾讯把核心的流量资源向阿里开放了,淘宝将直接接入微信流量“腹地”,微信视频号、朋友圈、小程序等优质广告位通过阿里妈妈UD效果广告,直接向淘宝开放。
具体来说,朋友圈广告支持“一跳”直达淘宝APP站内,相比之前618合作时要复制链接再打开,这次变得更“丝滑”,商家实现“引流—转化—沉淀”的最短路径,淘宝商品接入腾讯月活10亿的流量生态;除弹窗优化外,商家最看重的小程序广告都可以进行直跳;与此同时,视频号信息流广告把更广阔的短视频流量开放给了淘系商家。
商家通过阿里妈妈UD效果智投腾讯广告生态圈,可以获得更大的淘内流量反哺。
▲图源:腾讯广告后台
对今年的天猫双11,双方还将共同启动“双11超引爆计划”,投入亿元补贴,海量流量供给及多项权益。
另外,双方还在人群互补、超短链路、系统共建等方面展开深度融合,满足商家在店铺、直播、内容3大经营中心的不同经营目标。如此,商家能够获得更大的流量曝光、更精准的人群覆盖、更直接的转化链路、更确切的收益保障。
未来,阿里妈妈和腾讯广告还会针对视频号这一新流量池,持续拓展扩流优化、单品推广等多场景,并以一键起量和一体化投放能力让商家的全域经营更简单、更便捷。
对于没有投放能力的商家,阿里妈妈还提供了UD代投服务,可以降低投流门槛,承接淘系外多场景的营销需求,交付确定性指标,帮助商家降本增效。
短期目标是为了双11,从长远看,双方合作背后,另各有自己的“小算盘”。
腾讯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社交媒体平台,阿里巴巴则拥有强大的电商和支付平台。
▲图源:腾讯广告后台
事实上,越来越高的流量成本困扰着整个电商行业,对淘宝而言,想要挽留以及吸纳近千万级别的商家,提供更好的经营生态,更大的流量供给,是商家更好经营的前提,这次联合腾讯,淘宝有机会补上最大一块流量洼地。
对多年未能啃下电商赛道“硬骨头”的腾讯,也在努力寻求新的增长点。腾讯透露,其网络广告业务的增速超过了整体行业水平,今年第二季度,网络广告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至250亿元,广告业务或将是腾讯下一个发力点。因此,此次同阿里达成合作,将帮助腾讯在网络广告业务上进一步实现新的突破。
如此对双方来说,淘宝可以借助腾讯的流量带来更多的活力,而腾讯也能借助电商巨头淘宝提升商业化的想象空间。
除了各自打的“小算盘”,阿里和腾讯如今还共同面临一个实力相当不俗的对手——抖音(以及快手)。
一方面,抖音通过庞大的流量池以及较高的用户使用时间,抢夺着腾讯的“钱袋子”——广告份额;另一方面,靠着短视频和直播异军突起的抖音,如今已是电商赛道冉冉升起新星,同样威胁着淘宝引以为豪的电商阵地。
面对抖音、小红书、快手、拼多多等一众新兴平台崛起,消费复苏后的第一个双11,阿里和腾讯两位老大哥此番联合,大有“守城”之意。
综合以上,从被动“拆墙”到主动牵手,巨头尚且如此,这无不预兆着,一个全面互通互联的“互联网”,正在打开。
互通互联
全生态经营变革
不仅是阿里与腾讯之间,互联互通早已成为互联网平台大势。
B站、小红书等平台开始相互“串门”,B站官方表示,今年“双11”将与淘宝联盟“星任务”共同推出推广流量优惠政策,同时新设“心动组件”、评论区跳转蓝链等功能,助力实现从种草到下单全流程。
京东联盟也宣布,降低商家参与小红书、B站等站外营销的门槛并简化合作链路,上线“种草”效果数据分析功能,帮助商家优化营销方案,让商家实现曝光、种草、销售提升多重目标。
早在去年1月,同属BAT之一的百度宣布联合美团、小红书、顺丰、携程、知乎、同程、猫眼、58同城等十余家企业宣布以春节为起点,在流量、技术、服务生态三大层面展开互联互通合作。
这些年来,横亘在互联网之间的“无形墙体”,让互联互通,变成彼此“不联不通”,这种利用市场支配地位,通过平台限制信息分享,来排挤、打压竞争对手,不利于市场创新,妨碍平台交易自由,容易形成市场垄断。
当然,巨头们也吃到这种“画地为牢”的亏,不同程度遇到了增长瓶颈。当整体用户规模见顶之后,各巨头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试图把业务延伸到其他互联网巨头的腹地,通过抢夺存量市场获取增长,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封闭的局面如同“坐井观天”,更开放的生态才有未来,这是巨头们“拆墙”动作背后普遍的共识。
▲图源:抖音电商学习中心
值得关注的变化是,“拆墙”之后,互联互通释放出更大的容量空间,但是也在冲击着原有的市场竞争、消费和内容格局。
对于电商来说,这种模式将会打破传统的“流量为王”的市场格局,对于电商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新机遇,或许将会创造更多的电商发展新模式,社交电商、兴趣电商或许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机会的反面是挑战,用户可以在各个平台、各个渠道之间自由穿梭,消费行为多变不定,这对商家和服务商在数字化、营销力和内容生产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后,优胜劣汰的场面只会愈演愈烈。
但无论如何,阿里与腾讯已经吹响了“互联”的时代号角,未来,消费者、商家、服务商、平台依然有无限的可能性。
火蝠观点
从“竞争、对立”的“行军曲”,唱到“和解、合作”的“主旋律”,巨头们数年的激烈征战间,市场格局悄然重塑,时代也被重新定义——一个追求与满足更美好生活需求的时代。
正如马云提出的“回归互联网、回归淘宝、回归用户”。由于两大巨头承包了普通人的日常,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商家,平台的和解,从客观上的确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红利。
*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