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物理

2022-11-23 00:33 作者:橙子辅导  | 我要投稿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数字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教材分析】

赋税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的根本,是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机器的运转而强制征收的。没有赋税就意味没有财政,没有财政就不能保证一个政权的运行。

本课分两目,第一目“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讲述了从秦至明清的赋税变化情况;第二目“关税与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讲述了中国关税古已有之,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与收回的曲折历程;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

【学情分析】

有关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内容,初中教材涉及较少,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本节课名词定义较多,理论性强,需要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资料,及时预习课本知识。

【教学目标】

一、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二、时空观念:通过对赋税制度的背景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三、史料实证:通过对赋税制度史料的解读,使学生归纳出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四、历史解释:通过对每个朝代赋税制度背景、内容、影响的学习,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阐释的能力。

五、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使学生意识到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任何人都不能以不法手段逃避纳税义务。

【教学重点】

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前准备,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这幅图是元代纳粮彩绘壁画,壁画现藏于河南博物馆。壁画描绘了这样的一幅情景:仓房前一群农民肩负粮袋,准备将粮食入仓。右侧树荫下,一名身着红袍的官员坐在朱红色桌案后进行登记,案上摊着文书簿册。这幅图体现出农民与封建国家怎样的关系?体现的是封建国家与编户齐民之间的人身支配关系,他们要向封建国家尽“纳粮当差”的义务。中国古代农民不仅需要纳粮,还要服徭役和兵役,这些统称为赋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二、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概念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其目的主要是借以维持庞大的军队与官僚系统,并以此维持其统治地位。赋,税也,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田赋,以及按人丁征收的人头税。役,徭役,是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

赋役包括田赋、人头税、徭役等。

三、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历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梳理秦汉时期的赋役制度。

1.秦汉时期

(1)田赋

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

汉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施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


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物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