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第一势力:行为主义
第二势力:精神分析
第三势力: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先后在美国风行
经济富足引发的精神提升的渴求
表面繁荣的社会背后隐藏着尖锐的矛盾和异化现象,需要新的心理学理论加以研究和解决。
20世纪40、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强调充分发掘人的潜能、追求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等观点,迎合了美国当时社会时代精神发展的需求。
马斯洛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人类动机论》人本主义萌芽
1963年正式建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正式诞生。
马斯洛的理论:
人性观:
马斯洛认为人们具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好的天性,人的本性中有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倾向,这种倾向会使人健康地发展。
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地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地需要。
生理需要:
生存所必须地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分、氧气、性、排泄和休息地需要
最强烈的不可避免地最底层需要、推动人们行动地强大动力。
安全需要:
要求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已经心理上地安全,以求免除威胁、孤独和他人地侵犯。
归属与爱的需要:
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尊重需要:
获得对自己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需要。
缺失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
成长性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高峰体验:
是人在进行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及其快乐的瞬时体验。
罗杰斯理论 :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开创者,推广“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第一位治疗师。
人格理论的核心: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个体能对感知过、经历过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现象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或经验世界,由个体的知觉经验的总体构成,是个人的参照系,决定了个体如何行事。
自我:由现象场的一部分逐渐分化而成,是指个人的独特思想、价值观念、知觉及对事物的态度。
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此时此刻真实存在的自我。
理想自我:个体最喜欢拥有的自我概念,包括与自我有潜在关联的、被个体赋予很高价值感知和含义。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和谐统一就是自我实现。
两者之间的差别能够作为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
充分发挥功能的人:对自己的经历持开放态度、相信自己的感觉、比其他人更深刻而强烈地体验他们地情感,无论是积极情感还是消极情感。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原则和特点: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具有追求自我价值、达到自我实现地取向。
来访者中心治疗地根本原则是人为地创造一种绝对地无条件积极关注地气氛,使来访者能在这种理想氛围下,自己帮自己更坦诚地面对个人经历,接受自我。
公开和真诚,与来访者建立恰当地关系。
无条件积极关注,使来访者自如地表达自己地全部思想和情感,不害怕治疗师地拒绝。但是,不意味着治疗师必须赞成来访者地一切所作所为。
人本主义理论述评
贡献:
扩大了心理学的领域,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研究
加强了实证科学和规范科学的联系,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
对心理治疗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高层次需要的关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给心理学理论注入了一股积极力量,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不足:
理论体系不够严谨,缺乏对基本观点的充分论证,一些概念难以界定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适用范围较受局限
对人的本质作了过多天真假设
过分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选择,认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后天教育对人成长的影响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