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 古人是如何保存火种的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深度洛阳游的第八十二篇。



二年前,我路过孟津平乐时看到了二个字妯娌,真的不知道到什么意思、也不知道是什么读音。经询问,才知道什么意思。也知道了这个村1995年为了支持国家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舍小家为大家,泪别故里,全村整建制搬迁到现在的平乐镇,目前,全村共有8个村民组,760户、2760口人,村“两委”干部8名,有党员78名耕地面积3500亩。说着说着,勾起了我的拍照兴趣,于是,我们一行人就走进了大队部。在大队部,我们在许许多多的农具中发现了一个写着寨根的磨盘,在大家疑惑时,大队部的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起来寨根的由来。公元1996年,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勘探时,处于黄河南岸的河曲地带的妯娌和寨根二个村发现了遗址,为了不影响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考古人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报告》称:妯娌遗址的发掘面积3450平方米,寨根遗址的发掘面积1000余平方米。两个遗址内发掘的新石器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彼此的文化内涵层次清晰各不重复。《报告》称:出土的石噐中部分属于半成品,部分为成品,成品石噐以网坠居多,另有刀、铲、斧、凿、矛等。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居多,也有少量的黑陶和红褐陶,饰网格纹的彩陶极少。纹饰除素面外,流行附加堆纹,另有篮纹、方格纹、弦纹、划纹、绳纹等。噐类计有:凿形足鼎、夹砂罐、泥质罐、带嘴罐、高领瓮、大口缸、壶、甑、盆、碗、豆、杯、器盖等。《报告》称:妯娌遗址和寨根遗址的特点属于山区新石器遗址,这类遗址在洛阳地区属于首次发現。寨根遗址和妯娌遗址发掘出的器物中有鼎,鼎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证明,妯娌遗址和寨根遗址在当时不是一般的部落聚居地。
妯娌遗址和寨根遗址出土的火种罐和裴李岗文化晚期的石磨盘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俗话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不管是古代和现代,吃的话题不可能避免,吃哪能离开火。古人保存火的方式很特别,寨根遗址出土的火种罐就是保存火种的工具,火种罐出土于河南孟津寨根遗址一号房屋的地面上,位于灶址西侧的炭灰下,其形若亚腰筒状,小口圆唇、斜肩、束腰,圜底内凹,底部不平,腹中部偏上处有2个对称圆孔,底中心有1个圆孔,器表装饰竖绳纹,折肩处有一周指压堆纹,口径4.5厘米、底径9厘米、高11.8厘米,3个圆孔直径为2厘米。考古工作者推测,火种罐的使用方法与今日之煤球炉相似。考古工作者讲,这是一件手制的夹砂红陶厚胎器,即制作陶坯时在陶泥中掺入了均匀的粗砂粒,与釜、鼎等陶炊具的胎质相同。在火种器内投入红炭,红炭之上覆以黑炭,适度封闭器口后红炭在低氧状态下缓慢燃烧;获取火源时,开启器盖并借助火筒吹火,炭火较快引燃;使用后,晃动火种器,排出炭灰并续加炭块,以备再次使用。这个工具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夹砂后陶胎具有较大的膨胀系数,可防火种器爆裂,收敛的小口,可防内盛炭火速燃;腰部的两个小孔起通风作用,可防火种窒灭,底部的一个小孔为去掉燃尽的炭灰,火种罐最早发现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在山西芮城东庄村遗址的发掘。火种罐保存火种的方法距今约6000年。河南孟津寨根和班沟遗址都出土有裴李岗文化晚期的石磨盘。对磨盘进行微痕和残留物取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石磨盘主要用于加工植物,包括栝楼根、小麦族植物种子、薏米的颖果、栎属橡子,也可能还有少量小米,同时也加工石器之类的硬质器具。这类工具主要的加工对象是野生植物,其中块根和橡子占大部分。反映了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谷物栽培的初期阶段,广谱经济仍然占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