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韧性经济,福惠方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出现了“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的表述。城市经济韧性是指城市经济系统受到某种外来冲击后,所表现出的防御能力、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
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经历多次重大历史考验,面对这些冲击,我国城市因地理特征、产业结构、文化制度和治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出的抵御和适应能力也不尽相同。由此,城市作为一个经济系统应怎样防范和抵御冲击以及通过什么样的调整快速恢复原有状况等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同时还叠加着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的因素,这些内外因素均给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夯实中国城市经济系统的韧性能力对于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为了了解所选城市发展形态与实力,深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并且将理论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数据化社会问题;提高公众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促进社会各界共同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苏州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韧性经济,福惠方圆”团队以“韧性城市”为中心,多方位、多角度的展开此次“三下乡”活动。
一.认真准备,精心策划
在确定此次三下乡活动主题后,所有组员在组长沈丹婷的带领下以腾讯会议以及QQ讨论的形式进行了讨论,分析活动内容和具体的实施计划。

团队组长沈丹婷汇报了此次活动的活动背景、活动目的、选题原因及意义、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任员分工以及具体实施计划,指导老师史欢欢根据时政性,为我们的三下乡活动及时提出就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与开展作重点明确,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准确性、实践调研的计划性、整理材料时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讲解,并勉励团队成员要牢记时代新人的使命与担当,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二.分工明确,齐心协作
2023年7月13日,数学科学学院“韧性经济,福惠方圆”团队以线上的形式宣布此次“三下乡”活动正式启动,团队成员积极响应,各自负责好自己的任务板块
启动仪式上,团队组长沈丹婷汇报了此次活动的项目背景、活动内容,任员分工以及具体实施计划,指导老师就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与开展作重点明确,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准确性、实践调研的计划性、整理材料时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讲解,并勉励团队成员要牢记时代新人的使命与担当,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启动仪式后各成员按照分工开始积极投入到自己的任务之中。
(一)设计问卷
为了使我们获取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团队成员唐雨欣、沈丹婷、张晓茹同学共同设计了俩份苏州市以及淮安市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涵盖对于疫情前后的收入变化,消费心理,消费状况,和各类消费支出所占比重等。
i. 《苏州市经济状况调查》数据及分析
本次问卷共有45人参加,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女性占比75.6%,男性占比24.4%.其中年龄在17-25岁的占比为71.1%,16岁以下仅占4.4%,36-45岁占比为6.7%,46-60岁占比为17.8%. 中小学在读生占6.7%,大学在读生占64.4%,上班族及自由职业者占22.2%. 在此次调查的人群中,62.2%的人居住在城市,37.8%的人居住在乡/镇/村.
ii. 《淮安市经济状况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共有52人参加,女性占比61.5%,男性占比38.5%.其中年龄在16岁以下的占1.9%,17-25岁的占32.7%,26-35岁的占23.1%,36-45岁的占11.5%,46-60岁的占20.8%. 其中中小学在读书以及高中、职高、技校在读生以及硕士及以上学历各占1.9%. 大学在读生占28.8%,上班族占38.5%,自由职业占23.1%,无职业者占3.8%. 而居住在城市的人占82.7%,居住在乡镇村的占17.3%.
1) 现状分析
l 《苏州市经济状况调查》
i. 调查对象受到经济冲击以前的月消费额、消费心理类型以及各类消费支出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得知,月消费额在1000元以下的占15.6%,1000-2000元的占42.2%,2000-4000元的占28.9%,4000-6000元的占6.7%,6000元以上的占6.7%. 其中计划性消费心理的占24.4%,随意型占51.1%,节俭型占17.8%,超前型占6.7%. 然后我们对调查对象的各类消费支出占比画出饼状图.

从以上两个表可以看出,在受到经济冲击之前,人们的各类消费支出多用于食品、休闲娱乐旅游以及生活日用品.
ii. 调查对象近年来就业情况以及收入变化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近年来有失业问题的占20%,没有失业问题的占80%. 其中收入基本不变的占57.8%,大幅减少的占17.8%,轻微变幅的占22.2%,大幅增加的占2.2%.由此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的就业情况和收入大部分没有变化太大变化,少部分人受到影响.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近年来调查对象所在的工作岗位有裁员情况的22.2%,没有裁员情况的占77.8%. 工作岗位能及时恢复到经济冲击以前的运作模式的占62.2%,不能及时恢复到经济冲击前的运作模式的占37.8%.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人的所在工作岗位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能够继续正常运作.
iii. 调查对象受到经济冲击以后的消费欲望、消费态度以及影响的因素等
受到经济冲击以后,消费欲望高的占53.3%,消费欲望低的占46.7%. 其中消费欲望没有变化,保持原有状态的占35.6%,学会克制,趋于理性消费的占44.4%. 欲望退减,缩减消费开支的占6.7%. 而享受人生,扩大日常消费的占13.3%. 由此可以看出受到经济冲击后消费欲望高的人较多,但更多趋于理性消费,但是保持原有的消费态度的人也不少.
然后我们对人们的影响消费态度的各个因素(图1)、消费观念的改变(图2)、提高哪方面的消费支出(图3)以及经济冲击给消费带来的积极影响(图4)制作了饼状图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在经济方面来看,受到经济冲击以后,苏州市市民的消费有一些改变.大家的消费态度会更多地考虑安全和健康因素,医疗和人身保险方面的消费也显著增加.同时大家在消费方面开始改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消费更加注重了精神的需求.
l 《淮安市经济状况调查》
i. 调查对象受到经济冲击以前的月消费额、消费心理类型以及各类消费支出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月消费额在1000元以下的占7.7%,1000-2000元的占36.5%,4000-6000的占13.5%. 其中属于计划性消费心理的占32.7%,随意型消费心理的占40.4%,节俭型消费心理的占23.1%,超前型消费心理的占3.8%.
然后我们根据受到经济冲击之前各类消费支出的调查数据,制作了饼状图.

由以上数据可知,受到经济冲击之前的淮安市市民中大多数人是随意型消费心理,而各类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中最多的是生活日用品类和食品类.
ii. 调查对象近年来的就业情况以及收入变化
根据调查显示,近年来面临失业问题的人占比为40.4%,而没有失业问题的人占比为59.6%. 对于收入变化来说,大幅减少以及基本不变的人的占比分别为28.8%和42.3%,而大幅增加的仅占3.8%,轻微减少的也只占13.5%. 由此可以看出来近年来对淮安市市民的收入受到一定影响,还是有一部分人群的收入有着大幅度的减少,但是收入基本不变的人群还是占了多数.
2022年以后人们所在的工作单位有裁员情况的占36.5%,没有裁员情况的占了63.5%. 工作岗位能够及时恢复到受到经济冲击前的运作模式的占63.5%,不能及时恢复到以前的运作模式的占36.5%. 而人们消费欲望降低的占75%,消费欲望增加的占25%. 由此可以看出,相较于苏州市市民的工作岗位情况,淮安市的工作岗位受影响较大. 且消费欲望方面和苏州市也有所不同,大多数人的消费欲望降低.
iii. 调查对象受到经济冲击后的消费观念、消费态度以及影响的因素等
我们对消费态度(图5)、影响消费态度的各个因素(图6)、消费观念的改变(图7)、会提高哪方面的消费支出(图8)以及经济冲击给消费带来的积极影响(图9)作了饼状图.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冲击对淮安市市民的消费态度、消费观念影响较大. 大部分人在消费态度方面更多地偏向了学会克制,趋于理性消费. 大部分人也认为安全和健康因素会影响消费态度. 而消费观念大部分人坚持健康型消费和文明型消费,购买产品方面更多地倾向于卫生防疫用品以及生活日用品. 经济冲击给消费带来的积极影响大多数人更偏向改善了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风险意识提高以及更加注重健康卫生问题.



(二)多方面调研
除了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外,团队成员分别在苏州、淮安等地进行了实地访谈,本次实地访谈涉及地区集中,针对的具体内容覆盖了健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良好的治理和政策环境等。
(1) 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城壕里社区
2023年8月11日星期五,数学科学学院“福慧方圆-韧性经济”团队成员沈丹婷,就苏州市近几年特殊环境下的社区管理举措,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城壕里社区党委书记--苏晓进行了线下交流、相关问题的请教.在此交流中,我们询问社区工作压力、遵循政策下的分工,社区管理的启示等等.寻求我们作为大学生如何对城市的经济韧性提高作出贡献的答案.

在苏晓书记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一同深入了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的城壕里社区,探索社区经济韧性提升的方法和路径.参观了一系列社区环境,探讨了社区管理策略在面临特殊环境时,社区工作者如何进行压力下的工作. 在这场实践调研中,团队成员充分认识到城市韧性经济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创业、就业、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参与韧性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增加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而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和志愿者工作,与社区居民建立联系并提供帮助、努力学习和提升自身技能以及保持对城市韧性经济的观察和关注,了解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挑战等途径来提高城市韧性经济
总之,参与城市韧性经济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努力.同时,我们可以发展出更多实践团队,共同探索和实践城市韧性经济的发展,发挥集体力量,为城市和社区作出更大的贡献.
(2) 走进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长江路街道
2023年8月15日的午后,数学科学学院“福慧方圆-韧性经济”团队成员唐雨欣踏上了一次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长江路街道社会治理中心主任陈妤佳的线下交流之旅.他们就淮安市这几年特殊环境下的社区管理策略展开了讨论,探讨了压力下的工作方法、遵循政策的职能分工,以及社区管理工作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陈妤佳主任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一同深入了淮安市的长江路街道,探索社区经济韧性提升的方法和路径.参观了一系列社区环境,探讨了社区管理策略在面临特殊环境时,社区工作者如何进行压力下的工作,以及如何坚守政府的政策.进行深入的交流后,使团队成员对社区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她意识到社区管理在城市经济韧性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交流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社区活动,通过提供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帮助社区工作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城市经济韧性的提高.同时,团队成员提出社区可以更多地关注大学生,分享工作经验和方法,让大学生也能为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做出贡献这一想法.陈妤佳主任对团队成员的想法表示了赞赏,并鼓励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共同为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做出贡献.
在此次交流中,团队成员认识到,社区管理在城市经济韧性中起到重要作用,大学生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高方法也有待思考.同时,团队成员一致认为要想实现城市经济韧性的提高,需要依靠政府、社区和大学生三者的紧密合作。
此外,我们还通过调查网上资料的方式,了解了苏州市、淮安市的产业结构:


三.交流研讨,归纳总结
(一)交流研讨
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以及对于问卷的分析,我们了解了江苏省不同地区、不同场所的一些防疫措施,在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过后,我们得出了以下有价值的结论。
首先根据调查结果,80%的调查对象一直以来关注自己家乡城市的城市经济韧性的整体水平。
调查对象认为城市经济韧性是指城市能够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城市经济韧性的好坏与市民的就业和收入稳定性密切相关。他们认为城市应该具备应对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的能力,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归纳总结
经济韧性是一个城市应对外部冲击和变化的能力,包括经济的适应性、弹性和复原力。它包括:
1. 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城市经济韧性的关键之一是拥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当一种行业受到冲击或不景气时,其他行业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多元化经济结构还能降低城市对某一行业的依赖,减少单一因素对城市整体经济的冲击。
2. 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城市经济韧性需要有创新和创业的生态系统支持。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创业则能够为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和机会。城市应该鼓励创新和创业,提供相应的支持政策和资源,吸引人才和投资。
3. 灵活的就业市场:城市经济韧性还需要建立一个灵活的就业市场。这意味着有足够的灵活性来适应不同行业和职业的需求变化,包括技能培训和转岗支持。灵活的就业市场能够减轻经济冲击对失业率的影响,使人们更容易找到新的就业机会。
4. 健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市经济韧性还需要依赖健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包括交通、通信、能源、水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以及教育、医疗、安全等公共服务的提供。健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够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5. 良好的治理和政策环境:城市经济韧性还需要建立良好的治理和政策环境。这包括透明、效率和稳定的政府治理,以及积极的政策支持和规划。良好的治理和政策环境能够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并提供有效的危机管理和应对能力。
总之,城市经济韧性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建立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培育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发展灵活的就业市场、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建立良好的治理和政策环境,城市能够增强其经济韧性,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和变化。
此外为了更好地宣传这些知识,我们在指导老师史欢欢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以及等媒体平台发表了许多新闻稿,希望我们的宣传能够让更多同学以及社会人员了解城市经济韧性的相关知识。
四. 展示成果,分享展望
经过此次“三下乡”活动,我们走进社区和街道社会治理中心等地进行调研,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主要学习到了以下几点内容:
1. 政策支持的重要性:发现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不仅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指导也起到关键作用。
2. 创新和科技发展的意义:创新和科技发展被认为是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途径,能够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3. 合作和共享经济的重要性:城市间的合作和共享经济可以加强城市的经济韧性,通过资源互补和互利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
同时,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研究和实践,以不断提升城市的经济韧性。以下是进一步的展望和计划:
1. 深入研究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城市经济韧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政策环境、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等,以更精确地把握城市经济韧性的构成要素和提升路径。
2. 推动政策支持和改革:我们将与政府部门合作,提供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方案,以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动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建议政府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和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3. 加强产业转型与升级:我们将鼓励城市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等领域转型,提高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4. 强化城市间合作与交流:我们将积极推动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互利共赢。通过与其他城市的经验分享和合作,加强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韧性。
总之,我们将不断努力深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理解,积极提出建设性的方案和措施。我们将进一步关注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合作,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