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长孙嵩

长孙嵩

长孙嵩(358年-437年3月4日),代人,本姓拔拔。长孙嵩的父亲长孙仁于拓跋什翼犍时官至拓跋氏鲜卑南部大人。长孙嵩十四岁时,宽雅有气度,替其父统军。公元376年,前秦灭代国,分代国诸部让铁弗部刘卫辰及独狐部刘库仁统辖,长孙嵩就率部众归附刘库仁。385年,刘库仁子刘显杀首领刘头眷自立,长孙嵩率部叛归仲翼犍之孙拓跋珪。登国元年(386年),拓跋珪于牛川即位为代王,以长孙嵩为南部大人。
登国六年(391年)长孙嵩随拓跋珪攻柔然,并斩杀柔然别部帅屋击。皇始元年(396年),拓跋珪进攻后燕,长孙嵩亦有随军,并获授安南将军、冀州刺史,封巨鹿公。皇始三年(398年)四月,长孙嵩任侍中、司徒、相州刺史。后又改封南平公。
永兴元年(409年),魏明元帝拓跋嗣即位,长孙嵩与山阳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白马侯崔宏等八人坐止车门右,共听朝政,被当时人称为“八公”。次年正月,长孙嵩奉命北伐柔然,至五月从大漠南归时遭柔然围攻于牛川,拓跋嗣遂北伐支援,逼柔然撤退。
泰常二年(417年),东晋刘裕北伐后秦,向北魏借水道之便。拓跋嗣担心刘裕外称伐秦,实以伐魏,命长孙嵩督山东诸军事以塞刘裕东道,压逼晋军。时晋军西进,魏军亦派数千缘河紧随,若有船舰漂至北岸就会遭到北岸魏军攻击。刘裕派丁旿及朱超石渡河至北岸阻击魏军,长孙嵩时亦派三万骑助战,但不能抵抗晋军,被逼退还畔城。至十月,拓跋嗣亦召长孙嵩班师。
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去世,拓跋焘继位,进长孙嵩爵北平王,司州中正。始光二年(425年),长孙嵩转任太尉。赫连勃勃逝世后,拓跋焘打算趁机攻击。长孙嵩则担忧柔然人偷袭,不赞同这项计划。但长孙嵩不能改变拓跋焘心意,反令其大怒,指责他为官时贪污,更命武士强按着他的头作叩头以作羞辱,随后就于始光三年(426年)十一月进攻夏国。
此事以后,拓跋焘每当出征,长孙嵩都会留守京师。后加柱国大将军。太延三年正月戊子日(437年3月4日)去世,享年八十岁,谥宣。北魏孝文帝年间,配飨庙庭。
统帅 B-
(长孙嵩乃北魏之元从,尝破西部泣黎大人茂鲜,斩柔然部帅屋击,累著军功。然北趋沙漠,遭柔然围於牛川;南次畔城,又频败於刘裕。或未达名将之体也。)
武力 B-
(长孙嵩世为大人,或善弓马。)
军谋 C+
(长孙嵩於太武之世,常言西伐不利。曰:“彼若城守,以逸待劳。大檀闻之,乘虚而寇,危道也。”拓跋焘不从,嵩谏切。焘大怒,责嵩在官贪污,使武士顿辱。)
智略 C+
(长孙嵩宽雅有器度。拓跋嗣寝疾,问后事于嵩。嵩曰:“立长则顺,以德则人服。今长皇子贤而世嫡,天所命也,请立。”乃定策,诏太武临朝监国,嵩为左辅。)
内政 B-
(长孙嵩任政统事,所在著称。拓跋嗣继位,嵩与崔宏等八人坐止车门右,听理万机,故世号八公。太武之世,嵩以元老,多留镇京师,坐朝堂平断刑狱。)
魅力 B-
(长孙嵩宽厚沈毅,任重王室,历事累世,邈为元老。生则宗臣,殁祀清庙,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