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提分秘籍】一文收割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整合新教材必背术语)

2022-10-30 20:38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哈喽,各位淀粉中午好。历史的选择题是同学们的一大难点,并且历史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常常考验我们对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因此,要想考试中避免过多的丢分,顺带着搞定选择题,不能把知识点记错记混才是关键!这次小历特地准备了易考易错中国古代史部分让淀粉们查缺补漏,把易错易混的重要知识点吃透!(其他部分就等下一次分享啦)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本篇文章内容并不完整,文末有完整PDF版本的领取方式哦~

多元一体

多元: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

一体:民族、文化的内聚性。

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中原文化)作为政治文化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同祖观念);文化认同(儒家文化、礼乐文明);制度认同(汉制));民族交融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多元一体”既体现了充分尊重多元,坚持平等和谐,又凸显了高度认同一体,不断同心聚力。

分封制

概念:又称“封建制度”,即封邦建国,拱卫王室,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具有地方分权特点的管理制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查方向:分封制的内容、影响(如加强地方管理、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民族交融。历史遗存有:皇族分封、姓氏起源、地名简称等)、瓦解(2020全国卷楚国国君自立为王)、书本分封形势图(分封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特性)、分封制下同姓不婚的原则。

宗法制

概念: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考查方向:一是宗法制的内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019全国卷考查宗法制下王位继承问题)、二是宗法制的影响(特别是宗法观念及其表现:如家国国构的观念、儒家思想中的孝悌、尊卑等级观念、尊老爱幼的传统“父母官”、“长兄如父”的观念、宗族势力、族谱、家庭本位、重男轻女等)

分封制与宗法制辨析: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

敬天保民

概念:既敬重上天,又重视人民的作用。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转变,对后世“民本”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民本思想的渊源)。

百家争鸣

概念:面对春秋战国的乱世,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力图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实质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争鸣主题是救世(为君主提供治理国家的方法);争鸣内容主要是学术和社会问题(如人性、人与自然关系、怎样治国理政等);争鸣特点是互相批驳又彼此吸收(如荀子隆礼重法的治国主张)。

小农经济

概念: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春秋战国时期形成,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自耕农经济、佃农经济都是属于小农经济。两汉时期的地主田庄经济不是小农经济(规模更大、多种经营)。但是小农经济、田庄经济、寺院经济都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面是商品经济)

考查方向:主要考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及影响(如2015全国卷考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如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分异令、北魏均田制促进个体小农的形成发展;影响如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水利兴修、基层治理、法律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关系)。

中央集权制

概念: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往往通过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如郡县制、推恩令、刺史制度、宋代“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元朝行省制、明清督抚制等

考查方向:一是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点关注两个主干知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一一政治举措如推恩令、刺史(监察和地方治理)、察举制;经济手段如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皮币”;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二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文臣出任地方长官;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散机构权力;设立通判,制约知州;崇文抑武等)

复习导引

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方式:

①纵向收权(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层层控制;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②横向分权(分割地方权力,相互制约)

③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对地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须籍贯回避

④采用犬牙交错的地方行政区划原则。二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优越性(如全国卷考国家组织力量强大、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2021山东卷考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出发点是维护国家政治统一)。三是中央集权的演变(如汉初王国问题、安史之乱、东南互保、湘淮系集团的崛起(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中央权力下移)均意味着中央集权有所衰落)。

君主专制

概念:会通过调整中央行政中枢制度来加强皇权。

考查方向:一是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重点掌握以下概念: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相权转移)、尚书台、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内阁、军机处)。二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选择题考查频率不高。明清时期更多起负面作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转型,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复习导引

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一般方式:

①分散相权(如唐初三省长官分掌宰相职权、宋枢密院分掌军事、三司分掌财政、副宰相“参知政事”)

②转移相权(如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外朝丞相权力)

③废除相权,设立秘书机构(如内阁和军机处)

④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监察制度、密折制)

⑤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字狱)

精耕细作

概念:一般指的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垄作法、代田法、稻麦轮种)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除草、培土、施肥、灌溉、治虫等技术)为目的(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中的综合技术体系,可分为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农业技术体系。

考查方向:一是概念的理解(重点关注精耕细作的表现:2021湖南卷绍兴赈灾、2020全国卷朱朝扩大稻麦种植、2016海南卷贾思勰齐民要术、适当关注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书、二十四节气)。二是精耕细作的原因(人地矛盾小农经济、重农)和影响(促进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高考未考。

新教材必背要语: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重农抑商

概念:又称“重本抑末”,是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政府对私人的工商业活动严加控制。重农先秦以来一以贯之,但抑商不同时期程度有所差异(如中唐以后抑商有所松动一一官商分利、海外贸易、坊市逐步瓦解)

复习导引:重农的具体表现:奖励耕织;引进良种(占城稻、甘蔗、玉米、番薯);推广精耕细作,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颁布农书,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统治者亲身示范(先农坛亲耕);将开垦土地和人口增加作为考核地方的标准;以庸代役保证农时。

抑商的具体表现:限制商人消费(不允许着装丝帛);贬低商人社会地位,限制商人子弟参与科举考试。限制商人商业经营范围(盐铁酒专卖制度);对商人加以重税;对弃农从商致贫的人加以重罚;干预物价以及市场行为;文学作品丑化商人形象;迁徙豪富

总结:对象:抑商人存商业;退私商进官商。

手段:

(1)经济上:重税(提高从商成本)、专卖(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垄断)

(2)政治上:颁布“贱商令”,贬低商人政治和社会地位

租佃

概念:地主把土地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收取地租(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作为收益,这种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制。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地主与佃农形成租佃关系(契约形式、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或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租佃制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宋代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新教材必背要语: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的淡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社会流动加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贱民减少和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土地交易的开放和百姓日常生活的相对自由)。

经济重心南移

概念:指中国古代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即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如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是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转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唐朝中叶以来(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元明清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理学

概念: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继承孔孟正宗,融合佛道思想,以“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又称“道学”,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北宋程颐程颢、南宋朱熹,南宋后期受到官方尊崇)和“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理学具有思辨化、理论化、世俗化、佛学化的特点。

复习导引:本体论(理(心)是世界本原,程朱认为理是外在、陆王认为理是内在)、认识论(格物、格心)、修养论(存天理灭人欲)、境界论(成圣成贤)、功能论(修齐治平)。

新教材必背要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勤奋勇敢的优良品质、自强不息的进步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爱民恤民的民本思想、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城宽阔)、包容性(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博彩众长。可参考2022泉州三质检开放题)、凝亲性、连续性(强大生命力)。

考查方向:一是考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或特点(2021考理学家反对婚姻论财意在维护礼教纲常;2019考程颗诗体现的主旨人与万物皆同理;地方卷考朱熹、王阳明的观点);二是考理学的影响(2021全国卷善书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广东卷服饰体现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理学强调教化、注重气节道德、强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也扼杀人性和忽视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概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顾炎武)要求学问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

新教材必背要语: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个和叛逆色彩。

科举制

概念: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选官制度。隋朝形成,唐代发展,两宋进一步完善(考试程序更加严密,更加公开公正,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元朝恢复科举,明清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但也逐步走向僵化(八股取士),晚清最终废除(1905清末新政)。

三种含义: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边防重镇);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工商业集市(工商业市镇:如佛山、汉口、景德镇、松江、南浔、盛泽、乌镇等。江南市镇多以丝、棉为贸易重头戏)。

考查方向:2022福州质检卷(市镇简介:明清时期,随着工商业经济的繁荣、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原因还有交通便利、农产品商品化(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在江南等地形成了一大批中小市镇;它是城市与农村经济的联系媒介,便利了人们日常生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质不同:北魏的军镇是国家设置的军事要塞,清朝市镇是随商品经济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区域性工商业中心。)

复习导引: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和明清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帮、对外贸易(如佛山)等因素也有关联。

早期工业化

概念:也叫“原(前)工业化”、乡村工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大约是在16一18世纪进行的,这时期西欧逐步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关于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出现时间,大抵有两种观点:晚明(以李伯重和樊树志等学者为代表,认为明末清初江南出现早期工业化):洋务运动时期(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7页: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表现:雇佣劳动、工商业人口比重增加、纺织业兴盛、生产技术不断革新、专业化市镇等。

文人画

概念:也称士大夫画,产生于魏晋时期,宋朝以后逐步成为画坛主流。描绘内容多为花鸟鱼虫、山水竹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画风写意,讲究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融诗书画印等多种形式于一体。宋代文人画时代背景:士人群体、崇文抑武、理学兴起(注重内心反省)风俗画:写实画、多为描绘市井生活和民间风情,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时代背景:商品经济(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文化繁荣。

复习导引:文化(包括文学书法绘画戏曲)发展的趋势: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朝贡贸易

概念: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相对于民间贸易而言)。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贡品种类等均有严格规定。乾隆时期,清政府一口通商,在广州设置公行(十三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复习导引: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关注新航路开辟对明清中国的影响(如2021福建卷考红薯等新农作物的传播)。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如何考高分,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提分秘籍】一文收割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点!(整合新教材必背术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