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密涅瓦的猫头鹰的迷失

2023-02-23 01:06 作者:苟鲑鱼之梦  | 我要投稿

密涅瓦的猫头鹰的迷失

绪论

       哲学,尤其是分析哲学,对于语言总是抱有一些迷恋——要么追求宏大且神秘的黑话,要么追求语录式的名言。却不能回归到最初的“爱与智慧上”,总体呈现出了“碍别人,只会辩”上。无论是德国的古典观念论还是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未能逃出这种怪异的语用。

       哲学之所以会求助于语言学,是因为,思想活动必须通过文字进行呈现。言说行为并不具有历史性,因为语音是一发即逝的,更何况,语音作为一种飘忽不定的载体,在传播上难免失真——比如哲学和科学的读音相似,但在学术建制里边,这两门学科是死对头,这样,为了避免歧义,哲思不得不求助于符号。

       但不得不说的是,现在主流的语言学已经无力为哲学接盘——目前语言学的主流仍然是索绪尔,乔姆斯基这类“结构主义语言学”,即使是拉康的理论也难逃索绪尔设下的陷阱——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中,所谓的“能指”指的是语音,但即使是“符号”也存有“能指性”,譬如美国随处可见的餐馆招牌“EAT HERE”,再譬如“苹果”这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名词,也能指向存在于人类眼前的世界的那个“红红的,圆圆的能吃的物体”。加塔利的“非能指符号学”作为1970年新诞生的语言学学说,尚未在大学受到重视,进而,不能成为主流。

       非但语言学不能为哲学接盘,目前学术建制里的所有学科也不能为哲学接盘——无论是心理学还是社会学,无论是翻译学还是社会学。

       当然,如果对哲学史有研究的话,通常会发现一个尴尬的现象——一般一个人死后才能被评价为哲学家,即,哲学家=死人,这个现象真的是尴尬到不能再尴尬,就连哲学本身都不能把握——如果一个人要在死后才能被评为哲学家,那么,这个人生前言说的,是否还是哲学。

       再说主流的哲学理论主流的划分方法——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经验哲学和实践哲学),这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立场——一个认为哲学是最终目的,一个认为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前一个认为哲学是一个形而上的维度,一个认为哲学是一切的开端;前一个认为哲学是历史上被悬置的问题的总和,后一个认为哲学是所有已经存在的学科的整体。这样一来,哲学本身都未能消解自身的不一致性,更不用说指导消解其他不一致性的行为。

       不得不面临一个非常尖锐但尴尬的问题——什么是哲学,什么不是。最初,哲学的目的是追求爱和智慧,但在语言上看,这两者都是抽象名词——并不能在眼前的世界找到一个叫做“爱”的物体,也并不能找到一个叫“智慧”的实体,只能找到某种崇高的象征——比如用999朵玫瑰来代指爱,用一整个图书馆的书来代指智慧。这么说来,“爱”和“智慧”可能一开始就不存在,毕竟爱和智慧的象征和其本身只存有一些微弱的,臆想性的联系。万一第一个哲学家只是用男女性交的图景代指爱,用大雨前的乌云来代指智慧呢?——也就是说,哲学可能是一门淫秽至极的学科。

       但,如果这样的话,哲学将对现实完全丧失把握能力,历史也将不曾展开——不然的话,现在的哲学书籍只可能包含一句话——“看见乌云,马上躲雨”,现在的语言最多也只能有八个字——“看”“见”“乌”“云”“马”“上”“躲”“雨”。

       无论曾经或者现在的哲学著作如何地可笑,但是至少,语言形式被扩充了,无论之后或者之前的哲学看上去多么淫秽,至少,现象得到了解释。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能指导建构,但是,至少,哲学带来了一点点的思考的机会,正如不是所有纸面上的符号都指向纸面之外的实体,但,至少给一些人类个体带去了转瞬即逝的希望。

       哲学是什么——这个命题既是“不证自明”的,同时也是“完全无法论证的”。它天然地就包含着某种张力,譬如哲学的标志是那些“柏拉图问题”或者休谟的“夺命连环问”,但同时,任何哲学家都无法对哲学提供完全的担保,尽管黑格尔在小逻辑开始论证前详细论证了“经验哲学”和“批判哲学”之间的区别,自立为“凌驾在经验哲学和批判哲学的王”,但当时的人哪能想到,在200年之后,这位哲学之王被贺麟叼到飞起(反正我买的那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法哲学原理》,贺麟对黑格尔的批判是排在黑格尔的论述前面的)。

       很难说哲学是什么,也很难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只要人类还偶尔望望天寻觅星辰,只要人类还偶尔好奇地追问历史为何不肯停留,那么哲学就能为人类提供最低限度的帮助。至于星星是否存在,那根本不重要。

 

2023年2月23日


密涅瓦的猫头鹰的迷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