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讨好,只会让自己过得更糟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人公松子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生而在世,我很抱歉。”这句话,正是松子悲惨一生的写照。
松子坚信“上帝就是爱”,但是在这种想法的指引下,善良的松子没有得到她心心念念的“爱”,反而一直被背叛、被抛弃,最终在他人的唾弃中悲惨地结束了一生。

松子跌宕起伏的命运令人感慨,但是,在同情之余,我们也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一直通过讨好他人来获得“爱”的松子,为什么会过得如此糟糕?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讨好型人格。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但并不是一种人格障碍(1)。
其实,心理学上并未对这一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第一次提出“讨好型人格”这一概念的是作家蒋方舟,她在综艺节目《奇葩大会》上直言自己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并分享了自己恋爱过程中被男友无缘无故辱骂还要向对方道歉两小时的经历。
在心理学上最接近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布莱恩·利特尔提出的“洋葱型人格”,即“高自我监控型”人格。
利特尔认为习惯讨好他人的人就具有“高自我监控型”人格,这种人就像一颗洋葱,当你一层层地剥开它的时候,却发现它没有内核,没有本质的自我。
就像蒋方舟在节目中说的,她觉得自己“好像都不会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不会去跟对方争吵,非常地害怕起冲突,非常地害怕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高自我监控型”人格的典型表现。

日常生活中,像松子、蒋方舟这样讨好型人格的人不在少数,TA们生活得小心翼翼,时时刻刻都要去看别人的脸色,面对社交每天都觉得精疲力尽,生怕自己犯一丁点小错误惹别人不高兴。
其实,TA们这样去讨好他人,只是因为TA们希望别人能像自己对待他们那样对待自己。换句话说,讨好的根源在于自卑,讨好者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不讨人喜欢”、“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才会拼命去讨好他人,希望从他人身上获得尊重、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然而,就像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的:“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于我们自己,而非他人。通过讨好他人获得的被接纳感和存在感并不能满足我们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反,会成为阻挡我们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自我效能感的障碍。
而且,设想一下,若是有人拿捏住了讨好者的心理,利用讨好者的善良去要求TA们为自己无偿做事,那么,对于被要求的讨好者来说,这就真的变成了“噩梦”。
比如,就像近年来屡见不鲜的校园霸凌事件,许多孩子被霸凌,是因为TA们被排斥,想要融入某一个小圈子,为此TA们不得不去讨好这个小圈子里的成员,比如拿自己的零花钱为别人买吃的。
但是TA们的“善行”没有得到小圈子的认可和接纳,反而被胁迫,被当成一种理所应当。
最后,这些孩子非但没有获得朋友,反而把自己父母辛辛苦苦挣的钱白白送给了别人,还要被嘲笑“是个傻子”。TA们的讨好,没有使TA们的情况得以改善,反而让自己得不偿失,变得更糟。

那么,讨好型人格的人应该怎样才能停止对他人的不断讨好呢?
首先,需要做到自我认同。
这就需要我们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认知,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多进行自我鼓励,少自我批评,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克服内心深处的自卑。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且相信自己拥有改变自己的力量,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正如阿德勒所言:“任何人都能有任何成就”,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这样,即便是不去讨好他人,我们照样能够在自己的世界里大放光彩,实现自我的提升。

其次,需要做到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就是指我们要把自己的“人生课题”与他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我们不应该对他人的人生课题妄加干涉,当然我们自己的人生课题也不能够被别人随便干涉。
如果能够做到课题分离,那么我们的讨好心理就会得到极大地改善。
当我们想要去讨好他人的时候,先在心里想一下:别人对我们提出要求,我们的课题是判断一下要不要接受这个要求,这时候我们只需要就事论事、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做出我们想要做出的回答就好了。
至于别人怎样来应对我们的回答,别人会不会感到生气和失望,会不会对我们有意见,那就是别人的课题了。
我们不能够对别人的课题加以干涉,因此我们就不需要也不应该再去考虑拒绝请求之后别人对我们产生的不满了,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去事事讨好他人。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做好我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剩下的,就让别人自己去烦恼吧!

最后,需要建立自己的原则和界限。
许多时候我们讨好他人却带来烦恼,是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以取悦别人为目的,既守不住界限,允许别人在自己的生活里指手画脚,又经常突破别人的界限,渴望建立亲密关系又常常因为别人不能满足我们的期待而受伤(2)。
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明确什么事情是在我们能容忍的范围之内的,什么事情又是超出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红线”,为我们所不能忍受的。对于过界的事情,我们要勇敢地对其说“不”,守住自己的底线。
这样,我们就不会再为讨好他人而烦恼,有勇气去做自由的自己,把重心放到自己身上,努力实现自我的提升。

“真正能够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意讨好的样子。”愿讨好者都能走出自卑,不再讨好他人,而去爱护自己,寻找到真正的自我,为自己而活,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拥抱明天温暖的阳光。

(1)摘自百度百科“讨好型人格”词条定义
(2)摘自网易新闻《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都有4种错误的心理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