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分单挑论体能(耐力)的重要性
最近恶鼠梓祎与其他球员的百分单挑想必大家都看了,今天我们从体能(耐力)以及一些细节层面来进行讨论。
从前三场的比赛中大家能否感受到,一开始至比赛结束,这原本就是“不公平”的较量。原因很简单,梓祎与这三位球员的体能(耐力)水平根本就不是一个层级的。
我们从一些细节就可以察觉到:从比赛第一节的25分快要结束时,大家观察一下每个人的呼吸节奏、肢体语言,你可以感受到,梓祎的运动强度好像是“慢跑”。而像张子昊、周余翔等球员,身体已经进入高强度甚至极限强度的状态。
到了第三节末端与第四节,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体能(耐力)差的球员,动作会更加笨重、利用间歇时间双手会下意识的扶住大腿,弯腰休息。喘气的幅度更大、呼吸更急促。

体能的概念是指将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素质综合作用在人体身上的一种外部表现与能力。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体能,主要是指耐力。耐力是人体在比赛过程中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磷酸原、乳酸能、有氧系统)提供能量与恢复供能的能力。
毫不夸张,耐力是一名篮球运动员在场上进行正常发挥的基础。如果两名球员在场上的耐力水平本身就不在一个起跑线,那这个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拿梓祎与张子昊的比赛举例说明。
大家回想张子昊在一开始与后半段运用三威胁进攻的场景,在耐力充沛的时候,他可以依靠三威胁的晃动创造突破得分的机会。但是到了后半程,很明显,他所有第一下的突破(三威胁)都能够被恶鼠预判到且进行有效的封堵。
大家不要觉得这只是预判技巧的问题,一位球员的敏捷性与耐力也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当耐力充沛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具备更快的反应速度。梓祎在面对张子昊的三威胁进攻时,脚步基本上完美,根本没有明显的防守漏洞。这首先得益于他超强的体能储备,再加之优秀的判断力与敏捷性。

另一方面是投篮的轻松度。这一点对于篮球爱好者而言不一定能够敏锐的察觉到,它主要体现在出手前多余动作的数量、投篮出手所需时间、整个出手的流畅度等方面来加以判断。
无论是三分球还是罚球,梓祎的命中率都明显高出一截。而恰好他们的投篮发力模式都属于两段式,其实,如果从球的旋转来看,张子昊要更好一些(梓祎投出去的球旋转是不够的,如果到了更高水平的比赛会严重影响命中率)。但正是由于体能(耐力)水平的差异,反而是张子昊的命中率更低了。
就连子昊最擅长的中距离跳投,在比赛后半段也是频频打铁。很多对抗后的近距离跳投,我们从视频看手型非常好,出手也很流畅,但就是投不进,这很难不联想到体能(耐力)问题。
除此之外,在比赛后半程,张子昊防守三分的强度与积极性大幅度下降,这一点通过他与恶鼠的防守距离就可以判断出来,基本上是放投防突的感觉。这也是体能(耐力)下降后的必然结果。而反观梓祎的防守强度,就明显提升了至少一个层级。

正如前文所说,体能(耐力)水平的高低对球员的发挥是多维度、多方面的。这话一点不假,耐力不行,我们的球技再好、心理素质再高、头脑再清醒,教练的战术再怎么完美,也都无济于事,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没有条件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这就是耐力的重要性。
再说两个其它细节,首先,张子昊比之前的两位球员更有比赛经验,特别是龚志祥。这个经验体现在哪里,就是对裁判的心理施压上。有经验的朋友应该可以看出来,在前两场比赛中,裁判的判罚尺度是有利于恶鼠一方的,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种倾向性在我看来是过于明显的。
但是,你会发现,到了第三场,裁判的判罚就更为公平,甚至有点倾向张子昊一方。为什么?因为在比赛中,球员是需要与裁判沟通的,这里的沟通不是指的问候人家祖宗十八代。
而是针对某一吹罚,找准时机去抓裁判的漏铜、误判。进而对裁判的心理与潜意识进行干扰、施压。关于这一点,龚志祥就显得非常非常稚嫩,全程好像都不好意思为自己申诉(也确实没有与裁判进行交流),而子昊就非常善于利用这一点。

另外一个细节是恶鼠在比赛后半段会突然改变防守的强度,更准确的说是加大了防守强度,也许就一个回合,也许会持续一段时间。大家是否记得张子昊在后半段突然被梓祎顶到鼻子、脸部的那个回合。
那就是恶鼠刻意发力,突然改变比赛节奏的一个时间节点。在被撞到后,子昊在心理层面产生了波动,后面的进攻连续不中。这种小技巧、策略,只有比赛经验丰富的球员才能够在高强度赛场上捕捉到,才知道什么时候使用这些技巧。梓祎就做到了这一点。
单挑比赛有利有弊,如果在看的各位是想去更为职业的联赛打球,还是建议多打、多看5V5的比赛,其中的差别我之前专门写过文章,不再赘述。但无论如何,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篮球比赛,耐力水平都是一个基本的门槛,想打好球,一定要刻意得提高耐力(磷酸原、乳酸能、有氧系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