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叛乱始末
八王之乱后,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迁镇到建康。南迁后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 政策稳定政权,他藉由当地名士顾荣、贺偱为引,进而获得吴姓世族的拥护。而后大量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公元316年十一月,晋愍帝在长安被刘汉国大军刘曜的军队俘虏,次年即被毒杀。在王导号召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得江南诸州次第归附,东晋得以偏安。
东晋立国不久,就发生了王敦叛乱。王敦,字处仲,琅邪临沂人,士族出身,王导的从兄,娶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襄城公主为妻。早年间,王敦任给事黄门侍郎、青州刺史,东海王司马越掌权时,任扬州刺史。琅琊王司马睿移镇建康时,召为军咨祭酒,后又继任扬州刺史、都督征讨诸军事。
此后,王敦率军清灭了江州刺史华轶的叛乱势力,又率军镇压了荆湘流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不久
升任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坐镇湖北江陵。
当时,东晋的经济、军事重心全在荆、扬二州,王敦掌握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贡赋人己,将相官吏多出其门”,因此得以专擅遥控朝政,直接威胁到东晋皇室的利益。时间一长,司马睿可就吃不香睡不着了,经高人指点,他提拔江南本地士族戴渊、刘隗、刁协等人,用以分割王氏族的权利。
太兴三年(320年),司马睿改任湘州刺史甘卓为梁州刺史,王敦便上疏,要求任命自己的亲信从事中郎陈颁担任湘州刺史,遭到司马睿委婉拒绝。不久司马睿派谯王司马承移镇湘州,王敦闻讯大怒,上表陈说有小人离间忠臣和皇帝的关系,希望皇帝考虑自己的请求。司马睿见到奏表后,更加忌惮王敦,一面追加他的荣誉头衔和待遇,一面任命刘隗为镇北将军,戴渊为征西将军,名义上是为讨伐石勒,实则是为防备王敦。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从荆州起兵,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司马睿闻讯大怒,亲自披甲率军出城郊迎敌,一面命刘隗等人率部勤王。王敦的军队一路开到石头城下(建康西边的军事要塞),守将周札开城投降。
次后,王敦又先后击败戴渊、刘隗、王导、周顗、郭逸和虞潭的勤王部队,拥兵石头城,放纵兵土四出劫掠。一时间官民纷纷逃跑避难,只剩下安东将军刘超领兵与两名侍中同待奉司马睿。司马睿无奈,只得向王教求和。王敦自任丞相、江州牧,进封武昌郡公,又诛杀周顗、戴渊等人。回到武昌后,王敦开始遥控朝政。
王敦得势后,一面在朝中培植党羽, 一面大肆谋害忠良。堂弟王棱多次劝谏他,却反而遭到他暗算。不久,司马睿忧愤而死,由太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王敦更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没几天就有了代晋而立的心思。回头他派人暗示小皇帝,希望能够移镇扬州。小皇帝的智商也不低,心领神会,不久下发诏令,一一照办。不久又拜授王敦 “加黄钺、班剑武贲二十人,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太宁二年(324年),王敦患病,部将钱凤和沈充密谋,准备在他死后再次发难,颠覆东晋政权。他们劝王敦铲除司马睿的心腹,以及朝中一些有名望的人,王敦一一照办。等到王敦病情加剧,司马绍派人探向王敦,一面微服到芜湖察看王敦驻军的营垒,打算择机讨伐。王敦也看出了苗头,于是任命心腹温峤为丹阳尹,意图监视朝廷的动静。
没想到,温峤向司马绍告发王敦夺位的图谋,司马绍断然下令讨伐王敦,并谎称王敦已死,以激励士气。这时候,王敦已病入膏肓,根本无法指挥军队,便让哥哥王含挂帅,发兵五万兵,水陆并进,攻打建康。
不久,后中军司马曹浑在越城击败王含,司马绍在建康击败钱凤。王敦闻讯急火攻心,一口气上不来,一命呜呼了。王敦死前,交代养子王应及心腹羊鉴,说他死后要先置文武百官,再处理后事。王敦死后,王应秘不发丧,用苇席包裹王敦的尸身,涂上石蜡,埋在屋中。
不久,司马绍一举消灭王含的军队,平定叛乱。王敦即被起出尸身,摆成长跪的姿势,戮尸示众,衣冠当场焚毁。过了很久,王敦的尸首都没有人敢收葬,最后尚书令郗鉴建议,才让王敦的家属收葬。王敦覆亡后,王敦各党羽都被诛杀,但琅琊王氏并未被牵连,王导等人反而获加官晋爵,也算不幸中的万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