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看为戴洗地(然而用的却还是反戴的观点)的讨论后续
(加粗内容为我的回复)

首先,我同意真相只有一个,但就是两种都有可能,
(你不用“但就是”啊,我王千去一直都在支持“两种都有可能”啊。点击右侧的目录,阅读相关内容,哪次我不是在支持呢?)
而且我不同意你说的例子,我认为更像是成绩不合格的概率,你能说是极端情况吗,再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一个中游人(有种植经验)说没考好(草盛豆苗稀),我认为的是就是没考好,你认为的是题难了(环境和作物因素),平均分都低(本来就该草盛豆苗稀),这是我们的差异,但我们都没办法证明他是否退步了(种植豆子情况低于正常情况),所以我认为不是极端情况,
(“我认为就是没考好”,那么,“没考好”指的是什么呢?“合格”以上还是以下呢?
从下文来看,指的是你括号中的“豆子情况低于正常水平”,那么既然低于正常了,也就是不合格了。或者用你再后文中的“合格以下”。
好,那么:
一个中游人(有种植经验)说没考好(草盛豆苗稀),我认为的是就是没考好
陶渊明的“草盛豆苗稀”你认为是合格以下。那,请你回答最早的一个问题:即,凭“草盛豆苗稀”你是如何判定为“合格以下”的?
我们真正去看田里的情况,我早就展示出来了:种植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也就是你说的“合格以上”,正是“草盛豆苗稀”啊。

你的答案是:陶渊明有可能是在跟其他人的田里的情况对比之后,才这样写的。
这种可能性,确实是存在的,我一直都承认它的存在——往前翻一翻就能看到。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仅能说明陶渊明的成绩比某个(或某几个)其他人差,但无从说明陶渊明是否达到“合格”。还是用考试成绩这个比方,某次考试中,你比班上的第五名的成绩要差。那么,根据这一条信息,能否判定你的成绩是否达到合格呢?
这当然无从下手了呀。
只能从别的地方入手。比如,总分是100,及格是60。你的分数是61,则你的成绩判定为合格以上;你的分数是59,则你的成绩判定为合格以下。或者你更喜欢用平均分、中位数什么的,也都一样。
那么,在你假设的这种“陶渊明是比较后写的”这种有可能成立的“推测” 的情况下,要怎么判断比班上第五名成绩要查的陶渊明是否合格呢?
“草盛豆苗稀”。
那么,陶渊明与“合格以上到比较优秀”(约等于61到90)这个范围的情形,一致,故此,我们可以得出判定了。

我王千去认为?
你认为的是题难了(环境和作物因素),平均分都低(本来就该草盛豆苗稀)
你,又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草盛豆苗稀”什么时候就变成了“不好”了呢?
本来就是草盛豆苗稀啊,平均分该六十六十,该七十七十;即便是九十分(“优秀”的水平),它仍然会出现“草盛豆苗稀”——在视频里,我已经证明了多少遍了;在讨论里,我已经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又选择性地眼瞎了?你这么一眼瞎不要紧,只不过是我的证据全都消失了,我变成逻辑错误了呗!
当然你选择性眼瞎多了。
我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了你不止一遍,“非常极端的情况下才能成立”的“非常极端的情况”是什么,你仍然要双重眼瞎(这一条加上一条)地自说自话,以反问我:你能说是极端情况吗?
巧妙地几十处不同领域的文字都恰巧避开了任何痕迹
的情况,我不能说它是极端情况吗?)
同时我你的系列证据都是在他种豆之前之后都是“技术很好“,但无法说明他这次很好啊,同时可能是他辞官回乡第一次种豆(我不是说他之前没种过,间隔几年可能生疏),而且没种好的情况现在农村都不少见。
(所以,既然你又扯回了最早的一个问题,那就请你回答最早的一个问题:凭一个合格以上的情形,你们是通过什么判定为“合格以下”、“鬼”呢?
当然,不排除有你说的可能。但是,要求之前之后都很好——其实此处应说合格以上,你的表达不是很严谨——偏偏这一次,在与他人比较之后,感觉非常差。而且“巧妙地几十处不同领域的文字都恰巧避开了任何痕迹”。
外加一个——我之前证明的时候史料也都列出来了——偏偏就是那一年,义熙元年,东晋没有发生过大型自然灾害。)
其次,注重学习的学生都只会记自己成绩或者事件,但不会记录小考成绩,所以一直再说合格农民是史实或是别人提出的,但这季豆子种的正常你绝对有自己的思考,同样,一千个读者只会有一千个合格的结论,但一千个读者可能有一部分认为种的不好。
(你看,你又在“你以为”了。继续“有可能”呗。当然,我王千去承认,你拿不出任何直接证据证明它是对的,我也拿不出任何直接证据证明它是错的。
但是你连侧面证据都没有,我有。
而且,你“以为”出来的这个推测,它有什么用呢?这种情况下不还是得遵守“合格以上”这个事实吗?
而且,不还是跟戴的说法犯冲突吗?)
再次,谁耍赖了,你说我搞“我没看过”等于“人家没有“,那你不是”我以为“等于”就是有么”,如果你懂这个幽默更像是我说A,本来A推出B,你以为会是B,但结果是C,我之前也说了这种幽默更像是emo采访的视频 (很有趣你可以多看看),他大谈特谈长镜头(A)(草盛豆苗稀),正常应该是拍(B)(陶渊明懒),你以为他会拍(B)(陶渊明懒),结果他没拍(C)(晨兴,戴月)。这是幽默的点,如果你看相声会很常见,所以不是你认为的。
(你这不是耍赖是什么呀?
人家讲课的视频安稳地躺在网上呢,你硬是给说成戴没说过,甚至是我王千去“以为”有?
戴口中的“幽默”是什么样子,大家当然都知道。既然你也知道,那就请你用脑子好好想一想:假设该说法成立的情况下,陶渊明会写【谈A,大家以为是B,结果后边跟着C】的作品吗?
翻遍陶渊明的131篇诗文,无论哪种诗,加上辞赋、文章什么的,不光找不到同类的东西,就连有一点儿类似的痕迹的都没有。这推测是不成立的。
而且不同于你前面的无证据推测,它要成立的极端情况还得更极端。
更何况该假说本身还不成立。
即:A,本来它就对应C啊。不论是陶渊明写出来的情形,还是农业上所有人都会做的情形,A它本来就是对应C的,本来就没B什么事儿。只有在你提出的那种极端情况下才有可能成立的推测中,能把B扯上关系。但也仅仅是能扯上关系,在陶渊明写成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种形式下,只存在A与C的非常正常的对应——或者本来应该说“顺承”,它就根本没法表达这种“幽默”。
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杂草和豆子的基因……”那一堆,我之前也跟你说过了。这是唯一的办法。)
最后就是我的错误,也就是成功说成了优秀,但我的本意是成功和失败,如果把优秀左右,合格左右改为合格以上和合格以下,我认为其他的我没说错。
(收到,“优秀左右”改成“合格以上”,“合格左右”改成“合格以下”,我这次就是照你改了之后的版本理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