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系千差万别,自闭症的干预理念,最好是多参考同程度的成功案例。
邹小兵教授以前给出了一个康复公式:
(低年龄+正确方法+高强度干预+长期干预+良好家庭社会支持)/病情严重程度=最佳结果
这个公式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的,各种因素基本上都包含进来了。
不难看出,这个等式,影响结果权重最大的因素是分母。
假设我们把谱系的严重程度分成10个不同的等级(实际上谱系程度千差万别,10个等级只能大致说明问题),1为最轻微(仅特质)(中三三院是会下特质诊断的)10为最严重(重低典),这其中依次还可以分为边缘、轻度、中轻度、中度、中度偏下、中重度、重度、极重度等等。
假设同样的干预强度,同样的社会支持,都做到最好,分子都是10分不变,那么分母是1的情况下,结果是10。分母是10的情况下,结果仅仅是10/10=1。
之所以写上面这段话,是我个人认为谱系虽然是一个大范围,满足核心症状就能归纳进去,但在这粗略分出的10个等级里,只要相差1个等级以上,那基本上就可以理解成不同的病了。
所以干预上什么方法好,什么方法不好,什么理念对,什么理念不对,市面上也是众说纷纭。观念有分歧很多都源于分母不同,比如分母是1-2分的孩子,那可能他们没办法理解5分家庭正在做的事情。因为他们可能没做什么特别高强度的干预,仅仅是快乐陪伴为主,都能达到100%的结果。
写这么一段话,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孩子还小刚确诊,家长正处在迷茫期,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与自己孩子分数相近的成功案例。这个分数可以是PEP3,也可以是VB-mapp,都行,但一定是相近的且别人已经成功走出来的。如果你孩子是典型中度,就不要守着边缘特质这类1分2分的案例来自我安慰了,起点都完全不一样。多看看有没有典型中度走出来的案例,多看看别人家长是怎么做的。
事实上,我认为多看5分(中度)成功案例是最有参考价值的,因为太严重的几乎不太可能融入社会,参考价值以及案例几乎没有。而太轻微的,也很难去验证干预方法上是否正确。当然,如果你孩子本来就是边缘,那可以多参考参考别人已经脱帽的边缘家长是怎么做的,这没有任何问题。
总而言之就是,在自己的那个分段去找适合自己的案例和方法。我甚至希望以后医学上也能把谱系大致细分成不同的段位,因为现在抛开程度不谈,大讲各种方法,拿着1分娃的“康复案例”去误导那些4,5,6,7分娃家长的乱象实在是太多了。